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基米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迦基米施,外文名:CARCHEMISH,基督教聖經地名。
《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1](含亞蘭文)寫就,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它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一共27卷[2]。
簡介
在亞勒東約一百公里,是守衛着幼發拉底河主要淺灘的一市鎮(即現今的耶華巴斯 [Jerablus])。一份主前十八世紀的文獻首先提及它,指出它是一個獨立的貿易中心(馬里 [Mari],亞拉拿 [Alalah\])。在主前二千年期,它是敘利亞的一城邦,與烏加列和其他邦國(米丹尼 [Mitanni])都有條約。在伊尼特薩(Ini{-Tes]ub;約主前1100)以後,它仍然是一個新赫人的邦國,直到主前717年皮西拉斯(Pisiris)被撒珥根二世所擊敗為止。自此以後,迦基米施便被歸入亞述的一個省份。這件事記載在賽十9。
主前609年,埃及的尼哥二世經米吉多再度攻占迦基米施(代下卅五20),並以此為進攻巴比倫人的基地。不過在主前605年五、六月間,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奇不意地帶領巴比倫軍隊直攻入城。埃及人在城內與城外的肉搏戰中徹底被擊敗(耶四十六2),並被追趕到哈馬。結果巴比倫人得以控制西方。有關這場戰役的詳情記載於巴比倫人的歷代志中。
1912和1914年的發掘發現了一些赫人的雕刻品,一個較低的王宮範圍,及一敞開的王宮(bi^t-h\ilani),並發現有上述戰役及後來巴比倫人占據的痕跡。
參考文獻
- ↑ 古希伯來字母的發展與演變,網易,2021-04-11
- ↑ 宗教文化的思想價值,豆丁網,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