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門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門鎮隸屬於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位於鬱南縣西南部,是革命老區鎮。全鎮總面積為179.2平方千米,下轄1個居民社區11個行政村共166個村民小組,人口19022人(2017年)。

通門鎮與兩廣四縣(市)七鎮毗鄰,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1°28',北緯22°59'。東連鬱南建城鎮、大方鎮、南接鬱南千官鎮和羅定市附城街道,西鄰廣西岑溪筋竹鎮與龍圩區廣平鎮,北界鬱南桂圩鎮,距縣城43公里,距羅定市區42公里,距廣西岑溪市57公里。

2017年,通門鎮地區生產總值35146萬元。環縣道X474線水泥公路貫穿通門圩鎮通往羅定市,2019年,環縣道X474線升級為省道S294,正在升級改造中。轄區內有寬7.5米的縣道X854水泥混凝公路通至廣西筋竹鎮。 全鎮各行政村均有硬底化公路通達。位於圩鎮偏北的"鬱南縣民眾武力指揮部紀念館"是雲浮市、鬱南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為全市鎮級最大的黨史教育基地。[1]

歷史沿革

明代設封門巡檢司。

民國初稱通門鄉。後與西寧鄉合併,稱永安鄉。

民國時期,鬱南建縣前該鎮地方為瑤、壯族人出沒之區。"大征"之後,於此地設千戶守御所,分置營汛戌守,屬地僻人稀山區,原稱封門。因為人們覺得"封門"有因為犯法而被官府封門之意不吉祥,於是根據"封"和"通"讀音相近而意思剛好相反,而改稱"通門"。

建國初名通門行政村,屬第三區管轄。

1953年,稱通門鄉。

1958年,屬東方紅人民公社的一個管理區。

1961年,從東方紅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通門人民公社,確定今轄區。

1983年,稱通門區。

1987年,稱通門鎮,該鎮是革命老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通門鎮轄1個居民社區11個行政村共16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通門社區。 轄區內有省屬國營林場局級單位1個,管轄紅旗、龍塘、甘珠、小葵、葵嶺、蜂界、金菊、木界、方田等林業工作區。[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通門鎮地處鬱南縣西南部,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1°28',北緯22°59',東連建城、大方兩鎮,南接千官鎮和羅定市附城街道,西鄰廣西岑溪簕竹鎮、梧州龍圩區廣平鎮,北界桂圩鎮。通門鎮轄區面積179.2平方公里,轄區內有省屬國營通門林場,其管轄山林面積4.20萬畝,距縣城43公里。

地形地貌

通門鎮山巒起伏,極少平坦之地,山勢呈西南東北走向,是典型的山區鎮。最高峰位於通門鎮與羅定市新樂鎮交界處的黃巢頂,海拔695米。

氣候

通門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光照充足,雨量較多,春溫低、夏洪澇、秋旱寒、冬霜凍,夏長冬短,四季宜耕。

水文

通門鎮主要河流有通門河,由南北縱貫全境,與東、西兩旁支流沖漢河、雙就河、百賢河、羅沙河、荷木河匯集於向陽水庫,經大沙涌流入建城鎮。通門河的集水面積180平方公里,水位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通門鎮耕地8976畝,有山地面積20.5萬畝,農民人均山地11.9畝。

水資源

通門鎮水資源豐富,境內有蓄水量9600多萬立方米的向陽湖,水面面積466公頃,適宜觀光旅遊、淡水養殖。主要河流有通門河,南北縱貫全境,與東、西兩旁支流沖漢河、雙就河、百賢河、羅沙河、荷木河匯集於向陽湖,經大沙湧向陽水庫一、二級電站流出本縣建城鎮。鎮內有小水電站10個(通門、旺玖、灣角一、二級、沖漢、沖梅、雙就、深水河、順塘、羅沙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300千瓦,年均發電量600萬千瓦時以上。

礦產資源

通門鎮礦產資源有鉭、鈮、錫等礦產和黑色大理石資源,錫、鉭、鈮主要分布於羅沙、順塘兩個行政村轄區內。

人口

2017年,通門鎮有5092戶,總人口19022人,其中農業人口18313人,占總人口的96.27%,其中男性10132人,女性8890人,男女比例為1.4:1。人口絕大多數為漢族,有極小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別是壯族、瑤族、侗族、布依族,均為外婚遷入女性。[4]

經濟

綜述

2017年,通門鎮地區生產總值35146萬元,2017年完成稅收15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30541萬元,其中:農業:21269萬元;工業:9272萬元;第三產業:4605萬元。

第一產業

傳統農業

2017年,通門鎮農業總產值21269萬元,通門鎮是農業林業大鎮,主要農林產品有松、杉、闊葉林12萬畝,擁有活木蓄積量35萬立方米,肉桂6.3萬畝,年產干桂皮20萬噸,桂油80多噸。沙糖桔種植面積1.3萬畝,年產沙糖桔3.5萬噸等。鎮內盛產木材、桂皮、竹筍、茶葉、水果、松脂等大宗農林特產品。

高效農業

通門鎮近年發展種植雞心黃皮、桂花梨、粉蕉等1700多畝。珍珠石榴種植面積800畝,每畝產量0.6萬斤。牛大力、千斤拔等中藥材種植面積1000多畝。筍竹3500畝,年產鮮竹筍8250噸。茶葉450畝,年產干茶20噸。鎮內有南藥、粉蕉、珍珠石榴、黃皮、桂花梨等多個農業種植基地。

"一村一品"特色產業

通門鎮通過種植牛大力、千斤拔、石榴、優質茶、木耳、香菇、堅果、釋迦果、雞心黃皮、大果山楂等農業示範點帶動,連片種植雞心黃皮350畝、台灣珍珠石榴300畝、南藥300畝、大果山楂120畝、堅果180畝、釋迦50畝、無花果、藍莓15畝等。

農業建設

2014年,通門鎮肉桂種植面積71500畝,沙糖桔種植面積13022畝,釋迦果種植示範基地50畝,在街坊隔江建立畝雞心黃皮種植示範基地100畝,在沖梅村建立堅果基地、桂花梨基地60畝,在街坊村建立牛大力種植示範基地、大果山楂技術管理示範基地100畝,舉辦培訓班10期次,培訓農戶1000多人次,發放各類技術宣傳資料500多份。協助上級部門進村開展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辦班4班,培訓320人次。2014年肉桂、沙糖桔等特色產業產值約12550萬元。

第二產業

通門鎮鎮企業以資源深加工為主,主要有桂油廠、桂皮廠、木製品廠、茶葉製品廠等。201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9272萬元。

第三產業

2008年,通門鎮共引進項目6個,總投資額3110萬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1個,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項目3個。2017年,通門鎮第三產業總產值4605萬元。[5]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截至2017年,通門鎮內有省二級文化站1個,設有電子閱覽室、圖書閱覽室、活動室、多功能廳等文化活動陣地,全年免費對外開放。是年,投入12萬元升級改造圩鎮文體廣場,各行政村建有"農 家書屋"、村級文體活動中心和文體廣場。共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 下鄉"活動30多場次,發放學習書 籍1000多冊。舉辦春節、 "五一"職工籃球賽、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晚會、農村春晚等文體活動。尋找最美家庭、評選星級文明戶, 樹立"道德模範、雲浮好人、好媳婦 、學雷鋒榜樣、致富帶頭人"等各類先進典型6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通門鎮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級教育點3所,並開設了鎮中心幼兒園、沖枚小學附設幼兒園共兩所。通門鎮投入資金300多萬元,修繕通門鎮中心小學教學樓、學生宿舍、修建飯堂、購置先進教育設備設施和建設了羅沙光華小學圍牆、雞林小學校門周圍硬底化;引進丹姿慈善基金會捐資8.3萬元完善中學飲水供水系統(建設過濾池1座、直飲水機4台),抓"創強"複評工作,打造美麗、平安校園;開展國學文化和南武紅色革命教育,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通門鎮衛生院有醫護人員39人。投入近350萬元完成全鎮10所村級衛生站公建民營規範化建設,是年底,各村級衛生站投入使用。

計劃生育

2017年,通門鎮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和生育關懷行動,全年組織開展孕前優生知識宣傳活動5場次,落實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104人次,全鎮戶籍人口共出生313人,人口出生率15.04‰,自然增長率9.42‰,其中政策內出生303人,政策生育率96.81%,出生嬰兒性別比104.58%。

社會保障

2017年,通門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居民16226人,舉辦家政服務等培訓班4期,參加培訓貧困戶600人(次),推薦到廣州、佛山等地就業。組織有勞力貧困人員及待業人員參加"南粵春暖"等招聘會,提供勞動就業技能培訓,輸出勞動力500多人。

截至2017年,通門鎮對4個(玉堂、沖枚、順塘、沖台)相對貧困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59.8987萬元,建設硬底化道路共6.379千米, 投入資金42.81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155盞。抓安全飲用水工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完善農村污水處理系統。沖台村投資110萬元入股廣東順誠畜牧投資有限公司,沖枚、玉堂村分別投資47.07萬元、49.5萬元建設光伏發電站。通過與鬱南縣郵政局、供銷社等單位合作,在玉堂村打造鬱南縣首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全鎮完成危房改造129戶,累計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向貧困戶發放雞苗、豬苗、果樹苗等生產物資共5批次,開展勞動技能培訓13場次,幫助貧困學生336人次,實現貧困人口610人脫貧。

平安建設

2017年,通門鎮以"鬱南通門"微信公眾號、專題晚會、黨建長廊等加強宣傳,成立志願服務隊抓"三度"調查工作。加強"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安裝 "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系統,設立56個網格。全年共開展法制教育活動3場次,邀請"一村一法律顧問" 到鎮開展法律服務25場次,提供法律諮詢意見13次,為社區矯正人員傳授法律知識講座5堂次。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受理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共21宗,調解21宗,調解成功率100%;受理初信初訪19宗,答覆初信初訪19宗。

基礎設施

2017年,通門鎮升級改造圩鎮文體廣場、投入10幾萬元在河堤公園打造黨建文化長廊600多米,投入80萬元對200多米圩鎮道路升級改造,在圩鎮過境公路加裝23支路燈,供水、排水、供電、郵政、衛生、環保等配套設施完善。

2017年,通門鎮推進4個(玉堂、沖枚、順塘、沖台)相對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是年,全鎮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清拆舊廢建築物面積約5000平方米、清理房前屋後及拆舊的垃圾約300噸、清理河道4.5千米,建設農村道路等5多千米、防洪圳等水渠300多米、安裝路燈100多盞,垃圾收集點19個、污水處理終端4個、視頻監控13個。

交通運輸

通門鎮境內有省道S294線(原縣道X474線),水泥公路貫穿通門圩鎮通往羅定市,轄區內有寬7.5米的水泥混凝公路(縣道X854線)經玉堂、沖枚村通至廣西筋竹鎮,全鎮各行政村均有硬底化公路通達,自然村道路基本實現硬底化。

歷史文化

歷史人文

通門鎮位於圩鎮偏北的"鬱南縣民眾武力指揮部紀念館"是雲浮市、鬱南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為全市鎮級最大的黨史教育基地。為銘記歷史,緬懷先輩的革命業績,教育黨員、幹部和群眾,通門鎮委、鎮政府先後籌集資金48萬元對原"南武"舊址進行了重新建設(占地面積213.5平方米,樓高兩層,總建築面積413平方米)。縣委決定把"南武"舊址建設成為以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民眾開展抗日鬥爭為主要內容的"'南武'紀念館"和"鬱南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旨在永遠銘記在抗日戰爭中的烈士們,永遠銘記參加抗日戰爭的老黨員、老戰士、老同志和愛國人士、抗日將領,永遠銘記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無辜死難同胞,永遠銘記為抗戰勝利建立了功勳的海內外中華兒女。

廣府民居

通門鎮代表性民居騎樓,建於70年代,民居建造以大泥磚砌牆體,四面牆體盡為泥磚到頂,輔之瓦木,一般坐北向南採光。一座三間,因不易水浸,又冬暖夏涼,易於建造,這種房屋當時在通門鎮很普遍。因農村不斷發展,現存較少,一般無人居住。

地方特產

筍竹

鬱南縣筍竹主要是大頭竹筍,又稱甜筍,其味甘而性寒,含微量竹鹼,它質地潔白,入口爽脆、清甜,是較好的食用筍之一,通門產量較多。

肉桂

肉桂是樟科,樟屬中等大喬木,樹皮灰褐色。肉桂的樹皮常被用作香料,烹飪材料及藥材。其木材可供製造家具,該種也能作為園林綠化樹種。

珍珠石榴

珍珠石榴又名珍珠番石榴,屬桃金娘科,原產熱帶美洲。適應性強,容易種植,耐粗放管理,病蟲害較少,早果豐產(當年種植當年開花結果及四季開花結果),產品好看好吃且營養豐富。果實梨形,單果種400-600克,最大1000克,果皮黃綠色,果肉厚,果肉清甜、脆口、果心小籽小,營養豐富,品質好。是一種大眾喜歡,老少水果,可供鮮食或加工,所以市場非常暢銷。

沙糖桔

沙糖桔果實扁圓形,頂部有瘤狀突起,蒂臍端凹陷,色澤橙黃,裹壁薄,易剝離。果形指數0.78,單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含可溶性固形物11%,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後沁心潤喉,耐人尋味。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鈣、纖維質、少量蛋白質、脂肪以及豐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枸椽酸、檸檬酸以及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

牛大力

牛大力以根入藥,主要成份為蛋白質、澱粉質及生物鹼。長於深山幽谷之中,氣味甘香,性溫和,具有壯陽,養腎補虛,強筋活絡,平肝、潤肺之功效。適合:腎虛,血氣不旺,風濕骨痛,經常咳嗽患有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吸煙和吸入廚房油煙人士。

茶葉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通門產的雲霧茶擁有多年歷史。

巴戟天

巴戟天為雙子葉植物茜草科,前端短漸尖,基部鈍形或圓形。巴戟天的乾燥根,根呈扁圓柱形,略彎曲。藥用植物,主治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風景名勝

向陽湖景區

向陽水庫又名向陽湖,建於1974年,最大蓄水量為9750萬立方米,全長約22公里,集雨面積190多平方公里,是由通門河、順塘河、荷木河等多條小河匯流而成,湖內岸線彎曲,有半島,有小巧玲瓏的孤島,為典型內陸湖泊景觀。湖面煙波浩渺,空氣清新,湖岸線峽谷港灣繁多。湖中有面積約為2畝多的橢圓形小島,又形如地圖上的台灣島,故有"小台灣島"之稱。湖內魚種豐富,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鯿魚、鲶魚、福壽魚、本地生魚、塘虱、凌魚等多種天然淡水魚。

鬱南縣民眾武力指揮部

通門鎮位於圩鎮偏北的"鬱南縣民眾武力指揮部紀念館"是雲浮市、鬱南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為全市鎮級最大的黨史教育基地。為銘記歷史,緬懷先輩的革命業績,教育黨員、幹部和群眾,通門鎮委、鎮政府先後籌集資金48萬元對原"南武"舊址進行了重新建設(占地面積213.5平方米,樓高兩層,總建築面積413平方米)。縣委決定把"南武"舊址建設成為以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民眾開展抗日鬥爭為主要內容的"'南武'紀念館"和"鬱南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旨在永遠銘記在抗日戰爭中的烈士們,永遠銘記參加抗日戰爭的老黨員、老戰士、老同志和愛國人士、抗日將領,永遠銘記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無辜死難同胞,永遠銘記為抗戰勝利建立了功勳的海內外中華兒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