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詠51-60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逍遙詠51-60首 |
作品名稱:逍遙詠51-60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趙光義 |
逍遙詠51-60首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的作品之一。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1]
正文
五十一
求得真宗一,深知萬象清。 自然通感應,意外別長生。 學古身何措,輝華日瑩明。 誰窮天地理,去住兩無成。
五十二
巔峰一望水深潭,誰解緣情語話堪。 暗室自開明日月,道心奇異老山奄。 研窮妙理真消息,誡忌先賢讓不貪。 稽古尚為今法則,愚蒙太甚苦談談。
五十三
人是人非意頗同,較量此事盡歸空。 無為政化求真理,方表深仁大道雄。 舉止全能恆有節,尋思何處不周通。 寰瀛善惡知多少,莫忘生前積德功。
五十四
飛騰自在莫教賒,坎女離男共一家。 無礙逍遙通智慧,將求利樂勿須夸。 靈根就看和春雪,神室之中有絳砂。 彼是彼非堪可重,常娥倚樹笑唅呀。
五十五
我達逍遙理,陰陽運五行。 道從初一變,德合混三清。 聖境堪依仗,狐疑中不成。 異端達雅淡,返禍自輕生。
五十六
非人口似瀉汾河,此輩塵中有甚多。 心恨貌恭無定止,舌夸端正亂乖訛。 為官善政身榮祿,利劍休教石上磨。 立待滿盈船陷水,惡風從被海神拖。
五十七
天界殊勝理,凡愚不易知。 曩因誰可究,淺近故懷疑。 的實歸真性,區邪入正持。 樂耶親大道,報就自然之。
五十八
鶴骨岩岩混世間,不侵寒暑似童顏。 精神爽麗言干典,舉步如飛思慮閒。 起從問他修煉法,亂將詞理勿交關。 生來靜卻凡愚見,又說三仙有大還。
五十九
乾關萬象審消停,子母相傳日月精。 產藥要教千日化,玄門全藉五行清。 靈胎脫體方知聖,鉛汞梯媒不是名。 金鼎就來從變質,陽和陰氣兩俱生。
六十
還元到即見真歸,不是虛傳羽化飛。 大道勿將閒設用,精修別得便忘機。 安排穩入龍宮內,變易終藏虎鼎威。 豁達乾坤神妙理,逍遙鉛汞共相依。[2]
作者簡介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3]
歷代評價
《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4]
參考資料
- ↑ 趙光義 漢程網
- ↑ 「趙光義」詩詞全集 逍遙詠51-60首 詩詞名句網
- ↑ 趙光義簡介 國學薈網
- ↑ 宋史 卷五 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