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呼喚(馬曉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遠古的呼喚》是中國當代作家馬曉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遠古的呼喚
處古遺,便有一段歷史淵源;一塊古碑,承載遠古記憶;一件文物,喚醒千年記憶。華夏文明,源遠流長。齊家文化與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中感受到史前文明之璀璨,華夏文明源頭之悠長。
「是誰帶來遠古和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聽着車裡播放的韓紅演唱的《青藏高原》,我踏上了感受史前文化、傾聽先民歌謠的「齊家文化故里大型採風」之路。走過絲綢古道黨川堡,纏繞在崇山峻岭間的一塊塊白色地膜,與綠蔭交織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真不敢想象,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齊家文化遺址!真想不到,在大西北荒蕪田野里隱藏着璀璨的華夏文明之源!
廣河縣在歷史上曾先後被稱為大夏、訶諾、木藏城、定羌、太子寺、寧定、廣通,這裡寄存着先民瘦弱矮小的身軀,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跡,豐滿了齊家遺址的軀體。廣河,東有洮河水環繞,西有大夏河、廣通河滋潤,南接太子山森林掩蓋,恰似青銅閃着靈光,催開遠古之花朵,開闢了華夏之源頭。
車到廣河縣城河北新區,高樓林立、道路交織、綠樹成蔭,處處煥發着繁花似錦的當代盛世。此時,在古樸典雅、造型別致的齊家文化博物館前,聚齊了參加採風活動的省州作家。他們和我一樣,被齊家文化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從四面八方的遠道而來。
齊家文化博物館內,一件件文物古董、一個個古代器具、一張張舊照片,相伴講解員的一句句講解,使人穿梭在新石器時代,置身於齊家坪源頭。據介紹,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史前文化,距今4300—3500年的歷史,與歷史上的夏朝基本同期,齊家坪遺址是黃河上游地區銅石並用時代的主要文化遺存,地跨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迄今出土有銅器、玉器、陶器、石器和骨器及金器等,齊家文化標誌着中國或東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表明中國已進入青銅時代世界體系。
聆聽遠古的呼喚,揭開塵封的記憶。走出齊家文化博物館,我們來到齊家文化研討會場,聆聽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唐士乾介紹,齊家文化傳承保護開發情況;與會作家詩人及學者先後作自我介紹。作家王曉元、學者馬志勇、馬俊華等人的發言,談古論今,生動地講述齊家文化的考古研究、開發建議,使我對齊家文化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
下午,我們驅車赴齊家鎮、排子坪考察。齊家坪遺址館陳列着仿製的陶片,仿築陶的窯洞復原……站在地膜纏繞的排子坪峻岭,眼前呈現一片片犁開遠古的呼喚,從繁華到靜寂。一處處夾雜石灰的土層,從埋藏到發掘,從考古到保護,燒制出古文明,見證了古華夏。重疊起伏,延綿不斷的丘陵,從海洋演變而來,從遠古姍姍而來,埋着齊家寶藏,沉默華夏文明。
這是史前文化,這是華夏之源。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在這裡交接,開啟中西文化交流與滲透的大門;古文明的傳播和流動在這裡中轉,為群峰、黃土、陶器揭開神秘的面紗。據傳,古時的齊家坪是一汪湖。夏日,風雨叩石,黃河、湟水、洮水、廣通河水匯集,浩浩濁水橫衝直闖,淹沒了山嶺,摧毀了房屋,沿河兩岸家破人亡,滄海桑田瞬間交替。相傳,為治理堰塞湖的源頭,家住廣河縣的大禹,去積石山治水,出現了《史記》中那些密密麻麻手握石鏟揮錘治水漢子的身影。
齊家文化,華夏之源,在全國引起轟動,吸引了中外學者考古。近年來,廣河縣成功註冊了「齊家文化」商標,成立了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相繼舉辦了「尋寶鑑寶走進齊家故里」大型鑒寶活動,拍攝了《齊家探源之旅》專題片,建立了齊家文化資料數據庫,完成了齊家文化門戶網站改版升級,已舉辦兩屆「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大型國際性學術會議,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齊家文化研究基地。最近建成開通的齊家文化數字博物館,讓海內外遊客登錄瀏覽。紀錄片《齊家文化探源之旅》(上下集),獲甘肅省藝術家聯合會、省電影家協會優秀紀錄片二等獎,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先後有上海同濟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布朗大學及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學者,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考察大夏古城齊家文化遺址。
作者簡介
馬曉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