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追憶父親(汪建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追憶父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追憶父親》中國當代作家汪建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追憶父親

2009年農曆5月20日,父親魂歸故里,長眠在文武山麓。

在他老人家逝世3周年之際,我曾經寫過一篇《祭父文》,概括他的一生:

農曆2012年5月20日,不孝兒建平等,謹以清酌時饈,致祭於顯考之靈前,吊之以文曰:嗚呼,痛惟吾父,糖尿病發,醫治無效,長眠九泉。謹遵父願,入土為安。是耶非耶,常捫心間。孝也逆也,愚自承擔。兒知吾父,一生維艱。幼失雙親,饑寒相煎。叔父拉扯,佑庇蒼天。參加革命,盡職勤勉。撥亂反正,檢察重建。組織人事,為民用權。勞動就業,省級模範。成家立業,數次搬遷。翻修再造,新居呈現。奉迎高堂,以孝為先。扶持弟妹,鞍後馬前。吾母病纏,殷勤百般。養兒育女,子嗣延綿。如斯仁德,宜壽百年。風雲不測,緣盡不還。子欲養兮,親不在兮。天長地久,遺憾綿綿。飲水思源,倍加傷感。聊表微忱,薄酒祭奠。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七年又過去了。當初我親手栽植在父親墳頭傍的柏樹已長成碗口粗了,大約有2、3丈高。十年樹木,鬱鬱蔥蔥,它靜靜地陪伴着父親、守護着父親,為父親遮風擋雨。在3650個日夜裡,我對父親的思念猶如柏樹延展它的枝幹一樣,從未停歇,延綿至今。「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父親慈祥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里。

說起父親,按照他生前的工作履歷、長期耕耘一方所做的貢獻和累積的人脈,完全可以享受身後定會有的哀榮,但父親早早地就給我們交了底:要葉落歸根,要回到生他養他的那一方水土。於是,我們遵照父親的遺囑,沒有驚動組織和他的同事,沒有麻煩親戚和朋友,不聲不響的將父親送回他魂牽夢縈的故鄉,讓他安息在他熟悉的那青山綠水之巔。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知道父親去世消息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老同事見到母親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汪是個好人!」我們知道,這話里話外無不包涵着他們對父親給予過他們幫助的感恩、感念和感懷。

回想起來,父親生前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無不深刻地影響着我,無不深情地塑造着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下,我成長起來,成熟起來,最終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也擁有了今天的一切。

父親6歲喪父,8歲母亡,由叔父叔母接濟長大成人。失去父母疼愛和家庭溫暖的他,比起同齡人要懂事的早也懂事許多,他眼睛裡有「活兒」,上山放牛、砍柴、拔豬草,打掃院落、提水洗碗,凡是能做的家務,他都要搶着去做,竭盡所能地去「討好」叔父叔母,也想方設法地去堵住說他「吃閒飯」的那些人的嘴。他的勤快和不懈努力,逐漸感化了叔父叔母,最終也視他為己出。在他快10歲的那年裡,也答應了讓他上學識字的請求。在讀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那些年裡,他一直是上跑學,每天放學回家後,堅持先下地幹活、做家務,以彌補他不能全天在地里幹活兒的「虧欠」。曾有的寄人籬下的經歷和磨練,讓他早早地體悟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因此,當我開始懂事時,他就以身說法,要求我在生活上持隨遇而安的態度,得過且過。他常說,能遮風擋,填飽肚子,穿戴乾淨整齊,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就可以了。一再叮囑我不要在吃、穿、用上跟人攀比,要比就比誰更有本事。

記得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一天,父親從外面拿回來幾條印有「尿素」字樣的口袋回來,高興的對母親說,這叫尼龍布,供銷社的一位同志給的,聽說染上色後可以當布料用。於是,母親就買來染料把這袋子浸染成褐色,給我做了一條褲子穿。這條褲子比起以往的布料來說要輕巧許多,稍微有一點兒風就把褲子吹的忽閃忽閃的,讓人高興了好一陣子。但是也有讓人尷尬的地方,雖然染上色了,但是「日本」、「尿素」這幾個黑體大字,還不能完全遮蓋住,若隱若現的。再加上別人編排什麼:「前頭日本,後頭尿素,兩腿一叉,含氮量不少於46%」的說詞,讓人也有了不好意思再穿出去的念頭。

父親發覺後,對我說你這條褲子比起我當年穿的衣裳要好看多了,它顏色勻稱,也不掉色。捎帶給我講起了一件往事:上初中後,學校要統一着裝,穿灰布衫子。叔父叔母沒錢買化學染料,就挖一些藕塘里的爛泥回來,伴上一些細木炭灰,攪和勻後就將自織的白布浸泡在裡面,讓污泥中所含的色素慢慢地滲入布中,反覆浸泡幾次,透、洗乾淨後,就變成了灰不拉幾的顏色。因為染色不勻稱,深淺不一,再加上出汗後留下的汗漬,五花六道的。老師曾當着同學們的面,說你這那叫灰布衫子,連老鼠子皮都不如!父親接着說:有人笑話你,也有人羨慕你,因為有人連尼龍布是啥樣子都沒見過呢,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這個事兒,讓我明白了在生活上應該珍惜已有、應該知足的道理。

舊社會窮人家沒文化,就是個睜眼瞎子,地主把算盤珠子一撥拉,就把人給盤剝了,又收租又逼債的。叔父叔母吃過太多被算計的虧。我也看到過,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毛主席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當「白臉瓜子」(傻瓜)就會被人欺負。小學三、四年級時,父親給我講述了他小時候的所見所聞後,又給我講了一個讓我開心的笑話來。他說,從前有個地主很吝嗇,請先生教書卻說沒有雞鴨魚肉招待,也開不出一年30兩銀子的工錢來,先生很無奈就說按你說的辦吧,但是白菜豆腐不可少。之後還主動立下字據:「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學費銀子30兩。」一學期快要結束時,先生開始甩碟子打碗,說沒有肉吃。地主說你不能反悔呀,有字據為憑呢。先生接過字據邊唸邊用毛筆點標點符號:「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學費銀子30兩。」地主一聽,傻眼了,唯有照辦。

應該說,我對標點符號的神奇作用和重要性的認識,直接來自於父親的講授。包括他後來又給我舉的一些例子,諸如:「過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人才十分醜陋並無一雙好腳」等等咬文爵字的段子。我明白父親的用意,一要學,二要用,更重要的是活學活用。

2000年1月29日,我在《金融時報》發表了質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一提法的文章,說倘若對一個人無半點監督、些許制約,豈不造成「天馬行空」或「禿子打傘」的局面?因此,用人要疑,讓達摩克里斯劍高懸;人無完人,即使是罪人,經過改造、洗心革面,社會還要接納他,怎麼能夠將那些個有缺點錯誤的人一棍子打死?因此,疑人要用,揚長避短,給人以改正、提高、發展的機會。父親看了文章後,讚許道:你的觀點有道理,算是把書讀活了;一些看似金科玉律的話,也不是絕對的,要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內涵。

直到現在,我在學習上仍然秉持父親的要求:多讀書,讀好書,但不可死讀書,讀死書,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否則不如不讀書。父親做過黨校理論教員,他的話里有辯證法和方法論。

父親於1951年7月在安康縣第一區公所參加革命工作,曾任土改工作隊隊員、區幹事、縣人委統計科科員、中共安康縣委五人小組辦公室專干、關廟區副區長、中共安康縣委黨校理論教員、縣人委辦公室副主任,文革後任安康縣革命委員會政工組副組長兼組織組組長、安康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安康市勞動人事局局長等職務。他干一行愛一行,用心學習,不恥下問,「打破砂鍋紋到底」,有時常常會把同事問到語塞。他調查研究,用心謀事,說了算,定了干,干必成。1954年12月,因超額完成糧食統購任務,在全縣三級幹部大會上榮獲 「甲等模範幹部」稱號;1983年12月,在「7·31」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1984年9月,在陝西省勞動就業表彰大會上安康市勞動人事局被評為全省勞動就業先進集體。父親一生淡薄虛名,卻看重這三件榮譽,他說這代表了他的從始到終。

「1983年7月31日那場百年不遇的洪水,把城區30多年建設積累的財富毀於一旦:城區一片廢墟,殘垣斷壁,樓房倒塌,民房蕩平,幾乎所有的工商企業蕩然無存,10多萬人要吃、要住,上萬學生要上學。一個曾是生機勃發的重鎮,霎時成為尚需從零做起的拓荒地……這時候,汪武祿的名字傳得很響。他是安康市勞動人事局局長。他赤膊上陣,認真籌劃張羅,在現今青少年宮南段的那塊廢墟上,打響了安康市10年勞動就業的序曲。」

這些讚譽父親的文字,出自一篇報告文學,題目是「來自勞動就業一線的報告」,刊登在1992年《安康文藝》第1期。

我曾經對父親說,你工作幾十年,從基層到機關,由幹事到當領導,所從事的工作前後還互不搭,用時髦的話語說叫跨界,而且跨度還很大。你是通過什麼方式,演繹不同的跨界故事的?他微微一笑,自謙地說其實也沒什麼,就是按照毛主席說的「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我又說那為什麼有的人閱歷也很豐富,但最後卻成了萬金油幹部。他說這恐怕就涉及到對所從事工作的一個態度問題了。主席有一句名言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認真與敷衍、馬虎,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態度。以認真的態度面對或從事工作,丁是丁,卯是卯,至少不會出漏子。認真了,還要堅持認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想想看,有了認真的態度,有了持之以恆的認真過程,能不出成績出幹部嗎?最後,還要善於總結,《列子·說符》:「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認真研究過去,就能推測未來。主席也說過「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學習是這樣,工作也是這樣,不能固步自封。

父親在工作上總結出的「認真、堅持、總結」六個字,讓我終生受益。無論是從事火車司機工作還是從事鐵路企業管理、新聞宣傳工作,無論是從事銀行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工作還是從事銀行監管業務工作,我都能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干一行鑽一行,因而能較快地適應崗位工作要求,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歲月的流逝,抹不去我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在父親的忌日裡,懷念父親並進一步梳理他老人家在生活上、學習上和工作上給我烙下的深深印記,撫今追昔,讓人明白恩來之處,慎終追遠。

「我是誰,我從哪裡里來,我要到哪裡去?」這是人生的終極疑問,父親已然做出了他的回答,也啟迪着我。

飲水思源,父親永遠活在我的心裡。[1]

作者簡介

汪建平,原中國銀監會安康監管分局調研員,金融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