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我的母親(孫國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追憶我的母親》是中國當代作家孫國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追憶我的母親
母愛的偉大毋庸置疑,我的母親是一位非常慈祥但又特別善良真誠的人民教師,她對事業的執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對工作忘我的精神,以及對「大愛無疆」的深層理解,用博愛之心和行動取得人們的尊重和信賴,她那以教育為重的宗旨理念,在平凡的人生中,憑着心中的愛,做到了不可複製的成功。從細微處時刻鼓勵着我成長的腳步,她一生的奉獻精神凝結着多少辛酸和疾苦,使我記憶深刻,終生難忘!
母親去世已23年多了,終年78歲。她去世時有人寫的輓聯:上聯是:為人師桃李滿天下,下聯是:做母親後輩蒙光輝!真實地反映了對母親的尊重和評價。在這新年到來之際,更加使我回想起母親的高貴品德和為人處事的修養,以及我在母親的呵護下曾經走過的歲月,母親給予我的溫暖和快樂。
我的母親祖藉是江西省南昌市,從小就隨姥爺、姥姥來到了濟南,後來又去了淄博市的博山區直至去世。她在濟南從上小學開始,最後畢業於山東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她的學歷在那個年代女性中可以說是風毛麟角,正是她的學識和修養讓我們兄弟姐妹從小就受益非淺。
1951年母親參加了博山區人民銀行社會招聘,憑着優秀的成績而被錄用,但是由於很多原因,耽誤了報到時間,所以,失去了到銀行工作的機會。後來經過努力加入了教師隊伍。從我記事開始,母親就是當時很受人們尊敬的人民教師。
那是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期間,她在街道大食堂義務做飯,接觸的人比較多,了解到很多孩子不識字,參加工作了還是文盲,全家人沒有一個識字的,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對祖國建設帶來極大的影響。有些家庭的幾個孩子沒有一個上過學的,原因是當時的孩子較多,公立學校承受能力有限,牽扯到一是教室太少,二是師資力量缺乏,三是政府劃撥的經費有限所導致,致使很多父母都顯得無奈,所以放棄了孩子上學的機會,看到很多孩子得不到吸取文化知識的機會,怎能成為對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當時她心急如焚。
為了解決這些孩子的上學問題,她經過再三思考,認為自己是師範類學校畢業的,與教育專業對口,又在鄉村小學當過幾年的代課老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何不發揮一下專業特長,為教育事業出點力呢?憑藉對社會和學生負責的精神及執着的信念,於是找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反映情況,並提出申請,自報奮勇地承擔起成立民辦小學的重要任務,經過多次請求和找有關部門協調,她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得到主管部門的支持。
為儘早把學校建成,她想盡一切辦法,排除各種困難,經歷了許多曲折和挫折。因為民辦學校政府不出資,只是管理,其他問題都要靠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手續要齊全的問題,教育部門立項後,才能有資質進行教課,學生課本才能例入計劃,而且要找教室、校園,還要聘請授課老師,解決經費及桌、椅和辦公設施等等,實在是舉步維艱。
在組建學校工作中,特別是教室的問題,都是租用的民房,那時候博山都是四合院,這個院子一個教室,那個院子一個教室,一個學校分在十幾個居民院裡,沒有課桌就用磚頭砌成兩個跺子,上面放一塊門板或者床板等,坐位讓學生自己從家裡帶,教學用的教杆用樹枝代替,黑板是用水泥抹牆面,然後刷上點煙灰……。在極端簡陋的環境中堅持辦學初衷,面對師資力量不足,她走東家串西家尋找有一定文化知識和素質的老師,因為工資太低很多人不願意干,她就一次次的上門做工作,講述辦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對這種狀況她以忘我的姿態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及家長們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與幫助下,終於成功地建起了博山區為數不多的民辦小學,(博山區稅務街民辦小學)她自己既是校長管理學校的行政事務,又兼班主任老師,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庭責任。
建校初期,因為經費不足,通過社會集資、借款等方式籌集,她每個月的工資只有7元錢,為了學校正常運轉,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她有時都主動不要工資,把有限的資金用於學校建設,處處以身作則,一心撲在學校建設和教育事業中。學校規模從建校初期的只有20多個學生,逐步發展為有近千名學生的中等小學,隨着每年一批批的畢業生的輸送,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好評和學生家長們的熱情讚譽,學校也有了自己的正規校園,師資力量不斷壯大,後來與公立學校合併,加入了正式編制的教師隊伍,她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更加堅定了繼續辦好教育的信心,也成了我們的驕傲,當時我們在外邊遇到什麼困難或者家中需要什麼幫助,很多不認識、不熟悉的人聽說後都會無私的給予幫助,這也是母親默默的付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給我們帶來的正能量,受到社會認可的感覺,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大愛無疆」的含義!她這種為教育事業忘我的精神一直在影響着我們兄弟姐妹。
她把助人為樂作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只要有困難求助,她都義無反顧地去幫助解決。有些學生家庭困難繳不起學費就給他減免,還時常自費給他們買學習用品等。在看到年輕的老師沒組建家庭,就千方百計地物色合適的人選給他們介紹對象。學校有一個女教師是外地人,丈夫也在外地工作,一個人很孤單,懷孕後流產,也是母親陪伴她住了好多天院,並給她買營養品等,一直到出院後還經常去她的宿舍看望慰問,她的一舉一動感動了周邊的教師,也逐步地穩定了教師隊伍。後來,這位女老師為了表示感謝之情,寫了一封感謝信,想交給主管部門,被母親壓了下來,說這是應該做的事情,不值得表揚,這封信我小的時候在家裡衣箱下面見到過,後來這位女老師主動要與母親結拜為乾姐妹,以示感恩之誼,確實使人感動。
她一個人既擔負着學校的一切事務,又要照顧我們兄弟姐妹五個人的生活起居,兩副重擔壓在她身上,但她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夢想,用愛心默默地去做好份內的事情,從不後悔。因父親在外地工作,一年只有一次探親假,平時我們的生活、學習等等一切都要靠母親去解決和處理,所以她的家務壓力也很大。
那時候家庭生活很困難,父親每月工資收入很低,寄回家15—20元生活費,加上母親的那點微薄工資供六口人生活,平均每人每月的生活費不足5元,那日子過的可想而知。在無奈的情況下,為了讓我們5個能夠健康地生活和成長,她把所有的嫁妝逐漸地幾乎賣了個乾淨,每當賣一件嫁狀看到母親那難過的樣子,我們也感到依依不捨,會有幾天不太適應,總還在想那陪伴我們度過時光的家具,後來像睡覺的床和學習用的桌子這些必須的家具也是把好的賣掉,然後再換成差的,用差價來彌補生活開支,這樣才使我們能吃上飯、穿上衣、上得了學,並能夠堅強地生活下去,且逐漸長大成人。
記得小時候母親經常上班很早,但回家很晚,下班後要等其他老師都回家了,她最後一個鎖門離開學校,她是在盡校長和教師的職責。下班和晚飯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經常利用業餘時間把學習差一些的學生組織起來進行補課,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及表現情況進行家訪,向學生家長介紹孩子的表現等,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把學生的教育、培養管理好,對於有些家長下班很晚且年齡較小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將他們帶回我們家指導他們完成作業,吃過晚飯後再把他們送回去,並與家長交待好情況後再離開,使很多家長深受感動。
有時候家訪很晚才能回家,等我半夜醒來後,發現母親還在燈下不是批改作業,就是縫補衣服,甚至一直到天亮。因為體諒母親的辛苦,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我們從小就學會做飯,自己洗、補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及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苦與甜,促使我們成熟地更快一些。
生活困難時期,因為沒有糧食吃,她經常餓着肚子工作,有時候喝點淡鹽水,致使身體逐漸虛弱,那時候我太小不懂事,看到她的雙腿輕輕一按就會出現深陷的小渦,聽鄰居說這是缺乏營養而導致的腎功能下降,嚴重的會造成腎衰竭危機生命,像這種情況社會上存在很多,政府為了減少這些症狀,體恤人們的健康,對於出現水腫現象的患者,每月供應半斤糠麩餅進行特殊照顧,可她領來後自己不捨得吃,分給我們當點心,雖然每人一片,當時吃着像過年一樣的高興,哪裡知道這是政府給予她的救命糧,是國家對因災害而生病百姓的關心和關愛。
文革時期,她也因為家庭原因遭到衝擊,挨過批鬥、寫過檢查、參加過集訓班,工宣隊接管學校後,她的職務自然被取消。記得有一次天很晚了,還不見母親回家,我就去學校找她,看到她用胳膊夾着手電筒,照着學校牆面上有關她和學校管理方面的大字報,用筆記本在抄寫,我問她抄這些東西幹啥?她說「白天學校工宣隊領導怕以後報復不讓抄,我就下班後抄下來,對以後做人做事以及學校管理工作都有好處」,並用主席的話說「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嗎?她這是為了以後改進工作和管理積聚更多能量,並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以後也要這樣做,要對得起良心才行。
每逢星期天母親總是天不亮就開始攤煎餅,基本上要坐在爐旁大半天才能攤完,因為要攤好一周的量,才能吃到下周六,不然的話就要斷頓了。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母親用愛心硬是撐着把我們兄妹5個養大成人,逐步走上工作崗位,成家立業。可是她老人家由於常年操勞過度,身體已經越來越虛弱,最終積勞成疾早早的離開了我們。但是她那博愛的處世哲學和善良仁慈的人格修養,卻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人生軌跡和生活目標。
母親的一生充滿坎坷與艱辛,但也留下了很深地愛的腳印和痕跡。這只是我記憶中的一些片段,離她一生做好人、辦好事,勇於擔當的優秀事例相差甚遠。她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同事和學生,熱愛家人和朋友,唯獨不能很好地愛惜自己,從細微的小事窺見到了她內心深處的大愛。
她為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給許多個家庭帶來幸福和快樂,培養出一批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對社會、對家庭的貢獻和影響將永存我心底,母親的高貴品質和口碑及她那公而忘私、吃苦耐勞、先人後己的博愛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前行![1]
作者簡介
孫國強,1956年出生,曾就職工商銀行淄博市分行,現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