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不言之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經·不言之教

道德經·不言之教,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三章。[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道德經·不言之教

作者 李耳 [2]

出處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類型 哲學

道德經·不言之教1.jpg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以及《老子》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最柔的東西,能騰躍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空虛無形之物,能夠進入沒有縫隙的東西中。我因此而知道了順應自然無所作為是有益處的。無言的教誨,無所作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出處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44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經·不言之教2.jpg

「不言之教」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按照我們一直以來的解讀,「不言之教」就是「身教」而非「言教」,在漢語中也有「言傳身教」的說法,這就坐實了「不言之教」中「不言」就是「不說話」的意思。

按照這樣的理解,孔子、釋迦摩尼佛對弟子們都說了太多的話,他倆的教法,就不能算是「不言之教」了……

要把老子「不言之教」的意思搞明白,我們不能用老子之後的後世字義去理解《老子》的內涵。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道德經》,其實,都是後世學人用後世字義對《老子》的重新解釋。經過這樣的解釋,同樣的文字意思其實已經變掉了。

老子在函谷關寫《老子》的時候,用的是很古老的甲骨文字義。因為老子所要寫的是「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而甲骨文本身就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而創造的文字。所以,老子要把自己的學識寫明白,也只能用甲骨文字義來表達了,不可能用當時已經世俗化的字義,更不可能用後世的字義去寫了。

所以,「不言之教」的「不」字,就是甲骨文「不」字的字義。

一、甲骨文「不」字的意思

道德經·不言之教3.jpg

​上圖就是甲骨文「不」字,這是一個按照「重疊結構世界」原理造的字。上半部分是個「二」字或者「一」字都是「重疊結構世界」中「隱性世界」的象形。甲骨文「不」字的下半部是個倒寫的「大」字,把這個「大」字倒回去,這個「不」字就成了「天」字,這個「大」字是人體向四周伸展的象形,用來表示顯性世界。

「天」字就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

那麼,現在把這個「天」字下面表示顯性世界的「大」字倒過來,這個「不」字表示什麼意思呢?

甲骨文「不」字所表示的是,隱性世界與顯性世界之間「相反」的意思。

這與後世的「不」字字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甲骨文「不」字表示的是一種「相反」的狀態,屬於形容詞。而後世的「不」字表示一種「否定」的意思,屬於副詞。二者的字義已經完全不搭界了。

道德經·不言之教4.jpg

二、老子的「不言」究竟是什麼樣的? 1、我們先來看什麼「言」?

「言」是顯性人體嘴裡發出的聲音,是語言的意思。

2、人類語言的特點

人類的語言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建立在交流雙方「共同經驗」的基礎上。

道德經·不言之教5.jpg

如果一方的經驗是另一方無法建立的,那麼這種經驗就根本沒法用語言來交流,聽的人會覺得不知所云。

3、聖人「不言之教」的「教」,教的是什麼?

老子、孔子、釋迦摩尼佛這些聖人所教的,都是「心智系統轉換」:從顯性人體心智系統,轉換到隱性人體心智系統。

對於老子、孔子、釋迦摩尼佛來說,在當時的知識、科技背景下,他們誰都沒法用語言表述、肢體示範把「心智系統轉換」的經驗傳授給弟子們,因為缺乏共同的經驗,弟子們基本上都聽不懂老師所說的內容。只能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慢慢揣摩、細細體會……

4、「不言之教」的內涵

「不言」是顯性世界「言」的相反,也就是在「言」的背後,老子、孔子、釋迦摩尼佛這些聖人的隱性人體中內在意識所要表達內涵。

所以,「不言之教」並不是不說話,而是在教的時候,會根據每個弟子的具體情況,在具體的時機中,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啟發、引導弟子隱性人體的內在意識去心領神會。

在孔子、釋迦摩尼佛的經歷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他們是這麼做到,孔子為了說個「仁」,對不同弟子就用了不同的說法;我們看到的佛經都是釋迦摩尼佛針對不同弟子,在不同時機說的法,對阿難說了《楞嚴經》、對須菩提說了《金剛經》、對舍利子說了《心經》,實在太笨的弟子,乾脆教他掃地……

這才是真正的「行不言之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