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

作品名稱: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

創作年代: 唐代邊塞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岑參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2]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岑參的詩,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後人集據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事跡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岑參的詩想象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愛國詩人陸游曾稱讚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詩集》)。

此詩為送別王昌齡而作,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仕途多舛給予同情,並勉勵友人再展鴻圖,青雲直上。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此四句寫為將赴貶所的王昌齡餞行,而悲涼憂鬱的氣氛籠罩着大家,使他們把盞對斟,欲說還休。君子臨治世,當有為於天下,而王昌齡卻難君臣遇合,被貶外官。詩人嘆息王昌齡徒有生花之詩筆和可干青雲的文章,卻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經世才華。

詩人感嘆好友遠謫他鄉,孑然獨往,同情好友抱名器而蹀躞一時,不得重用,勸慰好友不必計較一時得失,當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轉機。全篇瀰漫着詩人對好友的真切掛念和殷殷祝福。舊居的追憶、陋屋的同宿、遠途的想象、春光中的詩興,詩人設身處地地與好友同悲歡,真摯的友誼不言而喻。語言樸素自然卻感情豐沛,思緒萬千。

詩詞正文

譯文

面對着酒杯沉默不語,今日裡滿懷愁緒為您送行。聖明的時代得不到重用,突然皓首攻文。

到江南水鄉去當個小官,風波經歷幾千里。諸公擠滿了朝廷,只有您一人在渡過淮水。

我家曾住在富春的江渚,常常回憶起那臨江的高樓。自從聽說您要前去,叫我頻頻望着那南徐州。

獨居僻巷緊閉着門,夜晚寒燈靜照着深屋。北風吹起微雪,抱着被子願意同住宿。

您這一路走到京口,正是桃花盛開之時。舟中自會大發感興,湖上定能多寫新詩。

虬龍且要深潛屈蟠,黃鵠高飛也不論早晚。請愛惜您青雲之器,努力添加餐飯。

作者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4]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高岑」。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5]

視頻

唐詩十家岑參
岑參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