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三章(歐陽杏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道州三章》是中國當代作家歐陽杏蓬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道州三章
樓田堡周氏衣冠冢
馬路像一條蛇,在山間、水溝邊、田野里、房屋邊向北逃竄。
七月的陽光落在道縣的山裡、田野里、樓田村的荷塘上,明媚亮眼。
道縣在寧遠隔壁,兩個縣城之間,也就三十里地。
道縣比寧遠的文化底蘊要深厚,呂溫(《道州春遊歐陽家林亭》)、白居易(《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戴叔倫(《將至道州寄李使君》)、元結(《賊退示官吏 並序》)、周敦頤(《愛蓮說》)、書法家何紹基…… 在歷史中,道州與衡州、郴州、永州並稱「湘南四州」,人文開發之久遠,積澱之深厚,可見一斑。
最先讓我記住道州的,是元結。《舂陵行》之舂陵,就在我們村子前面。舂陵(柏家評)因《舂陵行》,而在歷史中多露了一次臉。寫《舂陵行》時,元結為道州刺史。讀《愛蓮說》,老師說周敦頤是道州人,簡直近在咫尺!其大文《愛蓮說》,不是在道縣寫成的,而是在汝城縣令任上寫就。讀縣史,周敦頤祖家居寧遠水市,後來遷去道縣。
道州,近在眼前,卻一直沒有去過。
這不是什麼遺憾,除了外婆家,其它地方去不去,好像沒有損失。
而這一次,老友何元華做東——我一度懷疑他和何紹基有什麼家族關係——其實沒有,道州,何是大姓。在瀟水大橋上接了頭——瀟水,比泠江大多了,河裡運沙船突突響着劃開水面,帶來一種大江的壯闊與蒼涼。
河兩邊建築,老舊得如破船桅杆。
我們直奔樓田堡。
上了樓田堡的坡,路下就是荷田。十幾畝寬,荷葉、浮萍,把水面遮得嚴嚴實實。荷田之上,是荒田,長着一層雜草,像塗了一層厚厚的塗料。
過幾座瓦屋,下了車,就在平地上見着兩堆土——周敦頤的衣冠冢,居然在院子中央!
衣冠冢後面,是一塊曬穀坪。
曬穀坪兩側,是青磚瓦屋。
後面,是一座大青石山,山壁如立,安詳靜默。
山上,生長着常見的紅豆樹、桂花樹、青竹和雜木。
山頂,晴空如洗。
周敦頤衣冠冢前有一塊高碑,沐風淋雨,青石頭已經發白。俯身近看,上面的碑文已經很難辨認。退後三步,合掌作揖,三拜,敬了俗禮之後,抬頭看,墓地不遠,有一青磚大房,迎客亭門上掛着「周敦頤故居」紅匾,朱紅大門緊鎖。再看其它瓦屋,也不見人。
水泥地上,陽光寂寞。
轉過身來,看荷田,葳蕤與枯槁相雜,浮萍翻紅。
荷田之上是一寬闊土坡,猶如琴台。上面一層松林濃綠,渺茫了遠方的山影。
是一個好地方!
轉向西,山崖下,枝幹蒼勁的古柏樹邊有一古井,山石上鐫刻着「廉泉」二字。
俯身用手掬水,是硬水,甘甜清涼。
再看井外,水田裡二季稻已經分櫱,長出了新葉,在陽光里,嫩嫩柔綠,一望無際。
山下的樓田堡,在陽光里,黑瓦寂寂。
蟬聲嘶鳴。
周敦頤作為理學大家,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自成一派。想想,現在,這方寧靜,就是思想者最好的歸宿。
不熱鬧。
仍是生前那般清淡。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古來聖賢皆寂寞」。周敦頤老先生無疑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聖賢。
而看的人,心裡卻有一種儘快離開的落寞。
我是俗人,風景名勝,還是聽人家說的好。
周敦頤,還是在書中讀的好。 [1]
作者簡介
歐陽杏蓬,湖南人,現居廣州,經商,散文領域自由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