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遣興勉友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遣興勉友人》是北宋文學家鄭獬的作品之一。

鄭獬(1022--1072)字毅夫,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皇祐五年進士第一,官至知制誥,拜翰林學士。熙寧五年卒,年五十一。著有《鄖溪集》五十卷,《觥記注》一卷,《宋史》卷三二一有傳。

遣興勉友人

傳世作品

鄭獬傳世的詩多、質量高。誰知天忌英才,當他五十二歲,也正是展現才能,揮毫潑墨之時,便不幸去世。鄭獬《鄖溪集》卷二十三至二十八為詩集,共6卷,錄詩(含詩句)四百餘首(可惜此集漏選其詠安陸浮雲樓的《浮雲樓》詩)。

《影印古籍資料詩詞檢索》統計為438首。《全宋詩》收錄其詩七卷,亦四百餘首。其詩還先後被宋、元、明、清及以來名家選錄、評註,僅餘在撰寫此文時先後接觸和閱讀並引用的,除鄭獬的《鄖溪集》、錢鍾書的《宋詩選注》、《宋詩鑑賞辭典》外,還有《全宋詩》、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宋·陳思的《兩宋名賢小集》(其中刊載鄭獬的《幻雲居詩稿》一卷)、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宋·阮閱的《詩話總龜後集》、宋·黃庭堅《山谷外集》[1]、宋·王明清的《揮塵錄後集》、宋·王銍的《四六話》、宋·何汶的《竹莊詩話》、明·陳耀文的《花草粹編》等等。

後世影響

鄭獬作為北宋中期文壇中的一員,對北宋中期的文學創作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後進文人產生過積極的影響。首先,就詩歌而言,鄭獬做過知制誥、翰林學士,從他的一些應制詩、應酬詩中可以看出北宋中期翰宛館閣的詩歌風尚,對宋代翰宛館閣的研究具有一一定的認識意義。

其次,就散文而言,鄭獬所在的時期正是歐陽修王安石主盟文壇的時期,這時期是宋代散文蓬勃發展的時期,「仁宗之世......文章與時高下,......盛於景祐、皇祐,溢於嘉祐、治平之間。師友淵源,講貫磨磡,口傳心授,至是始克大成」(宋王銍《四六話·序》)。應當指出的是,當時散文的這種興盛狀況,並非一人一日之力,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結果,鄭獬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明胡應麟《詩藪》雜編卷五指出:「宋世人才之盛,亡出慶曆、熙寧間,大都盡入歐、蘇、王三氏門下。」並羅列了分別與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結友和入「三氏門下」的作家名單:范希文[2]、石曼卿、梅聖俞、蔡君謨、鄭毅夫等皆永叔友也。鄭獬作為他們其中的一員共同推動着北宋中葉的散文創作。

視頻

遣興勉友人 相關視頻

北宋中期的內外形勢與改革運動(一)
中國歷史文化---126復興儒學的宋明理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