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董判官 高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董判官
圖片來自搜狐網

送董判官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陳述董判官胸懷良策,仗劍出京,辭親赴邊禦敵,詩人祝願他要經得起邊關的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疆貢獻計策,奮不顧身。

原文

高適〔唐代〕

逢君說行邁,倚劍別交親。

幕府為才子,將軍作主人。

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

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譯文

得聞你即將啟程遠行,仗劍辭別朋友親人。

在幕府之中,你是備受讚譽的才子,而在將軍府中,你又是備受重用的智者。

邊關一帶常多雨雪,而出塞的道路上,狂風沙塵肆虐不停。

提出安撫邊疆的良策,將是你為國家作出的重要貢獻,男兒為國家盡忠報國,即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創作背景

  此首贈別詩,不寫惜別之情,多激勵慰勉之詞,是天寶十一載(752),高適在長安所作。

鑑賞

  送友人赴邊,這是高適邊塞詩中常見題材。本首詩中陳述董判官胸懷良策,仗劍出京,辭親赴邊禦敵,詩人祝願他要經得起邊關的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疆貢獻計策,奮不顧身。詩人一生常以「萬里不惜死」,「臨戎覺命輕」的志向鞭策督促自己,隨時準備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此詩一掃纏綿之詞,立意高遠,出語豪邁,具有強烈的獻身精神。

  首聯的詩句突出了友人即將踏上遠行的事實。「倚劍」這兩個詞成為關鍵詞彙,它不僅使「行邁」和「別交情」之情既具悲切又彰顯豪壯,還含蓄地傳達了友人是從軍出征的身份,說明了友人遠行離親之由是因為要守衛邊疆。「行邁」之中,已隱隱透露出旅途的漫長遙遠;而「別親」更凸顯出內心的留戀之情。然而,「倚劍」這個詞語的運用,不僅把這次別離與投身軍旅緊密聯繫起來,同時也賦予了離別遠行一種慷慨堅定的氛圍。

  次聯寫友人赴邊作判官,供職幕府,將軍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這兩句承接首聯,預言友人此次赴邊,可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將的賞識,而得真誠接待。如詩人在《別馮判官》一詩中所寫道的:「才子方為客,將軍正渴賢,遙知幕府下,書記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賢之將軍,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於將軍幕府。詩人在這裡預見友人赴任的情景,流露出對友人的羨慕之情。這不僅是對友人赴邊的期許,也是對董判官的讚美和鼓勵。

  頸聯仍承上兩句設想友人赴邊途中的情景。先「近關」,再「出塞」,緊扣「行邁」,具體寫出路途遙遠;「多雨雪」,「有風塵」,遙領末句,如實描繪邊塞苦寒。可見旅途之苦辛。詩人多次出塞,對邊地苦寒有切身體驗,曾不止一次在詩中提到。如「關山唯一道,雨雪近三邊」(《別馮判官》),如「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徑大寒,關山饒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兩句並非誇張之筆,不過是實寫關塞景物,從而逼出詩的結尾兩句:「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尾聯勉勵友人莫畏艱辛,要經得住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防貢獻良策,為祖國立功奮不顧身。莫顧一身,施展長策,立功邊陲,是一種先抑後揚的筆法,使詩歌頓生波瀾。「男兒莫顧身」是對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詩人自己立功邊塞的願望和為國事獻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調回答開頭「行邁」的問題,結束全詩,使作品顯得氣勢流暢,格調雄健,毫無一般送別詩的兒女離別之態。

簡析

  《送董判官》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陳述董判官胸懷良策,仗劍出京,辭親赴邊禦敵,詩人祝願他要經得起邊關的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疆貢獻計策,奮不顧身。這首詩一掃纏綿之詞,立意高遠、出語豪邁,以極樸素的語言、極深厚的情誼,慰勉友人莫辭旅途艱辛、施展才略、立功邊關,亦體現出詩人自身強烈的獻身精神。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