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避雨的樹(于堅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避雨的樹》是詩人于堅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寄身在一棵樹下 躲避一場暴雨

它用一條手臂為我擋住水 為另外的人

從另一條路來的生人 擋住雨水

它像房頂一樣自然地敞開 讓人們進來

我們互不相識的 一齊緊貼着它的腹部

螞蟻那樣吸附着它蒼青的皮膚 它的氣味使我們安靜

像草原上的小袋鼠那樣 在皮囊中東張西望

注視着天色 擔心着閃電 雷和洪水

在這棵樹下我們逃避死亡 它穩若高山

那時候我聽見雷子確進它的腦門 多麼兇狠

那是黑人拳擊手最後致命的一擊

但我不驚慌 我知道它不會倒下 這是來自母親懷中的經驗

不會 它從不躲避大雷雨或斧子這類令我們恐懼的事物

它是樹 是我們在一月份叫做春天的那種東西

是我們在十一月叫做柴禾或烏鴉之巢的那種東西

它是水一類的東西 地上的水從不躲避天上的水

在夏季我們叫它傘 而在城裡我們叫它風景

它是那種使我們永遠感激信賴而無以報答的事物

我們甚至無法像報答母親那樣報答它 我們將比它先老

我們聽到它在風中落葉的聲音就熱淚盈眶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愛它 這感情與生俱來

它不躲避斧子 也說不上它是在面對或等待這類遭遇

它不是一種哲學或宗教 當它的肉被切開

白色的漿液立即幹掉 一千片美麗的葉子

像一千個少女的眼睛捲起 永遠不再睜開

這死亡慘不忍睹 這死亡觸目驚心

它並不關心天氣 不關心斧子雷雨或者鳥兒這類的事物

它牢牢地抓住大地 抓住它的那一小片地盤

一天天滲入深處 它進入那最深的思想中

它琢磨那抓在它手心的東西 那些地層下面黑暗的部分

那些從樹根上升到它生命中的東西

那是什麼 使它顯示出風的形狀 讓鳥兒們一萬次飛走一萬次回來

那是什麼 使它在春天令人激動 使它在秋天令人憂傷

那是什麼 使它在死去之後 成為斧柄或者火焰

它不關心或者拒絕我們這些避雨的人

它不關心這首詩是否出自一個避雨者的靈感

它牢牢地抓住那片黑夜 那深藏於地層下面的

那使得它的手掌永遠無法捏攏的

我緊貼着它的腹部 作為它的一隻鳥 等待着雨停時飛走

風暴大片大片地落下 雨越來越瘦

透過它最粗的手臂我看見它的另外那些手臂

它像千手觀音一樣 有那麼多手臂

我看見蛇 鼴鼠 螞蟻和鳥蛋這些面目各異的族類

都在一棵樹上 在一隻袋鼠的腹中

在它的第二十一條手臂上我發現一串蝴蝶

它們像葡萄那樣垂下 繡在綠葉之旁

在更高處 在靠近天空的部分

我看見兩隻鷹站在那裡 披着黑袍 安靜而謙虛

在所有樹葉下面 小蟲子一排排地臥着

像戰爭年代 人們在防空洞中 等待警報解除

那時候全世界都逃向這棵樹

它站在一萬年後的那個地點 穩若高山

雨停時我們棄它而去 人們紛紛上路 鳥兒回到天空

那時太陽從天上垂下 把所有的陽光奉獻給它

它並不躲避 這棵亞熱帶叢林中的榕樹

像一隻美麗的孔雀 周身閃着寶石似的水光

作者簡介

于堅,男,1954年8月8日,出生於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80年代成名,為「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1]

于堅幼時因病致弱聽,14歲輟學。16歲「文革」時期,學校停課,國家分配進入工廠當工人9年。16歲後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幹事、農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20歲開始塗鴉寫詩,25歲首發作品。

1983年與同學發起銀杏文學社出版《銀杏》。1984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1985年與韓東等人合辦詩刊《他們》。1985年與詩人韓東、丁當等創辦《他們》文學雜誌。1986年發表成名作《尚義街六號》。[2]

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台北)、《作為事件的詩歌》(荷蘭語版)、《飛行》(西班牙語版)、《棕皮手記》、《雲南這邊》、《于堅的詩》、文集《棕皮手記》、《元創造》(詩集,2006年比利時根特大學出版)。

于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散文創作也令人矚目,從上世紀90年代的《棕皮手記》到近年的《相遇了幾分鐘》,于堅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另一種言說方式:睿智、博學、平易、多言。《隴上行》和《印度記》,是他近兩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種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特點,還強化了在歷史話語中發現日常性的特點。于堅的散文題材廣泛,語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將口語和書面語交替使用,使得他的敘述和描寫,在體驗和經驗、現實和歷史之間來回巡遊、自由穿梭,堪稱當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舊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並沒有從文學中獲得財富。在雲南昆明,每天上午寫作,不超過2000字,在靜靜的寫作中,于堅卻堅守着風起雲湧的80年代理想主義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堅、韓東拉起大旗的《他們》和非非、莽漢、《傾向》、海上詩群一起,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