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無為無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為無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指的是做人做事,常以一種不過分索求的心態,這樣,也就沒有失敗了。後面還有一句,無執故無失,是說不勉強去干,所以就不會遭受損失。 作品名稱 道德經·無為無敗創作年代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作品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作者 李耳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事物未露先兆時,易謀劃;脆的東西易分開;微小的東西易消散。處理問題應在事故未萌發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亂子未鬧起來之先。合抱的大樹生於微小的根芽;九層的高台從一筐一筐的土壘起;千里的遠行開始於腳下舉步。主要妄為要失敗,強行把持一定會失去。所以聖人不枉為,所以不失敗,不強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們力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的。處事之法則是慎終如始,就不會有失敗之事。所以聖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貴難得的財物;行不言之教,反眾人之過失而行之。所以聖人能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發展變化,而不是輕舉妄動。

出處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