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運漕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運漕鎮古稱蓼花洲。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位於含山縣城南40公里,距離馬鞍山市區約48.7公里,距離蕪湖市區26.2公里,位於蕪湖、馬鞍山,合肥中間地帶,其總面積68.56平方千米(2017年),41409人(2017年) 。運漕鎮地處含山南端,東臨和縣、南瀕無為、西臨巢湖,三縣交界,四周環水。上通巢湖,下達長江,裕溪河、牛屯河將其環抱,素有"水鄉澤國"之稱。鎮內交通便利,226省道穿境而過,裕溪河大橋連接無為縣大江公路,直通蕪湖;裕溪河擦身而過,直通長江,溝通五湖四海。

運漕鎮始建於南北朝,距今年近1500年。公元530年左右,南朝梁 武帝派東魏大將軍候景引兵渡江,開發了這片荒蕪的土地,取名"蓼花洲"。三國時,曹操舉兵伐吳,在這裡屯兵,為行軍作戰和糧草運輸之便,開挖漕河。明朝成化年間,運漕鎮由河名衍化而成。

近年來,被列為安徽省重點建設中心鎮之一,於2013年,成為馬鞍山市第八個省級產業集群專業鎮:2014年被確立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7月被確立全國重點鎮,於2015年被選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鎮,同年運漕老街被確立為國家3A景區。2017年11月,運漕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1]

歷史沿革

三國-吳赤烏年間 道教在鎮上建三元觀

元代在運漕設運漕巡警司

至正十二年1352年華高在家鄉組建水軍起義,十四年高與俞通海、廖永安等部合入巢湖,擁有戰船千餘 艘,十 五年春歸附朱元璋(注:華高明開國功臣 封巢國公在運漕西曹村有巢國公墓)

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欽定為十二圩鹽引岸之一,運漕鹽業發展迅速

道光十二年1832年 清政府在運漕設營

咸豐三年1853年九月三日 太平軍克東關載運漕所存漕米16萬石赴江寧

咸豐十年1860年運漕設牙厘局,鎮東西南北設分卡

光緒二年1876年英商在運漕設洋油棧

光緒十六年1890年發傳教士在縣城南門建天主教堂 二十九年在運漕正覺寺舊址建分堂

光緒十八年1892年運漕鎮建福音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運漕始設郵政分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安徽學務公所選送許成材(名紹軒,運漕人)赴日本留學

光緒年間(1875-1908)建運漕藏書樓(今運漕小學校址)

民國6年運漕鎮辦"含山南鎮區立乙種商業學校"學員52人 是年運漕鎮各商號店鋪捐資建造萬年台

民國16年 運漕成立"圓明點燈有限公司"中秋發電 1955年縣城用電照明

民國19年8月運漕鎮設縣立圖書館,秋運漕設公立初級中學,校長許紹軒

民國26年運漕設立銀行辦事處

民國27年10月新四軍第四支隊夜襲運漕鎮偽軍據點 斃偽軍50人俘160人是年運漕鎮薛宗田開辦柴油機大米加工廠"薛興隆米廠"日加工稻穀1.5萬公斤以上

民國29年5月日軍第二次侵占運漕 10月10日汪偽含山縣政府成立 縣治在運漕

1949年10月縣人民政府將運漕"洪義泰""森合協記"等3家私營小作坊接收改建為縣第一家地方國營企業-含山縣專釀專賣運漕分銷處 56年更名為含山運漕酒廠

1950年4月30日運漕破獲匪特組織"大中華統一建國軍"逮捕匪徒54人

1954年夏大水,縣內圩口全破,淹沒農田16萬畝淹倒房屋3.4萬間

1958年6月省水利廳在楊柳圩黃墩崗建縣第一座變電站-黃墩變電所 是年含山縣運漕中學創校

1970年縣運漕砂輪廠在運漕創辦,1984年6月22日更名巢湖砂輪廠

1971年縣起重機械廠在運漕開辦,廠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4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68年 10月合併成立運漕農機具修造廠。1971年改名"含山縣起重機械廠"

1981年9月30日含山-運漕通客車

1983年全縣最大圩口-楊柳圩潰破3.2萬畝農田被淹

1990年10月28日縣運漕酒廠兼併縣啤酒廠

2010年6月初含山塔江路裕溪河大橋試樁正式開鑽。裕溪河大橋預計項目總造價6000萬元,計劃工期2年。大橋通車後將改變運漕偏居含南一隅的孤立格局!對促進運漕經濟發展十分有利。

2014年底,裕溪河大橋通車,這將大大促進運漕的經濟發展。[2]

歷史人文

運漕得名

馬鞍山市含山縣運漕鎮歷史悠久。相傳,夏禹治水"鑿東關石樑為渡漕"時,這裡就有了自然的河流,當時只不過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幾經流砂淤積變化,逐步形成為"蓼花洲"。

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晉時期。東晉時,稱蓼花洲,後又稱中閘、漕川。因東漢末年,曹魏領兵伐吳而欲"四越巢湖",為軍事所須,遂自巢湖向東開挖濡須河。東吳孫權為了抗衡曹軍,在運漕東側約十公里處,又憑藉山勢而設東關、西關兩關,以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水鎮運漕,既是歷史變遷的見證,又成吳軍糧草輜重的基地,憑此才不斷凝聚起人氣,並加速了一方商貿與文化的發展。

史稱,三國吳·赤烏年間,道教曾於鎮上建造了三元觀,香火一度鼎盛。《康熙含山縣誌·卷第五》又載:"運漕河,縣南八十里。《元和(州)郡縣誌》雲:梁侯景亂(太清二年八月,即548年),王僧辨軍次蕪湖,景將侯子鑒屯兵梁山,以捍禦運漕,故名。"循此可知,運漕之名最先見諸史冊者,當在公元六世紀中葉即548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說運漕鎮得名始之於明初)。

據《輿地勝紀》和《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運漕鎮始於東晉,古稱漕運,明末清初改為運漕,沿用至今。

東漢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吳,"四越巢湖",曾屯兵於無、巢、肥江淮一帶,為了便於行軍作戰,運輸糧秣軍需,曹兵即開濡須水(又稱漕河),帆船往來穿梭其間。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東吳孫權派人築關拒曹,卡住濡須河口,形成東關,以遏巢湖。運漕河就成了吳兵進退必經之路。

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鎮迎戰過元軍。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駐守運漕、銅閘。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軍在運漕設營。肖卯在《太平軍東關之戰》一文中記載:"清咸豐三年(1853年)十月初,太平軍為了籌辦軍餉,從天京(今南京)派六七百隻戰船,向駐在巢湖地區的清兵發動進攻,經裕溪河、三汊河攻克東關、運漕",載運漕所存大米16萬擔運赴江寧。忠王李秀成的部將洪仁達、何亞林還率8千人馬駐紮鎮中。現鎮四周仍留有大小濠溝遺蹟。

名勝古蹟

鎮內名勝古蹟較多,有萬年台、東嶽廟、三台閣、正覺寺、西徠庵、圓通庵、水閣涼亭、明代巢國公華高墓、藏書樓、百子橋、晏家橋(北魏曹操部將點兵橋)等。此外,還有天主堂、福音堂、同善堂、清真寺、無極道等宗教活動場所。這些文物古蹟除正覺古寺為唐貞觀二年(628年)所建,其餘均建於明末、清朝和民國初年。

萬年台建於辛亥革命後的1917年,位於鎮大北門外(今運漕鎮醫院大院內)。民國初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這一偉大革命,由運漕鎮各商號店鋪捐資建造這座戲台,以標榜民國昌盛萬年。金碧輝煌的萬年台高十餘丈,上下兩層,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台頂為青銅所鑄,四角風鈴。台正中青龍搶珠空懸,投以金屬幣物即可滾動,活龍活現。台兩旁對聯鑲嵌,台上方"現身說法"4個大字的橫匾,為著名書法家鮑潔所書。萬年台建築規模是省內集鎮戲台之最,每逢節日或重大集會,鎮民鄉鄰皆蜂擁而來,台上或戲或歌,台下其樂融融。此台因年久失修,已於1963年拆毀。其他名勝古蹟,幾經滄桑,除少數外,絕大部分已蕩然無存。

鎮西街和上大街的孝子坊、翰林坊、貞烈坊、貞節坊等牌坊,氣勢恢宏,可惜多已拆毀。鎮中十多家宗祠和多處兩層磚木結構瓦頂的明、清徽派民居,古樸典雅,透出滄桑古韻。

運漕鎮自然條件優越,東近長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將其環抱,水上運輸發達,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廬江、無為、巢湖等地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出江的必經之地,歷來就是商業重鎮。運漕鎮地處"含山糧倉"的楊柳圩,隔河相望的無為縣上、下九聯大圩,糧源充足,民國期間,是為四大米市之一的蕪湖市提供糧源的小米市。抗日戰爭初期,運漕鎮糧行有50多家,最大的糧行是朱氏糧行,由朱博文祖上開辦,主要成交對象是蘇南、蘇北、蕪湖等地的糧商。當時比較知名的糧行有:徐永友開辦的徐慶記糧行,張家梅開辦的張梅記糧行,金華宏開辦的金氏糧行,趙公俠開辦的趙氏糧行,羅益豐開辦的羅氏糧行,呂立舉開辦的呂氏糧行等。民國十六年,段祺瑞後裔在運漕興辦三益公礱坊,僱工50人,日產大米1萬多公斤。

古鎮今貌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共含山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運漕鎮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通運輸更加便捷,運漕河可通航500噸貨輪,年流通量千萬噸以上。塔運公路穿入境內,水運上溯巢湖、無為,下出裕溪口,直達蕪湖、南京。陸路每天有客車10多個班次,開往含山、和縣、巢湖、蕪湖、馬鞍山、合肥、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鎮內土地肥沃,除盛產水稻、棉花、瓜果、蔬菜、荸薺、菱藕外,還盛產鱖魚、鯽魚、鱅(胖頭)、鱧(黑魚)、鯿、鰱、鯉、黃鱔、青蝦、河蚌、甲魚等水產品。"三汊河螃蟹"個大體健,肉肥黃滿、肉質細嫩,由於此地水流湍急,故能置於光滑玻璃板上翻身自如,味道鮮美,暢銷省內外。

運漕美食"松枝烤鴨"鮮美香脆,風味獨特,久負盛名;"運"牌系列白酒榮獲國際金獎、國優精品;"絞股藍"低度保健酒填補了國內空白。文教衛事業也發展很快。鎮內有1所完中、2所初中、12所完小、3所幼兒園、4所衛生所、20個衛生室,文化站、廣播站、有線電視、程控電話、自來水等城鎮功能齊全。運漕小學系省農村示範小學。運漕醫院經省衛生廳命名為一級甲等醫院、愛嬰醫院。新建"蓼花洲菜市場"是全省鄉鎮中規模較大的農貿市場之一。

近年來,運漕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凝心聚力,加快發展。以農業產業化為突破口,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收購加工企業猛增,目前已發展到有裕豐、振華棉業有限公司等企業21家,年產值4億元,利稅1500萬元。2005年,運漕鎮工農業總產值6.8億元,人均3381元,財政收入850萬元。不遠的將來,古鎮運漕,將會更加瑰麗多彩,以其嶄新的面貌展現在江淮大地上。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