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陝述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還陝述懷》 |
作品名稱:《還陝述懷》 創作年代: 初唐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作者:李世民 |
《還陝述懷》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關東勝利回師時創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詩描寫戰爭場面,抒發時事感慨,充滿浩然正氣。在藝術表現上,全詩熔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五聯十句,一氣呵成,構思精縝、語言凝鍊;中間三聯六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
原文
“ | 還陝述懷[1]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
” |
— 《還陝述懷》,《全唐詩》 |
譯文
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這一切都是為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啊。戰爭的場面如電閃,軍情火急,動作迅猛。滿山遍野駐宅了千軍萬馬。戰場如登山一樣,指揮也需要靈活。昨天的戰爭必將會流血犧牲,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統一。[2]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創建初期,李世民率師平定關東割據勢力後,回師關中時所創作。
隋朝末年,李淵集團在關中(陝西),劉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團在洛陽控制中原,竇建德盤踞在山東、河北一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先平了劉武周,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出函谷關,攻打洛陽,洛陽還沒打下來,竇建德就率兵來救,李世民分兵,一部分圍洛陽,自己親率幾千騎兵奔虎牢關,當時的情況是李竇雙方實力懸殊,但結果是竇建德輕敵冒進,在虎牢關一戰大敗,竇建德被俘,唐軍回軍洛陽,王世充投降。這年李世民二十三歲,以劣勢兵力擊敗王竇,體現了卓越的統帥才能,奠定了唐統一天下的基礎。
作者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3]
參考資料
視頻
唐太宗李世民《還陝述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