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目錄

名詞解釋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HHT)是一種以皮膚、黏膜多部位的毛細血管擴張性損害,引起鼻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為特徵疾病,經常可以並發具有臨床意義的動靜脈畸形,多見於腦、肺、胃腸道和肝臟。本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發病率保守估計為1/50000,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對症治療為主。

病因

本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與HHT發病相關的基因OWR1定位在染色體9p33-34,現命名為endoglin基因。另一種與HHT血管畸形發生相關的基因OWR2定位在染色體12q,為ALK1。SMAD4,MADH4突變也與本病相關。

本病的發病機制仍不十分明確,該病的出血表現與固有的血管機械性脆性增加有關。主要病理變化是血管缺乏彈性纖維和平滑肌,受累的血管壁僅僅是一層內皮細胞,其周圍由一層無肌肉、無彈性的疏鬆結締組織所包圍。血管壁脆弱易破,已不能收縮,呈血管瘤樣擴張,稱為毛細血管擴張,故容易引起出血。

臨床表現

1.毛細血管擴張、動靜脈畸形和受累血管破裂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

2.皮膚和黏膜血管病變多於出生時或生後不久出現,多分布於面部、口腔黏膜、舌、唇、鼻黏膜、手背、甲床、耳部和消化道,呈針尖樣、斑片狀及小結節狀,也可呈血管瘤樣或蜘蛛痣樣,稍高出皮膚表面,加壓後可部分或完全消失。

3.同一部位的反覆出血,出血症狀常在幼年即出現,但也有在中年或老年以後才首次出現,常隨年齡增長加重,在40~60歲之間可達高峰。兒童期多見鼻出血,青少年期消化道出血發生率逐漸增加,表現為嘔血、黑便、便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缺鐵性貧血等,此外,可有咯血、血尿、月經量過多,眼底、蛛網膜下腔或顱內出血等。

4.約30%的患者有肝臟血管受累,多數無症狀,肝動-靜脈瘺致血流量增多,可出現肝大、肝區疼痛和壓痛,局部可觸及搏動性腫塊、震顫,可聞及連續性血管雜音。

5.除陰囊外,皮膚的血管擴張一般不發生出血,故部分患者可終身無出血症狀。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部分患者可見缺鐵性貧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2.甲床毛細血管鏡檢查

可見血管袢異常擴張。

3.消化內鏡檢查

包括胃鏡、結腸鏡、小腸鏡和膠囊內鏡檢查,內鏡下可見類似於皮膚和口腔黏膜的血管病變。

4.CT、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聲、血管造影檢查

可提示肝臟的動靜脈畸形。

5.胃腸道X線血管造影

可顯示消化道毛細血管擴張和動靜脈畸形。

診斷

1.同一部位的反覆出血,未能找到其他原因。

2.面部、口腔、鼻或牙部多灶性的皮膚或黏膜細點狀或成簇的毛細血管擴張。

3.有陽性家族史。

4.病變部位血管病理組織檢查可見血管壁變薄,缺乏彈性纖維、平滑肌等。如出血以內臟為主,且無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症存在,亦無家族史者,則診斷比較困難。這時纖維內鏡(支氣管鏡、胃鏡、腸鏡、膀胱鏡、子宮鏡、腹腔鏡)檢查有助於診斷,而肺的動靜脈瘺可做肺血管造影加以證實。

治療

本病無特殊治療方法,以對症治療為主。

1.貧血治療

貧血者需補充鐵劑,嚴重者需要輸血。

2.消化道出血治療

(1)內鏡下治療、血管造影栓塞治療。

(2)手術治療,適用於出血病灶部位明確、分布局限、內鏡治療無效及出血嚴重者,術後有復發可能。

(3)雌激素聯合孕激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阻斷劑、沙利度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化道和鼻出血的發生率,減少輸血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