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理》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三·貴直論。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亡國之主一貫①。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者同,樂不適也。樂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②,肉圃為格,雕柱而梏諸侯③,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④,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⑥,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⑦。」夏、商之所以亡也。晉靈公無道⑧,從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使宰人臑熊蹯⑨,不熟,殺之,令婦人載而過朝以示威,不適也。趙盾驟⑩諫而不聽,公惡之,乃使沮麛。沮麛見之不忍賊,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一於此,不若死。」乃觸廷槐而死。齊湣王亡居衛,謂公玉丹曰:「我何如主也?」玉丹對曰:「王賢主也。臣聞古人有辭天下而無恨色者,臣聞其聲,於王而見其實。王名稱東帝,實辨天下。去國居衛,容貌充滿,顏色發揚,無重國之意。」王曰:「甚善!丹知寡人。寡人自去國居衛也,帶益三副矣。」宋王築為櫱帝,鴟夷血,高縣之,射著甲冑,從下,血墜流地。左右皆賀曰:「王之賢過湯、武矣。湯、武勝人,今王勝天,賢不可以加矣。」宋王大說,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盡應;堂上已應,堂下盡應;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應。不適也。

注釋

①一貫:一樣。②糟丘:用酒糟堆起的小山。酒池:盛酒的池子。③雕:通「鑄」(依許維遹說)。鑄柱,指鑄造銅柱,下面點火,讓人爬行柱上,墜入火中燒死。這是紂設置的一種酷刑。④高誘註:「以其涉水能(耐)寒也,故視其髓,欲知其與人有異不也。」⑤作為:就是作的意思,這裡指建造。琁(xuán)室:用美玉裝飾的房屋。⑥化:指未成形的胎兒。⑦其:指紂。竅:心竅。⑧晉靈公:春秋晉國君,文公之孫,暴虐無道,為臣下所殺。⑨宰人:廚師。臑:通「靦(ér)」。煮。蹯(fán):野獸的足掌。⑩趙盾:春秋晉大大,靈公時為正卿(執政大臣),諡宣子。驟:屢次。賊:殺。忠:為別人做事盡心竭力。廷:通「庭」。院子。公玉丹:湣王的幸臣,參見《季秋紀·審己》。辭:離別,這裡是拋棄、失掉的意思。恨:遺憾。東帝:據《史記·田完敬仲世家》和《六國年表》所載,齊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88年)自稱東帝,秦武王同時自稱西帝。充滿:充盈,肌肉豐滿。重:看重。鴟(chī)夷:大的皮口袋,他書或作「鴟鴺」。

譯文

亡國的君主都是一樣的。天時雖然各異,行事雖然不同,但他們滅亡的原因相同,都是把不合禮義當做快樂。把不合禮義當做快樂,就不能存在。商紂設置糟丘、酒池、肉圃、炮格,鑄造銅柱以虐害諸侯,殺死鬼侯的女兒摘取她的玉環,截斷涉水者的小腿觀看他的骨髓,這是不合禮義的。殺害梅伯,把用他的屍體製作的肉醬送給文王,這是不合禮義的。文王表面接受下來,暗中把它告訴了其他諸侯。建造璇室,修築頃宮,刨開孕婦之腹觀看她的胎兒,殺死比干觀看他的心臟,這是不合禮義的。孔子聽到商紂的暴行,說:「他的心竅如果通達,比干就不會被殺了。」這是商紂滅亡的原因。晉靈公暴虐無道,從高處用彈弓射人,看人怎樣躲避彈丸。讓廚師煮熊掌,熊掌沒有煮熟,就把廚師殺死,命令婦人用車子拉着屍體從朝廷中經過,藉以顯示淫威,這是不合禮義的。趙盾多次勸諫也不聽。靈公厭惡趙盾,就派沮麛去刺殺他。沮麛看到趙盾,不忍心殺他,說:「時刻不忘恭謹,這是百姓的主宰啊!殺害百姓的主宰,這是對百姓的不忠!拋棄國君的命令,這是對國君不守信用。兩條中有一條,就不如死了好。」於是就在院中槐樹上撞死了。齊湣王出亡,高居衛國,對公玉丹說:「我是怎樣的一個君主呢?」公玉丹回答說:「大王是個賢明的君主啊!我聽說古時有人拋棄天下也沒有憾色,從前我只是耳聞其名,今天在您身上才眼見其實。您名義上稱為東帝,實際是平治天下,但離開齊國住到衛國以後,體貌豐盈,容光煥發,毫無捨不得國家的念頭。」湣王說:「說得太好了!還是公玉丹了解我呀!我自從離開齊國到了衛國,衣帶已經增加三倍了!」宋康王築起高台,用大皮口袋盛上血,給它穿上鎧甲頭盔,高高地懸掛起來當做天帝,站在下迎射它,血一直流到地上。他的左右侍從都祝賀說:「您的賢明超過商湯和周武王了!商湯、周武只能勝人,如今您卻能勝天,您的賢明無法超越了!」宋康王非常高興,於是設宴飲酒。室中有人喊萬歲,堂上的人都應和。堂上一應和,堂下的人也都應和,門外和院中的人聽到了,沒有一個人敢不應和。這是不合禮義的。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過理 相關視頻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貴直88
呂不韋傳奇:嬴政說呂氏春秋是大雜燴,呂不韋的心血啊!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