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設計網的圖片

跡:jì ㄐㄧˋ。《說文解字》:"跡,步處也。從辵、亦聲。 "。乍行乍止是辵之範式。人之臂下兩腋相須是亦之範式。辵、亦兩範式疊加。所留下相當於行或止的印痕線索是跡之範式。

本義:腳印。如:蹤跡、足跡、血跡、筆跡。

衍義:引申指"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如:印跡。

衍義:引申指"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如:古蹟、實跡。

衍義:引申指"追尋蹤跡"。如:"漢求將軍急,跡且至臣家"。

衍義:引申指"據實跡考知"。如:"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跡

拼音; jì

注音; ㄐㄧˋ

部首; 辶

總筆畫; 9

部外筆畫; 6

四角碼; 30303

五筆; yopi

鄭碼; snow

統一碼; 8FF9

倉頡; yylc

筆順; 413234454

字形源流; 統一規範簡化為"跡"。

詳細釋義; (1) 同本義 [footmark]

趙主父令工施鈎梯而緣 播吾(山名),刻疏人跡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 又如:浪跡天涯;人跡(人的足跡);人跡罕至;跡蹈(重複走過的路);跡狀(行跡);跡響(蹤跡和聲響)

(3) 留下的印子 [mark]

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聊齋志異·促織》

(4) 又如:痕跡;血跡;筆跡;墨跡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築或器物) [remains]

故平公之跡不可明也。--《韓非子·難一》

(6) 又如:古蹟;勝跡;古城牆的遺蹟;史跡;跡相(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可藉以推斷過去或將來)

(7) 通"績"。功勞 [achievement;merit]

如是則其跡長矣。--《荀子·正名》

(8) 追蹤;追尋 [shadow]

邏者見之,知非其國人也,跡其所憩執之。--岳珂《桯史》

(9) 又如:跡察(尋跡察訪);跡盜(跟蹤查捕盜賊);跡訪(尋訪)

(10) 遵循 [follow]。如:跡附(追隨)

常用詞組 奇蹟、蹤跡、發跡、足跡、絕跡、痕跡、隱跡、陳跡、腳跡、遺蹟、古蹟、一跡、寶跡、奮跡、聲跡、回跡、獸跡、事跡、鏟跡、跡行、跡印、邁跡、敗跡、萍跡、航跡、繩跡、狀跡、行跡、血跡、蛇跡、芳跡、臭跡、騰跡、脫跡、勝跡、肆跡、考跡、縮跡、繼跡、縱跡、無跡可尋、蛛絲馬跡、望塵追跡、血跡斑斑、杜門絕跡。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資昔切,音積。《說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左傳·宣十二年》遷大國之跡於鄭。《前漢·揚雄傳》擬足而投跡。《淮南子·說山訓》足蹍地而為跡。

又凡功業可見者曰跡。《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跡。《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跡。

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跡。《莊子·天運篇》《六經》先王之軰跡也。

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跡。《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跡自身。《注》仲無所因,故曰邁跡。《前漢·平當傳》深跡其道,而務修其本。《注》謂求其蹤跡。

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跡。《淮南子·說山訓》循跡者,非能生跡者也。《唐書·魏徵傳》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跡者。

又循實而考之亦曰跡。《前漢·功臣表》跡漢功臣。

又《杜欽傳》將以求天心,跡得失也。

又風跡,風化之跡也。《後漢·朱浮傳》頗欲厲風跡。

又跡射,尋跡而射也。《前漢·王尊傳》將跡射士千人。

又跡人,官名。《周禮·地官·跡人注》跡之言跡。知禽獸處也。

又與跡同。《文中子·問易篇》心跡之判久矣。

又與跡通。《詩·小雅》念彼不跡。《注》謂不循故道也。

又葉卽略切,音爵。《陸機·演連珠》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佇立之跡。 《集韻》或作薊、蒪。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海陸豐腔] ziak7 [陸豐腔] ziak7 [寶安腔] ziak7 zit7 [東莞腔] ziak7 [梅縣腔] ziak7 zit7

◎ 粵語:zik1

◎ 潮州話:ziah4

◎ 跡

◎ 英語:mark remains ruins trace vestige

English

traces,impressions,footprints[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