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惠叔尚書守建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樓鑰,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大臣、文學家,樓璩第三子。
大定九年(1169年),隨舅父汪大猷出使金朝,按日記敘述途中所聞,寫成《北行日錄》。
“ |
十五年前送別詩,道山持節向江西。今年又見送公別,大天擁麾鎮閩越。 向來惜別固已深,今日摻祛尤動心。尚書自是第一人,氣義相許披胸襟。 南宮五表平明入,列辟傳聞俱聳立。壽皇聖孝冠百王,三復高文天為泣。 擢處螭坳寵數新,果然百日掌絲綸。拭圭修聘稱應變,握節不撓威殊鄰。 直上銀台尤振職,李藩氣概時批敕。嗣皇銳意新百度,筆端真有回天力。 星辰聽履冠文昌,急流勇退驚朝行。望之正欲試馮翊,長孺寧肯薄淮陽。 孤拙自憐銷壯志,三入修門空負愧。薦人不進終不已,獨賴當時言有味。 公在猶嘆一居州,公去無人為王留。公乎行歸佐天子,肯作管晏卑微休。 |
” |
— [南宋]樓鑰 |
人物介紹
樓鑰(1137年~1213年),字大防,一字啟伯,號攻愧主人,鄞縣月湖邊人。幼少好讀書,潛心經學[1],融貫史傳。南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任溫州教授,改任宗正寺主簿,繼知溫州。宋光宗繼位,奏請愛護百姓,保養元氣。擢起居郎兼中書舍人。直言敢諫,言奏不避。禁中有人以私事求光宗,光宗說:"樓舍人,朕亦憚之,不如且已。"繼遷給事中。朱熹論事忤韓侂胄被罷官,他上疏要求挽留。宋寧宗立,韓侂胄掌朝政,不肯依附,遂改顯謨閣直學士,出知婺州,移知寧國府。後告老歸家,家居13年,讀書授徒。韓侂胄被誅,任為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遷端明殿學士。嘉定初年,同知樞密院事,升參知政事,又授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卒贈少師,諡宣獻。學宗朱熹[2],性喜藏書,築東樓於月湖畔,聚書逾萬卷,勤於校讎。幹道間曾以隨員身份隨舅父汪大猷使金所撰《北行日錄》按日記敘行程見聞,對於中原殘破情況及人民生活均有反映。另著有《范文正公年譜》、《攻愧集》120卷、《樂書正誤》等。散文不事雕琢,所作奏議多論治國之道。兼工書法,有《梅天雨潤帖》等傳世。
北行日錄
《北行日錄》: 見聞錄。南宋樓鑰撰,2卷。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以書狀官從試吏部尚書[3]汪大猷、寧國軍承宣使曾覿出使金國,以賀正旦。樓鑰留心觀察,詳細記錄沿途見聞,成此書。全書以日記體裁,詳記每日所見所聞。內容包括天氣、行程、道里、城郭、古蹟、人物、風俗、飲食、物產、典章等。書中重點記述金中都(今宣武區域)的見聞及使節入賀禮儀。還詳細描述了汴京淪陷後的淒涼景象和遺民的困境,記錄了與北宋遺民的對話詳情,金人對遺民的驅役與壓榨,汴京城中娼妓盜賊的盛行,貨物奇缺與物價的奇高等情況。
視頻
送鄭惠叔尚書守建寧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經學是什麼|經學介紹,愛揚教育網,2016-08-14
- ↑ 朱熹,古詩文網
- ↑ 吏部尚書都有哪些?都分別擔任什麼職位,趣歷史,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