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楊山人歸嵩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楊山人歸嵩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送楊山人歸嵩山》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五言古詩。[1]

這首詩寫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當時李白在長安。楊山人大約是李白早年「訪道」嵩山時結識的朋友。李白《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一詩云:「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束相趨。當時結交何紛紛,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在朱紫盈門的境遇里,與之言行契合的只有這位楊山人,可見兩人情誼之深。如今這位志同道合者就要離去,詩人撫今憶昔,感慨倍增,因作此詩以贈。

此詩為送別友人而作,詩人對楊山人這位志同道合者的離別,撫今憶昔,感慨倍增。全詩緊扣詩題,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把送別之意、惜別之情表達出來,其構思新奇,如鏡花水月,亦真亦幻,表現了詩人驚人的創造力。

作品原文

《送楊山人歸嵩山》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

白話譯文

我有萬古不壞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陽的玉女峰。

那掛在東溪松間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楊先生您又要去那裡採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

年底時我將到嵩山之陽拜訪您,您可能正在青天上乘着白龍來相迎。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從頭至尾不寫離愁別恨,而主要是描寫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寫嵩山景色的部分,清幽高遠;寫楊山人歸山後的生活,恬靜安適。通篇緊扣詩題,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把送別之意、惜別之情表達出來。借用前人的話說,就是用景語代替情語。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嵩山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嵩山以及對昔日遁跡山林、尋仙訪道生活的眷念之情。首聯寫峰巒,起句豪邁。一個「我」字頗有「萬物皆備於我」的氣概。李白當年訪道嵩山,未必就棲身於玉女峰,這裡選用「玉女」的峰名,是為了與上句的「萬古宅」相對應。「萬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異的氣氛更加濃厚,也更加令人嚮往。三、四句展示的境界更加美麗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長留」,並且使它處在最恰當、最美好的位置上。晶瑩的月亮懸掛在蒼翠挺拔的松樹之上,下面是長流不斷的溪水。它不只生動地顯現了嵩山秀麗的景色,而且寄託着隱居者高潔的情懷。

五、六句為第二層,寫楊山人歸山後的活動。詩人想象楊山人歸去後將採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帶就散布着開滿紫花的菖蒲。這種菖蒲「一寸九節,服之長生」(《神仙傳》),正可滿足他求仙的欲望。這聯上句寫人,下句寫山。人之于山,猶魚之於水,顯然有「得其所哉」的寓意。「爾」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應,渲染出濃郁的別離氣氛。

末二句為第三層,詩人向好友表示「歲晚或相訪」要和他一起去過求仙訪道、嘯傲山林的生活。結句把這種思想情緒化為具體的形象:仿佛在湛藍的天空中,一條白龍在向前蜿蜒遊動,龍身上騎坐着風度瀟灑的詩人,他那仙風道骨與「青天」「白龍」相表里,構成了美麗和諧的意境。這種騎龍相訪的神奇畫面,顯得豪放飄逸。

此詩所寫的「景」,既為外在的景物,也為內在的感情,是「情與景偕,思與境共」的統一體。例如描繪嵩山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它的愛慕之情,就寓有懷念楊山人和嚮往棲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內。三者迭合在一起,惜別的情意,就顯得十分濃烈。惜別而不感傷,一往情深,而又表現得超奇曠達,這樣的送別詩是非常罕見的。它構思新奇,如鏡花水月,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時空觀念的束縛,不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襲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現了詩作者驚人的創造力。

李白寫詩還常常運用誇張的藝術手腕使描繪的對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讀者想象與思慕的情趣。這在此詩中有典型的表現。例如,「宅」為常見事物,並無新奇之處,可是在前面加上「萬古」二字,就變得神奇、空靈而耐人尋味了。又如一輪明月掛在溪邊的松樹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僅僅如此,詩味並不很多。詩人別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長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這樣人和物都發生了「超凡入聖」的變化,塗上一層神奇瑰麗的色彩,從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唐人張碧曾用「天與俱高,青且無際」(《唐詩紀事》)評價李白的詩,這八個字形象地表現了李白詩歌神奇超邁而又質樸自然的特色,是很恰當的評判。

名家評價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劉會孟曰:超然天地間,可以不死,豈獨不經人道哉!奇思高調(首二句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英清朗決,出世之語自異。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矩》:前後兩截格。全首不對,以此古為律體,語雖參差而音實協律,此其妙也。太白集中此體持多,恨其率易,無一首可誦。此首發興特奇崛,而結句渾成,力重千鈞,故取以存一體。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蟠逸氣於短言,彌覺奇健。

清代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太白本色奇迥,非復凡響,一字不對,不在古律之限。三、四、五、六、七、八,無轍跡,有煙霞,豈非天才!評:太白英才爽筆,絕塵軼軌,不復以律自羈,故五律有全工對者,有五、六對音,有通首一、二字對者,有通乎全不對者。無論工麗、脫落,其中總有運掣生氣,乃不勝采掇。此則全不對者。

清代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王翼雲曰:飄然語是太白本相,而旲綏眉謂其故為奇矯,非也。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尤古宅」三字,作達人語會,方妙;一涉仙氣、便痴,又云:五、六一作「君行到此峰,餐霞駐衰容」,見此二句,方知本句之佳,便隔汕凡,便分雅俗。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

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

走進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