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幃藏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幃藏族鄉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下轄鄉,地處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南部,南與甘肅省夏河縣甘加鄉接壤,西南接崗察藏族鄉,西北與白莊鎮,清水鄉為鄰,東北與甘肅省積石山縣、臨夏縣為鄰。行政區域面積683.89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道幃藏族鄉戶籍人口有13614人。截至2019年10月,道幃藏族鄉下轄27個行政村。

2011年,道幃藏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839元。2018年,道幃藏族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1]

中文名: 道幃藏族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南部

面 積: 683.89 km²

下轄地區: 27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972

郵政區碼: 81105

氣候條件: 大陸性高原氣候

車牌代碼: 青B

人 口: 13614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建置沿革

明朝、清朝及民國時期初,由道幃昂索管轄,昂索駐地為今拉木龍哇村轄地,俗稱起台堡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二區起台鄉,後一度屬多乙鄉。

1949年10月17日,歸屬第二區管轄。

1951年4月,分設新泰、解放2鄉。

1952年7月27日,設立第五區,署駐上古雷村。

1954年1月19日,改名為道韓藏族自治鄉。

1958年1月17日,撤區;同年9月1日,併入東風公社。

1961年9月29日,撤銷東風公社,分設道幃公社。

1963年6月4日,道幃公社又分設為古雷、道幃2個公社。

1966年4月,兩社又合併為道韓公社;同年10月3日,改名解放公社。

1970年6月4日,復名道韓公社。

1984年6月,改社為鄉稱道幃藏族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道幃藏族鄉下轄27個村民委員會:張沙、起台堡、賀隆保、比隆、賀塘、賀莊、寧巴、古雷、夕沖、克麻、多哇、多什則、俄家、吾曼道、拉科、拉木龍哇、德曼、循哇、立倫、三木倉、王家、旦麻、加倉、木洪、吾曼、鐵尕楞、牙木;有91個生產合作社。

截至2019年10月,道幃藏族鄉下轄27個行政村:古雷村、起台堡村、賀隆堡村、匕隆村、賀隆堡塘村、賀莊村、寧巴村、張沙村、多哇村、多什則村、俄家村、吾曼道村、拉科村、拉木龍哇村、德曼村、循哇村、立倫村、王家村、三木倉村、旦麻村、加倉村、木洪村、牙木村、鐵尕楞村、吾曼村、克麻村、夕沖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道幃藏族鄉,地處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南部,南與甘肅省夏河縣甘加鄉接壤,西南接崗察藏族鄉,西北與白莊鎮,清水鄉為鄰,東北與甘肅省積石山縣、臨夏縣為鄰。行政區域面積683.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道幃藏族鄉地形東高西低,三面環山,山谷相間,境內主要山峰有達里加山、古偉山、當蕊山、五台山、雷積山5座大山,最高山峰達里加山主峰位於道幃鄉東南部,海拔4635米。

氣候

道幃藏族鄉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C°—6C°,降水量300—400毫米,無霜期120—180天,作物生長期180—220天。鄉政府所在地海拔為26—20米,最高達里加主峰達4800米。最低海拔為2500米。

水文

道幃藏族鄉境內主要河流有臥龍溝河、小老溝河、大老溝河、扎子溝河,臥龍溝河南流匯入甘肅省大夏河,其餘匯入道韓河,流長50多千米,清水灣匯入黃河。

自然資源

道幃藏族鄉境內有礦點、礦化點3處,張沙村東山坡有鈾礦,礦化帶長2公里,寬800米,達里加山埡口有石灰岩礦,鉀長石等礦物,礦體長1.1萬米,寬150米。

人口

2011年末,道幃藏族鄉轄區總人口15507人,總人口中,以藏族為主,達9435人,占60.84%;漢族320人,占2.1%;撒拉族2686人,占17.3%。

截至2018年末,道幃藏族鄉戶籍人口有1361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道幃藏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839元。

2018年,道幃藏族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

農業

2011年,道幃藏族鄉農業總產值2089.5萬元。農作物以小麥、青棵、馬鈴薯、油菜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5206噸。畜牧業以飼養牲畜為主。2011年,牲畜飼養量6.6萬頭(只),年初存欄4.1萬頭(只),年末存欄4.2萬頭(只);出欄數2.2萬頭(只),出欄率54.3%,商品數1.7萬頭(只),商品率40.7%;畜牧業總產值2442.9萬元。2011年,林業用地面積15.9萬畝,其中森林0.1萬畝,人工林0.3萬畝,公益林7.5萬畝。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道幃藏族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80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6所,在校生1760人,專任教師78人;中學1所,專任教師4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初中階段人學率達到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道幃藏族鄉的文化藝術團體有文藝表演隊30支,彈唱組10支,龍鼓舞表演隊3個,觀眾人數達11000餘人次。利用每年的「六月十五」拉則節,開展以抱沙袋、拔河、賽馬、龍鼓舞、彈唱、籃球等形式多樣的民族體育競賽和服飾,歌舞表演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二屆「六月十五」拉則節活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道幃藏族鄉有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34個,專業衛生員12人,醫師9人,村級保健員27人。

社會保障

2011年,道幃藏族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241戶,人數959人,年發放保障金101.6萬元;五保戶80人,其中分散供養69人,集中供養12人;退伍軍人110人,優撫軍人11人,年發放資金2.07萬元;孤兒58人,其中雙親孤兒10人,每月每人發放600元,單親孤兒48人,每月發放350元;殘疾人429人;享受高齡補貼90—99歲老人16人,每人每月60元;80—89歲老人180人,每人每月40元,年發放高齡補貼為8.9萬元。

交通運輸

道幃藏族鄉境內有省道臨平公路穿過,境內主要有白(莊)道(幃)南路和白(莊)道(韓)北路2條鄉級公路。

文化歷史

地名由來

道幃,藏語,意為「帳篷石頭」,因道幃河灘有塊酷似帳篷的大石頭而得名。

風景名勝

道幃藏族鄉境內有安多塔、五山池、安崗瀑布等旅遊景點。

視頻

道幃藏族鄉第二十五屆「迎春杯」籃球賽開幕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