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門 (中式婚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門 (中式婚禮)
圖片來自aboluowang

過門指女孩子從娘家的門過到婆家的門,泛指女子出嫁。===落轎=== 落轎又稱落花轎,乃為花轎進新郎家大門後停於院中,男方要鳴炮三聲,贊禮高唱落轎歌,其詞一般為:「九宮八卦巧安排,升運驅魔又消災。拜神除煞撒谷豆,迎得新娘進院來。」

三箭定乾坤

此俗也乃滿族遺風,融入中原漢文化後成為中式婚禮的一部分。花轎進了院門停好後,新郎要以三支無鏃箭射花轎,或不用箭,只是虛射花轎, 三箭所射的分別為天煞、地煞以及轎煞,取「驅邪避煞」之意。

踢轎

踢轎又稱躂轎門,此俗原來自民間傳說桃花女斗周公的故事:周公為殺害新娘桃花女設下的七煞之五為下轎煞,桃花女則以下轎前先讓新郎踢轎門的方式踢走此煞星,成功化解下轎煞,破解七煞之五。此俗逐漸演化成強調封建禮教中男尊女卑之儀:新娘下轎前,新郎踢轎門 (各地婚俗不同,有的踢一次,多數為踢三次),以示新郎之威嚴和丈夫的權威,使新婦今後百依百順,順從易於駕御。

轉席

轉席又稱傳席轉氈傳氈。舊時中國民間信仰認為新娘腳與地接觸會沖犯鬼神,故上轎時由娘家近親背負,下轎時在所經之地鋪上蓆子。因路長席短,須一路轉移接鋪,故稱轉席。也有用紅氈代席,稱轉氈或傳氈。清朝·惜花主人《宛如約》第十六回·佳人才子大團圓·醜婦蠢夫皆遂意:「將到趙府門前,三聲炮響,李公子引着一班儐相,將司空約接到大廳上站立,然後請二位小姐出閣。不一時,早見晏小姐引着一隊眾侍女僕婦,攙扶着兩位小姐走出廳來。此時廳上廳下,燈燭輝煌,異香繞室,簇擁着兩位小姐。司空約居中,趙如子居右,宛子居左,共立紅氈。一時李公子與儐相贊禮,晏小姐與眾侍女攙扶,先拜了天地,又拜了聖恩……拜完,送司空約夫妻三人同入洞房,共飲合卺筵席。」此俗源於唐代就已流行,南宋·龔敦頤《芥隱筆記》:「今新婦轉席,唐人已爾,樂天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明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清朝·顧張思《土風錄》:「今新婦至門,則傳席以入,弗令履地。唐人已然。白樂天《春深娶婦》詩云:「青衣捧氈褥,錦繡一條斜。」兩新人宅堂參拜,謂之拜堂。唐人王建《失釵怨》:「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至宋代,不論貧賤富貴,娶媳時地上都有鋪墊物,是氈、席、或袋任選,以家庭經濟條件取捨,均以令新娘足不沾地為原則。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卷五《娶婦》:「新人下車檐,踏青布條或氈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鏡倒行,引新人跨鞍驀草及秤上過。」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嫁娶》:「一妓女倒朝車行拜鏡,又以數妓女執蓮炬花燭導前迎引,遂以二親信女,左右扶侍而行,踏青錦褥,或青氈花席上行,先跨馬鞍背平秤,過一中門,至一室中少歇。」民國·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寧風俗記·婚嫁》:「出轎時,用米袋直鋪至花燭前,新娘腳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參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對席互飲曰合卺。以紅綠綢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牽紅,送入洞房,並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帳。」當代中式婚禮中多用紅地毯鋪地。在傳統中式婚禮中,過門乃指從完成了攔門禮之後,至拜堂前為止所須舉行的的一系列婚俗禮儀儀式。

儀式內容

避沖

中國不少地區都有新娘下轎時,由男方親族中或鄰層中全福人和喜娘扶新娘進門,新郎家的其他女眷暫時迴避,等新娘進了大廳後才能見面。這種婚俗叫避沖,[1]其來源和部分地區新娘上轎時因姑、嫂諧音孤(獨)、掃(把星)而不讓新娘姑嫂送行一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