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逍遙詠181-190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逍遙詠181-190首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逍遙詠181-190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趙光義

逍遙詠181-190首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的作品之一。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1]

正文

一八一

得一便須休,真空象外求。 昭然寬世界,幻化似浮樞, 秘隱玄中理,幽深事莫投。 天涯無畔岸,寶月順波流。

一八二

道妙懷真紀異常,人間天上若存亡。 潛機物類多中覷,納取虛無定久長。 碧落遨遊歸洞府,黃金不買自馨香。 參同契合諸經說,精魄奪來爛紫光。

一八三

因緣業障遇真稀,黃帝乘龍豈是非。 達識尚凝常恍惚,愚蒙學解故相違。 華池秘密人天授,神室光揚日月輝。 智者無言皆口嘿,敢將容易論玄機。

一八四

剛氣縱橫合,無人到所思。 浮生看即易,至理杳難知。 返覆因興念,恆持入遠期。 孤雲霄漢外,花見晚霜悲。

一八五

何處堪依仗,經心便皺眉。 世情多詭詐,業重信愚痴。 取次招他謗,違非不自知。 貌恭無德行,禍福在修持。

一八六

氣類須相假,陰陽造化成。 離凡知有聖,得外更求精。 先秘庚辛理,後傳戊己名。 真鉛歸一體,交感自長生。

一八七

要知逆順莫相非,廣演周遮隱玄機。 先說艱難後始說,精窮運化遂相依。

一八八

真境堪依仗,周遷四敘移。 人忙閒聖跡,心達罷狐疑。 俊造皆流品,逢能即是師。 二從寒暑變,

一八九

戶牖常開閉,升沈倏忽中。 龍吟深邃理,虎嘯語言通。 南北思長遠,東西道不窮。 炎光收月魄,桂樹發花紅。

一九O

皇天無不照,福業重來輕。 背正堪何益,歸真道自成。 本元宗一體,功行錄三清。 幾許解吾意,慈悲早益平。[2]

作者簡介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3]

歷代評價

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