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夫唯不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經—夫唯不爭[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1]

譯文

德行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與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要像水那樣安於下方,心胸保持沉靜而沉不可測,待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為政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不會遭到怨恨。

[為人之道]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人,建安年間被舉為孝廉,後來在曹操麾下擔任丞相主薄。主薄是掌管文書的官員,雖然這個職位類似今天的秘書,但是楊修的這個秘書是只聽曹操指揮,所以他的職位是很重要的。因為楊修很有才華,曹操也很重視楊修,才會對他委以重任。

楊修的先祖楊喜,曾經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官,受封赤泉侯。楊修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親也都位列三公(三公是朝廷中最為顯耀的官職),楊氏在當時是顯赫的貴族,所以說他的出身是很顯耀的。而楊家和袁家(也是當時的豪門)之間也有姻親關係,楊修的父親娶了袁術的女兒為妻,所以楊修是袁術的外孫。

楊修出身顯貴,頗有才華,並且得到了丞相曹操的寵信,因此很多人都想巴結他,曹操的兒子們也不例外。曹操的兒子中,最有地位的就是曹丕和曹植。他們二人都想與楊修結交,而楊修更欣賞文采出眾的曹植,於是,楊修和曹植關係漸漸好了起來,兩人往來密切,但這在日後卻給楊修帶來了滅頂之災。

雖然楊修才智過人,但是他持才傲物,也經常出言不遜,還喜歡耍小聰明。一次,曹操要建造一座花園。快竣工了,曹操前來驗收工匠的勞作成果。曹操參觀花園之後,並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意見,只是用筆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怎麼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於是就去請教楊修。楊修看了看,輕蔑的笑了,說道:「門內添「活」字,是個「闊」字,丞相是覺得這個門太大了。」工匠一聽大喜,就立刻按照楊修說的,修改了花園。花園落成之日,曹操過來巡查,對花園很滿意,詢問是誰了解自己的心意。工匠們回答說:「 是楊修的主意,我們是根本猜不到的啊!」曹操聽了,嘴上誇讚了楊修幾句,其實內心已經開始忌諱楊修了。

楊修不止一次地在曹操面前耍小聰明。一次,有人送給了曹操一盒酥,曹操稍稍嘗了一點,在盒子上面寫了「一合酥」三個字,然後傳給大家,自己就離開了。屋裡其他人不明白丞相的意思,也不敢吃。到了楊修那兒,楊修就毫不客氣地拿出酥,吃了一口,別人都嚇了一身冷汗。楊修不慌不忙地答道:「每人一口,這是丞相的命令。」這時,大家才明白過來,那個「合」字,正是「一個一口」的意思。

楊修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參與了曹操兒子之間的奪嫡之爭。曹操為了考驗兒子們,經常就一些國家軍政大事的問題對他們進行提問。楊修把曹操的心思摸的很熟,知道曹操喜歡什麼樣的回答,於是他就經常告訴曹植正確的作答方法。當曹植被曹操提問的時候,曹植就按照楊修的吩咐來回答。時間一久,曹操發現,曹植每次都能夠特別流利地回答自己的問題,而且很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他產生了懷疑。曹丕知道了之後,就將楊修寫給曹植的文字拿給曹操看,曹操一見,勃然大怒,想殺掉此人。

楊修等人對曹植的幫助,讓曹丕有了很大的恐慌感,於是,他就秘密的結交吳質,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跟吳質的來往,曹丕每次都把他藏在一個大筐里,然後通過車運進來,並說這是運絹。楊修在知道這件事後就匯報給了曹操,曹操就讓人去查。曹丕聽說之後十分驚慌,吳質說:「明天再用筐裝一些絹即可。」曹丕依言而行,第二天,曹操派去的人看見又有車進入曹丕的府中,檢查的時候發現筐里裝的都是娟。於是,曹操就認為楊修是故意謀害曹丕,對他的殺心更重,甚至開始疏遠曹植了。

楊修對曹丕、曹植兄弟奪儲之爭的屢屢介入讓曹操很恐慌,他害怕自己百年之後,楊修會挑起曹丕和曹植之間的爭鬥,從而危害到自己的江山,所以,曹操就決定殺掉楊修。

公元219年,曹操征討漢中,與蜀軍對峙,久攻不下,進退兩難,不管進攻還是退兵,都無利可圖。曹操為此焦慮難安。一天晚上,廚師進獻了一碗雞湯,湯中有雞肋,曹操於是由感而發,就對傳令的軍官說今晚的口令是:「雞肋。」很快地,「雞肋」的命令傳遍了全軍。楊修聽了之後,立刻吩咐身邊的人收拾行裝,將士不解,就問楊修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楊修說:「魏王傳令『雞肋』,所謂『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當前的形勢,進不能勝,退恐人笑,魏王早晚都要班師回朝,所以先收拾吧,免得慌亂。」將士們聽了,覺得有理,也都回去打點自己的行李了。

此時曹操正在煩悶,走出大賬巡視,卻見大家都在整理行裝,一經詢問,原來又是楊修的主意曹操怒不可揭,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楊修。

楊修之死就是因為他恃才傲物,藐視上司。可以說,正是楊修的輕率導致自己丟了性命。老子在描述「上善若水」曾提到「心善淵」這一點,就是說心思要善於淵沉,切勿將自己心所想尤其是一些敏感性的話語暴露無遺,而楊修正是犯了此忌,才不得善終。

[從政之道]

秦朝末年,劉邦揭竿起義,城中父老想推舉他為縣令。

劉邦拒絕了:「如今天下大亂,諸侯四起,選擇將領一定要慎重,不然就會失敗。我雖然可以不顧自身安危,只是擔心會置沛縣的父老兄弟於危險之中。這件事還需要謹慎地考慮。」

在場的蕭何曹參,他們不是不擔心大事不成會遭禍害,但他們明白劉邦是成大事者,便極力推薦劉邦。沛縣的百姓們也是同樣的態度:「我們早就敬佩您,您以後一定是大富大貴。而且占卜顯示,沒有人比您更適合當縣令了。」劉邦雖多次推讓,但沒有人能擔此重任,最終做沛公的還是劉邦。

秦滅亡之後,項羽分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並將劉邦十萬兵馬收歸旗下,只給他三萬隨從前往漢中。眾人難消心頭之恨,認為這是項羽藉機削弱劉邦,主張同項羽開戰,但劉邦卻默默地前往封地。

有兩條路線可以前往漢中:一是走通往漢中的谷道,南端的谷口是漢中的南康縣;一是向西到達眉縣西南,走斜谷,再入褒谷。劉邦選擇了從杜南,經蝕中然後西行到達眉縣,由眉縣西入斜谷,經斜谷再由吳中到達漢中。

劉邦連同將士們一同西行,到達眉縣西南,斜谷道路狹窄,濕氣很重,幾萬大軍在深山中走着,隊伍連起來有十餘里長。

進入斜谷之後,放眼望去,谷底的兩側是懸崖絕壁,飛鳥哀鳴猿猴啼,一片淒涼的景象。唯一給了士卒們一點希望的是頭頂上的那一線天空,這兒就是著名的古棧道,在棧道的下面是萬丈深淵,走在棧道上,士兵都是膽戰心驚的,不敢向下看。

途中,跟着劉邦的這些士兵都覺的很鬱悶,他們絲毫不知漢中在哪裡,也不明白為什麼辛苦征戰了這麼久還是被遣往漢中。他們即覺得憂慮,又有幾分恐懼。

終於將士們走出了深谷,大家長鬆了一口氣,並表示以後要打回老家與項羽血戰到底。然而,當士兵們走過了棧道之後,劉邦卻下令燒毀棧道。所有的士兵都很詫異,但是又不敢爭扁辯,辛辛苦苦修建的棧道就此毀於一旦。漢王劉邦這時向大家解釋說,項羽的耳目就在身後,只有燒毀棧道才能打消他的疑慮。一旦我們的勢力壯大了,我們就重新修一個棧道,重新打一仗,將士們這才理解劉邦的苦心。

果然,項羽聽說此事,便不再警惕劉邦。劉邦就抓緊時間休養生息,招兵買馬,勢力逐步壯大。最後,劉邦給了項羽重重一擊,建立了漢朝。

沛縣父老推舉劉邦為沛公,他以退為進,以此來測試眾人是否對他心服口服。造反是滅門大罪,如果人心不齊,那這件事必然會失敗;只有眾志成誠,才利於管束和指揮。同樣,進駐漢中,火燒棧道,也是以退為進。

所以,不爭鋒芒,並不是不知進取,而是成大事者的必要手段;偏安一隅,並不是苟且偷生,而是韜光養晦的過程。劉邦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我們為人處世也要懂得以退為進,給自己留下緩衝的餘地。

西漢初年,經過長期戰爭之後的國家滿目瘡痍,繼高祖之後,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並使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有所減輕。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謙遜愛民的君主,他當皇帝二十三年,穩定了漢朝初年的統治秩序,恢復經濟,發展農業。漢文帝好「黃老之學」,採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讓從前顛沛流離、飽受戰亂影響的百姓能夠安心從事生產。

如果各地出現蟲害或者旱災,他就免除進貢,並把一些平時專供皇家狩獵的地方給百姓開放。在自己的生活方面,他率先縮減自己的衣服、車馬等,給後宮和大臣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還裁減政府機構多餘的官員,他開倉放糧,使貧苦百姓得到救濟。

文帝期間,皇宮林苑從未擴建過,也沒有在隨行車駕上過於輔張,可以說是勤儉節約的表率了。只要他發現有些措施會對百姓產生不利影響,都會立即撤銷。

有一次,有一位大臣建議建造一個露台,文帝先讓官員做了一番預算,結果就是,建好這個露台總共需要百兩黃金。文帝感慨道:「這百兩黃金用於奢華的享受實在是太浪費了。我一直學先帝節儉,仍害怕使先帝的名聲受辱。浪費錢財,是最做不得。這個露台,不修也罷。」然後,修建露台的計劃就被擱淺了,這仁愛之心感動了滿朝文武。

平日裡,文帝也並不講究自己的穿着,衣服的面料也不會很好,即使是最喜歡的嬪妃,也不允許穿長及拖地的裙子。寢宮中的一些帳幔等物品,一律禁止繡花紋。即使修建先帝的墳墓,也只能用瓦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是不允許放進去的。

「以示淳樸,為天下先」,他的這些做法是官員們的好榜樣。如果沒有節儉的行為,那麼漢王朝的強盛是難以想象的。[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