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詠1-10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逍遙詠1-10首 |
作品名稱:逍遙詠1-10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趙光義 |
逍遙詠1-10首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的作品之一。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1]
正文
一
混純初分後,陰陽辨濁清。 三才皆備位,萬物有長生。 罔象精通感,淳和道可明。 但求方寸是,剖判應非輕。
二
冥搜多景趣,悟則頓神清。 拘束終難得,沖和入道情。 知微通理性,滋味好研精。 妙用天然法,陰功蘊大名。
三
虎龍本屬木,白虎作華池。 水炎恆為則,陰陽造化遲。 清心常積德,凡眼豈能知。 君子聽吾喻,神明勿喑欺。
四
逍遙利樂認天真,心印深藏喻海津。 法須求經里字,無緣勞問洞中人。 研窮道德從何入,清淨玄通馭物親。 此語苞含堪賞詠,丹台羽客善鋪陳。
五
逍遙理路達三清,非是尋常取次名, 此語不宗凡見識,籠羅大象顯昭明。 傍通照料周遮遠,異境凡從智慧生。 方丈室中誰口默,真心傳受一般平。
六
逍遙里外混諸天,澹蕩其中四敘間。 拂拭塵埃明印月,遍驅神鬼鎖驪山。 裝添出沒何奇異,秘隱藏真未是閒。 但好消詳清景內,勿生疑慮動機關。
七
逍遙但信莫狐疑,天自高兮地本卑。 曉取聲聞歸至道,從來法則盡如斯。 物情運化真純理,謾說周遮問不知。 性識賢愚俱一體,善緣惡業影相隨。
八
善念銷嗔恚,無差本自然。 花開凡葉木,水打急風舡。 拘執恆如縛,能仁學昔賢。 神明皆正定,消息更深玄。
九
利鈍猶根性,無緣枉用心。 邪求皆是相,正定理玄深。 巧拙高含識,輕浮力不任。 大乘通語默,稽古便知今。
十
濟世勤行任百年,方知大道自昭宣。 休夸爭變黃金術,誰信空磨白玉穿。 智慧宜從高見識,陰功及物最彌堅。 是非達取此言語,宇宙常存隱聖賢。[2]
作者簡介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3]
歷代評價
《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4]
參考資料
- ↑ 趙光義 漢程網
- ↑ 「趙光義」詩詞全集 逍遙詠1-10首 詩詞名句網
- ↑ 趙光義簡介 國學薈網
- ↑ 宋史 卷五 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