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逃逸塔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逃逸塔

外文名稱: escape tower

功能: 逃逸救生

位置: 飛船的頂部

高度: 塔高8米

火箭為了滿足載人飛船的需求,在長二捆的基礎上增加了逃逸塔的設計,這使得長征二號F火箭成為我國所有運載火箭中長度最長的火箭。 長征二號F火箭直刺雲霄的逃逸塔直接關係到航天員安全,逃逸塔下面連接着航天員座椅,上面裝備有靈巧的逃逸發動機,一旦在發射時火箭檢測出故障,航天員可以通過逃逸發動機離開火箭。[1]

目錄

研製歷史

長征二號F火箭取消了其他火箭一旦姿態不穩便自動自毀的功能,配備了逃逸系統,一旦出現意外,它可以隨時啟動。

逃逸系統也叫逃逸塔,在飛船的頂部,塔高8米,從遠處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針,與一般火箭圓錐形的頭部很不相同。

它的任務是在火箭起飛前15分鐘到起飛後160秒時間段內,也就是飛行高度在0公里至110公里時,萬一火箭發生故障,它的頂端的11個火箭推進器可以拽着整流罩里的軌道艙和返回艙與火箭分離,並降落在安全地帶,幫助飛船上的航天員脫離險境。

逃逸救生系統是因為火箭可能出現危及航天員生命安全的故障而存在的,因此在制定逃逸系統方案,提出逃逸系統設計指標之前,首先要清楚究竟會發生哪些故障。

從火箭發生過的事故以及美蘇的載人航天經歷可以看出,上升段最大的危險來源於火箭,最嚴重的後果是火箭爆炸,因此最有效的方式是"逃離"危險區域。

系統結構

組成部分

逃逸系統結構複雜,由五種固體發動機及整流罩的上半部分組成。這五種發動機分別是逃逸主發動機、分離發動機、偏航俯仰發動機、高空逃逸發動機和高空分離發動機。

逃逸主發動機的任務是為逃逸飛行器與故障運載火箭的分離及逃逸飛行器脫離危險區提供動力。

逃逸分離發動機的任務是為返回艙與逃逸飛行器的分離及逃逸塔和運載火箭的分離提供動力。

偏航、俯仰發動機的任務是,當發射台逃逸時,使逃逸飛行器能夠偏出一定的水平距離(為返回艙着陸提供條件),其它情況逃逸時使逃逸飛行器偏出故障火箭的飛行軌道,將其布置在分離發動機的上部,以便在相同的推力下能夠產生更大的力矩。

高空逃逸發動機的任務是:在逃逸塔拋掉以後,為逃逸飛行器提供離開故障火箭的動力,同時在發射台附近用來提高發射台逃逸彈道頂點的高度和水平距離。

任務

高空分離發動機的任務是:在無塔逃逸時為返回艙與逃逸飛行器的分離提供動力。

發動機分布在位於火箭頭部的逃逸系統和上部整流罩上,上部逃逸塔內有10台發動機,從上至下為控制、分離、主逃逸和高空逃逸發動機,前三種負責39公里高度以下的逃逸工作,後一種在39至110公里高度內發揮作用。

中國特色

細心的人都會發現,逃逸發動機的外形很是特別,噴管彎彎的,倒掛着,和別的火箭發動機噴管都不一樣。

面對這種"異型"的東西,我國的火箭發動機專家們也曾"迷惑"過,當年僅從有限的外國報紙、雜誌上偶爾看見過,甚至都搞不清哪個是發動機,也不知道它到底行不行。

1993年5月,當時的發動機主任設計師、現任總設計師劉霓生赴俄羅斯考察時,與俄方人員談起發動機時,僅一個發動機外殼,人家開口就要80萬美元,令他這個中國同行很是受"刺激",心想還是回去自己搞吧,不信我們搞不出來。

漸漸地,我們要搞的發動機是什麼樣,他們在腦中有了大致輪廓,那就是借鑑美俄兩個航天大國的各自經驗與特點,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逃逸發動機試驗

經過選型、論證、研製、試驗,到1995年4月19日,逃逸發動機第一次矗立在了位於秦嶺深處的試車台上,大家對它充滿希望。

巨大的轟鳴聲在山谷里迴響起來,不過1.6秒,噴管彎處突然噴出了火苗,並很快就燒出一個大洞,現場的人們都驚呆了。

只不過片刻工夫,發動機的殼體都被煙火熏得黑黑的,山上的草也被燒着了,試車台周圍一片慘狀,議論聲也隨之而起。

這種倒掛的噴管又一次引來質疑。

經過改進,這一年的8月底,逃逸發動機第二次立在試車台上。設計師們的壓力顯得比第一次還要大,生怕再出現什麼"閃失"。

發動機在試車台應"挺"3.2秒,如果像上一次頂不過1.6秒,逃逸就成了一句空話。發動機點火了,有人算計着時間。

一分一秒過去,發動機經受住了考驗。

但經檢查,彎管內部2厘米厚的絕熱層卻被燒光了,露出了金屬部分,高壓高溫的燃氣造成了對噴管的嚴重燒蝕,其後果是會影響發動機的可靠性。

最先進

目睹"神舟"號載人飛船發射壯觀景象的人們一定都會注意到,在火箭頂端有一個似避雷針似的尖塔狀裝置。它便是完全由我國自主研製的載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統,學名叫逃逸塔。它承擔着在火箭發射過程中萬一發生危及航天員生命安全的意外緊急情況,確保航天員瞬間逃生、安全返回的任務;同時在發射順利時它還必須點火工作脫離箭體讓飛船得以繼續飛行,因此,在整個發射過程中逃逸塔備受矚目。"神舟"無人試驗飛船四次遨遊太空,逃逸系統次次成功經受了考驗,成了航天員放心大膽去巡天的"定心丸"。承擔逃逸塔動力裝置研製工作的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他們創造出堪稱目前國際上性能最完善的逃逸救生方式的奇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