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選址西柏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選址西柏坡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小山村,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領中共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從此這個小山村開啟了不平凡的使命。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與中央工委會合。至此,這個小山村成為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周恩來將西柏坡稱為「我們党進入北京、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1]

曾選承德

當時的新駐地曾首選承德。承德位於冀熱遼與東北的中間地區,是連接華北與東北的主要通道,與蘇聯有着比較便利的交通,又是解放區,有利於作為中央駐地。1945年9月,政治局會議決定,將中央警備團一分為二,組成中央警備團和先行中央警備團。任命吳烈為先行警備團團長,西北公校副校長李逸民為團政委、樊學文為供給處主任,帶領先行中央警備團隨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央辦公廳主任李富春到承德,為黨中央遷移承德做準備工作。然而形勢的發展卻阻斷了這一計劃,1945年10月13日,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外交特派員蔣經國和蘇軍馬利諾夫斯基元帥達成協議,蘇方允許蔣介石5個軍在葫蘆島、營口登陸進入東北,中長路及大城市將為國民黨控制。同時,我軍10萬人進入東北後,也遇到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東北形勢急劇變化,中共中央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已沒有可能在東北創造獨立局面並控制大城市,所以決定放棄中共中央遷移承德的決定。

考慮南遷淮陰

不久之後,中共中央曾有過遷至離南京很近的淮陰的想法。1945年國共雙方在重慶舉行談判,雙方正式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1945年12月16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抵達重慶,參加政協會議。並於1946年1月5日同國民黨當局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定。1月10日,國共雙方分別頒布了停戰令。在發布停戰令的同一天,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會議歷時22天,經過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會議通過了政府組織案、國民大會案、和平建國綱領、軍事問題案、憲法草案案等五項協議。協議的通過有利於衝破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讓飽受戰爭摧殘、渴望和平的人民看到了實行民主政治及和平建國的曙光。當時的情形讓中央認為如果國共關係能夠順利地發展下去,國內和平將拭目以待,內戰似乎不會再發生,故開始考慮把中央機關的辦公地點從延安搬到南京附近。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商議認為,如果建立聯合政府,蔣介石回到南京,中共中央可考慮南遷,以利於共商國是。當時,淮陰為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樞紐,地處華中要地,在民主政府的領導下政通人和,各項建設事業成績斐然,被譽為民主建設的楷模,因此成為中共中央南遷的優選之地。然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無視國內外輿論,公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不斷進犯解放區,多次派飛機在華中首府淮安上空盤旋、偵察和掃射。同時,極力散布「武力收復甦北」的言論。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改變了「和平民主階段已經到來」的估計,取消了南遷淮陰的設想。[2]

中央工委決定留在晉察冀邊區

1946年6月,國民黨徹底撕毀《停戰協定》,向各解放區展開了大規模的全面進攻,第三次國內戰爭爆發。人民解放軍從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8個月共殲滅國民黨部隊71萬餘人,使蔣介石全面進攻解放區的計劃破產。隨即,改為集中優勢兵力對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面對在數量上和裝備上處於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中共中央決定主動撤離延安。1947年3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轉戰到陝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緊急會議,討論中央機關的行動問題。會議經過慎重研究,作出將中共中央一分為三的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組成中央前敵委員會,率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工作,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由劉少奇為書記,率部分中央機關幹部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由葉劍英楊尚昆李維漢鄧穎超等組成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以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後方支隊總司令,率領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大部分工作機構到晉西北臨縣地區統籌後方工作。

中央工委最終選址西柏坡

中央工委決定留在晉察冀邊區後,經過細緻的研究與慎重的考慮,決定選擇西柏坡為中央工委駐地。當時就選址問題形成了兩種意見:要麼考慮阜平,要麼考慮建屏。阜平與晉察冀領導機關挨着,聯繫比較方便。而且阜平是個老區,群眾基礎比較好,但村莊小,居住分散,經濟條件差。後來,又考慮到建屏縣滹沱河沿岸的東西黃泥、柏坡、郭蘇一帶稻麥兩收,經濟條件較好,群眾基礎不錯,又是老區,交通便利。但不利的地方在於,日寇燒的房子還沒有修復,但它們的根基很好,全是石頭的。經過討論最後決定在建屏縣選址。西柏坡只有七八十戶。目標小,而且居住在一個向陽的山彎里,面前有開闊的河谷平地,並有滹沱河流過。不僅環境好,這裡一直是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村小、人少,群眾基礎好,對保密工作有好處。經過實地勘察,選定中央工委駐地以西柏坡為中心的附近村莊。之後,中央機關即逐漸進駐西柏坡附近的南莊、北莊、東柏坡、夾峪村等。西柏坡村由於相當部分的房屋被日寇燒壞,現經一個月左右的整修、翻蓋後,中央工委即在7月初正式駐進西柏坡。[3]

黨中央為什麼把西柏坡選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駐地

抗戰勝利後,按照「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黨中央曾想把首腦機關遷到河北承德或江蘇淮陰,但由於種種原因,它們都與「紅都」擦肩而過,直到撤離延安,毛澤東才想起來河北平山縣,當然這也不是倉猝決定的。在延安的時候,他就從山西的《朝陽日報》上,知道了河北平山縣的紅軍游擊隊。這支游擊隊曾經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和東渡黃河的鬥爭,一度被稱為「北方興國」,引起了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注意。不久以後,平山縣又出了「白毛女」的故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這之後,《新華日報》報道了」平山團「在延安擔任保衛任務和參加南泥灣開荒的先進事跡,又使毛澤東進一步加深了對平山縣的認識。所以,當1947年3月31日劉少奇、朱德帶領中央工委去尋找黨中央新的落腳點的時候,毛澤東像是早有準備地說:「你們到白毛女的故鄉去吧。」劉少奇見了聶榮臻說了毛澤東的意見後,聶榮臻也極力贊成,並立即派副官同朱德的秘書潘開文、衛士長齊明臣,一起為黨中央駐地選址。後來經過再三斟酌,選中了西柏坡。潘開文繪製了一張地圖,並在地圖邊上寫下了選擇西柏坡的理由:「地理位置適中,正是大山與平原的交界處,能進能退,能攻能守。可通向全國各大城市,退可固守太行。」其實最後決定選址西柏坡還有另外兩個原因:一是這裡的房舍不像建在平地上的村子那樣集中一片,而是沿山腳拉成一溜兒,有利於防空。二是這裡的民房多為土木結構,居民比較富裕。這裡還有「柏樹」的傳說,正是毛澤東所說的「白毛女」的故鄉。 就這樣,劉少奇、朱德決定將中央工委駐地選在西柏坡,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地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了全中國,西柏坡也成了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4]

參考文獻

  1. ["黨中央辦公地為何要選址西柏坡." 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 5(2003).]
  2. 搜狐網
  3. 搜狐網
  4.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