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達格.索爾斯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連結 [jpg&action=click「達格.索爾斯塔」]

達格.索爾斯塔Dag Solstad ,1941年7月16日 - )生於挪威桑德菲尤爾,小說家,短篇小說家和戲劇家,是1960年代出現的最重要的挪威作家之一。

索爾斯塔的第一份職業是為當地一家報紙擔任新聞記者。是善長寫短篇實驗小說作家

1965年,以短篇小說集《螺旋》(Spiraler)步入文壇,1970年,加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AKP)。他將政治觀點與存在主義者的關切相結合,撰寫了18部小說以及故事,戲劇,散文,以及非小說類作品,包括挪威最大的工業公司之一的官方歷史以及有關世界盃的五本書。

作品風格創新且極具個人特色,被譽為挪威當代最重要作家。

也是最有機會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北歐作家。

至今已發表近30部作品,包括安德森教授的《夜》和小說11(第18書) 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

早期作品

《古銅色!綠色!》1969年

描述了一個農民學生為擺脫自己有限的背景所做的努力。

《9月25日廣場》1974年

他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廠工人日益增強的政治意識。

《背叛:戰前歲月》1977年

小說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挪威作了詳盡的記載。

《戰爭:1940年》1978年

是一系列二次大戰的小說,更直接的表述。

近代作品

《安徒生教授之夜》

在這個存在的謀殺之謎中,是聖誕節前夕,只有55歲的教授安德森(PålAndersen)獨自一人,在他的客廳裡喝咖啡和乾邑白蘭地。

他迷失了方向,看著窗外,看到一個男人在街對面的公寓裡勒死了一個女人。沒有舉報犯罪,他因優柔寡斷而癱瘓。

安達森教授的《夜》是一部令人不安但又極富娛樂性的小說,用達格·索爾斯塔德(Dag Solstad)的標誌性簡潔,黑暗和機智的散文寫成。[1]

《11(第18書)》

「這個故事開始的時候,畢庸・漢森剛過五十歲,他正在孔斯貝格火車站等某個人……」

然而當他想到這件事已經做了,而且回想起當初有這個想法時感受到的那種瘋狂吸引力,他就能夠接受,並打從內心深處對自己把這件事執行到現在這個地步而覺得深深的滿足。如今木已成舟,沒有辦法再回頭,而這股深深的滿足感和他當初想到可以把這樣的事執行出來時感受到的魔力完全相符,就像一陣回聲,一個內在的確認,感受到事情的連貫性,就像一條河流終於找到自己的航道,從此平靜的流動,不為世人所見,流經他最深處的自我。 — 引自第239頁(查看原文)[2]

評論

當代最受敬重的文學家之一村上春樹為《11(第18書)》寫下譯者後記,他說:「這本書的文體和情節猛一看似乎相當保守,但整體呈現的模樣絕對是前衛的。」[3]

《紐約客》主筆 詹姆斯·伍德說:他是諷刺作家,喜劇演員和實驗者……索爾斯塔(Solstad)不斷打破現有的形式,嘗試並結合新方法-傳統和後現代主義者,現實主義者和形式主義者。

他的語言散發著新的老式優雅氣息,散發出獨特的光澤,獨特而富於活力。 -卡爾·奧夫·納斯加德

達格.索爾斯塔的長句回饋於自己,蜿蜒曲折地向著大海駛向河流。 — 守護者

獲獎

1969年、1992年和1999年,挪威文學最高榮譽「挪威文學評論獎」。

1987年,獲得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2006年,布呂奇獎。

視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