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還鄉(托馬斯·哈代)

內容簡介

《還鄉》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與環境小說」,作品以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一片蒼茫萬古如斯」的埃格敦荒原為背景,描寫了五個青年男女不同的悲劇命運。其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當代英國小說里被描寫得最成功的幾位女主人公之一,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埃格敦荒原則是風景描寫的典範。它是哈代的小說藝術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哈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還鄉》一書主要寫了兩位男女主人公幸福結合又走向悲慘破裂的一場悲劇。男主人公是出身於埃頓荒原富裕之家的青年克萊姆·約布賴特,他雖然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後又被送到巴黎學習生意,且已成為事業有成的生意人,似乎燦爛似錦的前途已展現在他的面前。然而他卻從這種表面紙醉金迷的浮華生活的背後看到了那麼多的不公平。或許是由於自小生活在貧窮鄉村的緣故,他始終對鄉民,對鄉村充滿了同情與熱愛,因此他痛恨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而一心只想回到鄉村,通過教育提高鄉民的知識水平,幫助他們改變自己的命運。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他的所想所為實際上與社會前進的潮流背道而馳,這種想維持舊有鄉村生活方式的試圖是無法實現的,最終這也釀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而出身於城市、卻因父母雙亡而被逼投靠外公、生活在遠離城市的埃頓荒原上的姑娘尤斯塔西雅·維伊是位外貌冷艷的美麗姑娘,她心心嚮往的就是能生活在諸如巴黎這樣的大城市,過上上流社會的美好生活,來實現她的人生價值。當她發現了還鄉的約布賴特,立即將他看作是通往自己人生美好彼岸的橋樑,因而斷然出手,採取一切手段設法認識了約布賴特,並與之建立了愛情關係,最終與他結合,儘管受到約布賴特母親的強烈反對。

這是兩個生活目標截然不同的年輕人,讀者當可想見,他們兩人的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分道揚鑣。因生活目標的不同,他們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進而這種矛盾與衝突愈演愈烈,逼使尤斯塔西雅在一個狂風暴雨之夜與自己的舊情人一起離家出走,卻不幸被大水沖走,香消玉殞。兩個本不應成為戀人的年輕人上演了一出愛情悲劇。

《還鄉》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說,於1879年問世以來使備受讀者育睞。哈代創作該小說的初衷為對悲劇人生進行哲理性思考。 《還鄉》的問世標誌着哈代小說創作的一個里程碑。這部小說彰顯了哈代的悲劇主義意識,即無法控制的外部力量與內心衝動決定個人命運,釀成悲劇。

在人物活動的空間環境方面,哈代頗為偏好強調空間的重複性,即再現變化了的同一環境,用以窺探人物的悲劇命運在不同階段的變化。譬如,《還鄉》中人物活動的空間被嚴格地限制在方圓不過幾里的愛格敦荒原。游苔莎在土提與韋狄互訴衷腸,數月後,她又在此與克林海誓山盟。游苔莎站過的古冠項,兩年半後便是克林布道之所。此描寫具有一定的空間神秘感,人物的命運如同過眼煙雲,受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支配;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來到決定他們命運交化的地方,無論怎樣反抗也無濟於事。面對廣闊的字奮空間,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使人心中浮想聯翩。作為「性格與環境」小說之一,《還鄉》與傳統的維多利亞小說迥然不同。小說並未以人物作為開揚,而是從愛格敦荒原的詭異奇譎寫起,為故事的展開奠定了陰鬱淒涼的主調。在《還鄉》中,荒原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物。荒原是小說人物活動的舞台,正是在這樣一片荊棘叢生的廣袤土地上上演着一幕幕動人心魄的悲劇。在哈代筆下,愛格敦荒原時而寧靜神秘,時而絢麗多姿。它不僅是該小說人物活動的獨特環境,也潛藏着決定人物命運的偉大力量。

在《還鄉》的故事情節中,往往是普通人的性格特徵、偏見與野心間相互碰撞而產生的悲劇。哈代雖在《還鄉》問世的八年後才在其作品《卡斯特橋市長》中較明確地表達了性格即命運的理念,但在《還鄉》中,人物性格特質已經構成了悲劇的重要成因。

《還鄉》中的諸多人與事從某種程度上沾染了哈代獨特的悲觀主義命運觀色彩。托馬斯·哈代在其一系列的長篇小說中都表現了人與命運的悲劇衝突。命運觀方面,哈代的悲觀主義思想表現得尤為突出。他深受叔本華等悲觀主義哲學家的影響。認為宇宙間存在着某種超自然的內在意志力,這一意志力無處不在地整制着整個宇宙。正是由於他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局限性,才使得他在面對一系列問題時不知所指,唯有用宿命論來解釋其因,從而流露出人類無法把握命運安排的悲觀主義宿命論思想。

哈代把宿命論的觀點貫穿小說的始終。往深一層探究,甚至可以把荒原和荒原人看成是整個世界的縮影,男女主人公的悲劇性命運其實無異於整個人類的悲劇寫照。文中體現出死亡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人們必然的歸宿。走投無路的人也只好認命。哈代體恤下層的人民,對他們的困境探表同情,也洞察到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不過他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些矛盾,也因此不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所以他只好把一切歸結於命運,這正是他的觀點的局限,同時也是他的作品中所體現的消極的方面。

《還鄉》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說,也是哈代典故運用走向成熟的作品。哈代在這本小說中,無論是直接從《聖經》或是希臘神話中引經據典,還是引用其他作家如濟慈、彌爾頓的經典作品,所運用的典故累計多達265處之多。哈代的典故運用為他的小說增色不少,引經據典增加了哈代文字的表現力,小說中人物如克林、尤苔莎、維恩等人的性格和他們自身弱點得以表現。


作者簡介

托馬斯·哈代,英國詩人、小說家。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等。 哈代1840年出生於英國多塞特郡,1862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1878年發表小說《還鄉》,1891年發表小說《德伯家的苔絲》,1896年發表小說《無名的裘德》,《無名的裘德》中因為講述男女主角是表兄妹的婚戀,導致哈代受到輿論攻擊,自此哈代不再寫作小說。晚年主要作品有三卷詩劇《列王》。 1910年,哈代獲得英國文學成就獎。 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哈代創作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 在19世紀末期各種思潮不斷湧現的時代,哈代也積極在思想內容、題材和技巧方面力求創新,如在表現女性形象時,力求展現真實女性及其生活體驗,擺脫將女性形象進行天使魔鬼式簡單二元性分化,展現她們豐富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的思想見解。但作為一位男性作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這是男權社會文化和男性身份在

內容預覽

《還鄉》發表於一八七八年,是托馬斯-哈代(1840-1928)創作中期的重要成果。哈代這位英國十九世紀末期的大小說家和二十世紀初期的大詩人,久已為我國讀者所熟悉和欣賞,他的小說和詩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卡斯特橋市長》、《三怪客》、《列王》等,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就通過中譯本陸續介紹到了我國。哈代在他的創作生涯中,自覺地奉行文學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①的主張;同時又自覺地探尋藝術上的不斷創新。《還鄉》正是哈代創作中這種雙重自覺性的體現。 ①引自哈代:《英國小說中的真實坦率》(1890)。 哈代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回顧他的整個小說創作歷程時,曾將他的作品劃分類別,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名曰性格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