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人赴安西 岑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人赴安西
圖片來自搜狐網

送人赴安西是一首五言律詩,為一首送朋友赴邊疆衛國驅敵的詩。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捨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讚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後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溢着愛國主義豪情,亦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原文

岑參〔唐代〕

上馬帶吳鈎,翩翩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譯文

跨上英俊的戰馬寶刀佩在身邊,策馬翩翩地飛馳翻越隴山之巔。

自小衷心地希望獻身國家危難,哪把高官與厚祿耿耿掛於心間。

置身於萬里之外鄉情化為夢境,眼望那邊地明月激起陣陣懷戀。

祝願親愛的戰友早早掃清頑敵,邊庭無事早歸來切莫再經秋天!

賞析

  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捨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讚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後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上馬帶胡鈎,翩翩度隴頭。」詩的開頭兩句從友人登程的情景寫起。首句寫友人身着戎裝,跨上戰馬,勾勒出即將出征的戰士的英姿。詩人並不泛寫戎裝,而僅就佩刀提了一筆,既點明了此行性質,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氣。次句對友人奔赴邊關加以設想:「翩翩度隴頭」,寫他的輕快、矯健、急切。上下兩句,一靜一動,用兩個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邊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兩句從外表寫。以下兩句則從內心寫,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兩句從正、反兩方面來肯定友人的思想,從而把友人的行為提到愛國的高度。「小來」兩字可見這種想法由來已久。從而給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據,其中既包含有詩人讚佩之情,稱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颯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靈,同時也就反映了詩人立志報國的豪情壯志。這是更為詩人所欽敬的一點。

  但是,有這種愛國情懷,並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留戀家園,恰恰相反,這種情懷是與對家國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他們為保衛它而離開它,但當離開它的時候,往往對它產生深切的思念。詩人曾有過經年居留塞外的經歷,在《安西館中思長安》等詩中都曾表露過深沉的思鄉之情。「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就是這種感情的集中寫照。詩人沒有去寫友人在邊疆怎樣去從軍苦戰,卻去設想他在萬裡邊關對家鄉是如何夢繞魂牽,這就寫出了友人對家國的一往情深,而這種設想同時也就傳達出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充滿關懷和愛護。這種情懷寫得很深沉,很細膩,詩的情調到此而一轉,但卻並不低抑。 詩的最後兩句是詩人的祝願。「清黠虜」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詩人居漠北時,親眼目睹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爭不僅造成了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且對戰士本身也是一種荼毒。上句願友人建功,下句願友人早歸,既表現出詩人與友人同樣以國事為重,又表現出雙方的情誼,以深厚的情意扣緊「送」字,為全詩作結。

  全詩先寫友人的英雄風采,再由表及里,從報國、思鄉的角度謳歌了友人的美好心靈,最後告誡友人,儘快結束戰爭,最好是別「經秋」。因為唐朝戍邊將領往往擁兵自重,養敵蓄功,常將本可早日結束的戰爭一拖經年,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謂「兵聞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見詩人淳樸的觀念中,還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天寶十三載(754)岑參第二次前往北疆之前在長安所寫。

簡析

  《送人赴安西》是一首五言律詩,為一首送朋友赴邊疆衛國驅敵的詩。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捨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讚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後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溢着愛國主義豪情,亦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後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