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動物:我們為何如此思考、如此選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為什麼許多文化背景下的女人在兩性關係中都更保守?為什麼許多文化背景下的人都看重社會地位?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有內疚感?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都信奉「善有善報」?我們是基因的牽線木偶嗎?孕育更多的子女會讓我們更深愛自己的配偶嗎?

感激、羞恥、悔恨、驕傲、怨恨、榮譽感、同理心與愛……那張困縛着所有人的緊密而錯綜的人性之網,到底是如何編織成的?

《道德動物:我們為何如此思考、如此選擇?》這本進化心理學經典之作,試圖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我們的日常行為、思想和情感。作者以達爾文個人的人生經歷為案例,探討愛情、親情、友情、道德感、負罪感、利他心、同情心、仇外心理、手足之爭等等現象背後的進化邏輯。這本書將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基本的人性和道德準則,改變我們思考和感受生活的方式。一旦真正理解進化心理學,我們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將會被完全顛覆。一種新的世界觀正在形成……

進化心理學對許多普通讀者而言,仍然是一個較為陌生的領域。自達爾文《物種起源》問世以來,我們對人類生命進化的歷程已經毫無疑問,但是,一旦涉及到精神層面,我們似乎又「脫離」了生物進化的序列。為什麼會這樣?人類的意識和道德,與我們的身體,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對孩子的熱愛、對配偶的愛、對朋友的忠誠、對原則的服從、對有價值的尊重、對惡人的憤怒,這些是如何與我們的物質的大腦發生聯繫的?進化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學科:它用達爾文式的進化觀,來解釋我們的日常行為和現象背後的進化邏輯。

《道德動物》為進化心理學入門經典,是《物種起源》《自私的基因》之後,再次撼動世界觀的經典之作,用進化心理學破解人類的情感、道德與責任困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基本的人性和道德準則,改變我們思考和感受生活的方式。

一、全球百位影響力思想家之一羅伯特·賴特代表著作

作者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是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全球百位影響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紐約客》《時代》等雜誌的撰稿人,他關於科學、技術和哲學的文章,曾多次獲美國國家期刊獎。著作入圍普利策獎,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和《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在他的各種著作中,《道德動物》無疑是最具開創性和代表性的。

二、媲美《自私的基因》,撼動世界觀的經典之作

父母為何會偏心?兄弟姐妹為何相愛相殺?我們擇偶為何看重人品?世界各地的人為何都看重社會地位?為什麼都信奉「善有善報」?我們為何會同情和幫助素不相識的弱者?為何會有正義感和內疚心?剝開文明的矯飾,挖掘人類行為的基因根源,答案令你坐立不安!

三、全新譯本,用專業重塑經典

本書譯者殷融是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進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累積發表論文七十餘篇,科普著作入選2021年國家文津圖書獎推薦作品,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同時,殷融自身也是科普寫作愛好者、科幻小說發燒友,語言風格活潑、幽默又帶點吐槽,追求「嚴謹與通俗,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使本書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全新譯本讓這本經典作品煥發新的光彩。

四、《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廣受讚譽

本書英文版出版後獲得《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當下的啟蒙》作者斯蒂芬·平克撰寫長文推薦,《經濟學人》、《出版人周刊》、《衛報》、《波士頓全球報》等各大媒體讚譽如潮。


專家推薦

這是思想和寫作的盛宴,探討了至為深刻的議題,對喜歡思考的人而言是一種享受……明白曉暢地闡述了我們對人類道德情感之進化的理解,圍繞性、家庭、職場和社會事務等問題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見解……賴特先生用一貫輕巧機敏的寫作手法,真誠傳達了嚴肅的意圖。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當下的啟蒙》作者

這本充滿智慧和發人深省的書註定成為經典……它有望像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樣,改變人們思考和感受生活的方式,也許還能改變人們的行為……對於當今的許多難題,你都能在書中發現深刻的見解。這本充滿智慧、獨具風格的書能讓讀者獲得智識的享受。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進化心理學試圖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的行為、思想和情感,羅伯特·賴特就是這一新興領域頗善雄辯的倡導者。為了揭示友誼、愛情、仇外心理、種族主義、手足之爭等等現象背後的進化邏輯,賴特以機智幽默的方式逐漸展開討論,還將查爾斯·達爾文的人生經歷穿插其間……這是對新達爾文主義思想難得一見的深度探討。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Weekly)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嚮導,以一種引導門外漢進入進化心理學的智慧和眼光寫就。

——《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個關於省察我們究竟是什麼的傑出的、令人吃驚的嘗試……賴特的書不斷地驅動着讀者去內省,去更新自己關於選擇和社會位置的看法……一個值得廣泛討論的精細的詮釋。

——《波士頓全球報》(Boston Globe)


作者簡介

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

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2009年《外交政策》雜誌評選的全球百位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紐約客》《時代》等雜誌的撰稿人,他關於科學、技術和哲學的文章,曾多次獲美國國家期刊獎。

主要作品有《神的進化》(入圍普利策獎)、《三個科學家和他們的神:在信息時代尋找意義》(入圍全美書評人協會獎)、《道德動物》(《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非零和時代:人類命運的邏輯》(《財富》雜誌評選的「75本智慧之書」之一)、《洞見》(2020年度讀者「十大影響力好書」之一)。

譯者簡介:

殷融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濰坊學院副教授,中國理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科普作家,影迷,科幻小說發燒友。 主要研究方向為進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表論文七十餘篇,科普著作《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入選2021年國家文津圖書獎推薦作品。

熱愛科普寫作,喜歡活潑、幽默又帶點吐槽的表達,追求「嚴謹與通俗,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寫作風格。

原文摘錄

認為人們的意識就是被設計來最大化他們的適應性和基因遺產是錯誤的。自然選擇理論是說,人們的意識是被設計出來最大化這些意識所熟悉的環境中的適應性,這種環境被稱為EEA——通過進化而適應的環境,或者說祖先生活的環境。 人類大腦的進化並不是把我們從生存繁衍的指令中隔離出來,而是讓我們更有效地跟隨這個指令。

書評

羅伯特•賴特所著的《道德動物》,我目前僅讀完第一部分。該書措辭正規嚴謹,信息量頗大,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仔細閱讀、理解、思考,方能有所獲益。過程雖然緩慢而辛苦,但我收穫頗豐。 該書的第一部分題為「性、浪漫和愛情」,從人類雄性與雌性漫長的進化過程談起,歸納出了二者在需求方面的差異性,並結合人類社會的結構與形態指出了這種差異性對兩性地位和婚姻形式的巨大影響。人類最原始的目的和需求是傳播自己的基因,但由於原始時期兩性在撫育親代時投入的成本相差懸殊(女性要花很長時間孕育和撫養孩子,且一生中可生育孩子的時間遠較男性短),而且自古以來絕大多數時期男性都是占據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和產出的主體,因此就漸漸形成了女性相對矜持保守、男性相對開放濫交,女性在挑選伴侶時主要觀察的是對方撫育親代的能力(包括物資占有量和性格兩方面),而男性主要考量女性容貌、撫養下一代能力的基本態勢。 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禁慾倡導、對女人「聖母-蕩婦」的二分方式,到性解放、女性看似已擺脫了性道德禁錮的現今,人類似乎已經進化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實際上,雖然不同的社會形態會衍生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準則,但受原古基因記憶的影響,人的本性卻從未改變過。縱觀當下中國林林總總的婚姻問題,有兩大熱點經常為人們所討論,一是女性所要求的結婚成本越來越高,二是男性越來越頻發的「小三」狀況。許多人痛斥不認感情只認錢的「剛需」丈母娘,以及那些「有了錢就變壞」的男人和專搶別人老公的「狐狸精」。他們充滿感情地回憶着當年一床棉被一把糖就締結的婚姻,艷羨着相濡以沫一輩子的老夫妻,並將這兩大問題歸因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即現代人的道德方面出了問題,各大報刊雜誌、廣播媒體也不遺餘力地對這些人冷嘲熱諷或大肆撻伐。誠然,功利化、道德淪喪是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但若從達爾文主義出發考慮這一問題,也許我們會有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思索。 屬於社會從屬地位的女人在考慮結婚對象時首看物質,這一點千百年來從未改變過。過去農村嫁女兒,看男方能不能出得起彩禮,家裡是否有地有糧,城裡人結婚,也要求男方出「三轉一響」。但是,為什麼過去在結婚成本方面的矛盾不像現在這般激化?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首先,過去農村與城市涇渭分明,年輕人一般都在各自的戶籍範圍內嫁娶。因此,彩禮一般也按各自的風俗操辦,換句話說,不會超出男方經濟實力太遠。而現在農村城市化的趨勢,讓中國大多數地區的結婚前提都成了「有車有房」,這就使得剛從農村脫身走向城市的年輕人倍感壓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獲取房子這種家庭必備品還沒這麼困難。在過去,農戶一般都有自建房,而城市裡的工人、職員會有國家安排的住房。雖然條件可能很簡陋,面積比較小,但由於周圍鄰居都是這樣的條件,因此較少引起人們的攀比和不平。但現在,農村出身的年輕人和城市出身的年輕人相比,在社會和物質資源方面本就相對匱乏,再加上現今政府不再分配福利房,而房價之高令普通收入的老百姓根本望塵莫及。以前是無論如何都還能湊合,現在是根本無望;以前大家差的不太多,可現在體制內公務員的特權福利令體制外的人難望項背,這便大大激起了人們的不平。住房確實是一個家庭保持穩定生活的重要前提,不從根本上解決居民住房問題,而是一味要求女人降低要求,不計較物質,這種違反人性的做法如何能有明顯效果?! 社會階層的分化與貧富差距的拉大也導致了我國一夫一妻制的動搖。純粹的一夫一妻制只會出現在沒有明顯階層分化與貧富差距的社會中。在這樣的社會裡,每個男性所占有的物質資料相差無幾,很少出現一個男人養家能力是其他人好幾倍的情況。自然而然地,女性也很少做出放棄一個能提供給她全部物質資料的男人,而去與另一個女人分享男人,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的決定。但在現今社會中,有些男人買不起房,有些男人有自己的房,有些男人坐擁多處豪宅,身家巨萬。若將男人粗略地按此標準分成三等,而將女人們按容貌、才能等標準亦分成三等,和諧的一夫一妻制社會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對應等級的男女各自婚配。可事實遠不可能如此美好,「人往高處走」的本性會讓女人們渴望嫁給比她們社會地位、經濟能力高的男人以改變生活,而男人傾向於擁有更多伴侶以傳播基因的本性會令他們看到其他女人時蠢蠢欲動。在過去比較保守的年代,道德準則和社會輿論會掐滅一個男人內心的火焰,不甚寬裕的經濟實力也容易使他打消念頭。但在「笑貧不笑娼」的如今,道德和輿論的力量已經大大下降,手中有了錢的男人在面對渴望靠婚姻改變生活的漂亮女人時,心中的這團火很容易便成燎原之勢。現在離婚也不再如以前那般飽受社會壓力,條件較好的男人離婚再娶根本不是一件難事,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丈夫在面臨孩子出生、七年之癢、中年危機等境況時更容易出軌,從而導致家庭的破裂。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序列型的一夫一妻制就是一夫多妻制。這樣的社會環境不僅使得越來越多底層男人找不到妻子,也使得那些人到中年人老珠黃,為家庭付出良多而導致自身社會地位和價值下降的女人沒有了應得的保障。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本性自古以來基本未變,但社會的階級、輿論、道德環境和價值取向可以對其有巨大的影響。在一個保證人民溫飽生活,貧富分化不很嚴重,注重個人素養和道德的社會裡,人們便不至於因為巨大的生活壓力而將物質作為擇偶的決定性標準。人們對於幸福生活會有多樣化的追求,也會更痛恨那些不尊重女性尊嚴與價值、破壞婚姻神聖性的男人,並用道德與法律對其進行有力的懲罰。而這會引領出一股提倡精神追求及自我克制的社會風氣,並產生抑制男性與女性劣根性的作用。用康德的理論來說,便是人們行為的動機漸漸從「假言命令」轉向了「絕對命令」,即原本是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進行的行為漸漸內化為其價值觀,到最後成了自我約束和要求。只有這樣的內心力量才能與強大的本能相抗衡。而在一個為溫飽奔忙、崇尚功利、精神式微的社會裡,當教育、家庭、社會大環境無一例外地被「金錢至上」的論調污染時,我們去哪裡尋找戰勝自身劣根性的力量?本性對於一個人的行為不是決定性的,但它的力量絕不容忽視。幾句空泛蒼白的精神文明建設口號不可能蕩滌人心,只注重知識填充卻無視道德和價值觀樹立的教育無法使人的內心充實且強大。當女人們一心只想改變物質生活,卻無法樹立起鮮明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時,當男人們認定有錢有勢美女環繞才算成功時,踏實單純的幸福也就再沒有了棲身之地。 別再只是一味抨擊那些男女的見識貧乏、精神庸俗,對他們而言,「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我們該想想,事到如今,問題該如何解決?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