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靄里最美的晨霧(劉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邂逅靄里最美的晨霧》是中國當代作家劉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邂逅靄里最美的晨霧
當靄里還在睡夢中輕輕低語,那縷薄霧如輕紗般悄然降臨,將山村溫柔地包裹。她是大自然神秘的畫筆,在山間揮灑出一幅如夢如幻的畫卷,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初冬的靄里村,漫山遍野的楓葉似火,金燦燦的菊花點綴其間,與徽派村落交相輝映。透過那縷薄霧,遠處的山巒宛如嬌羞的少女,隱匿在白紗之後,只露出隱約的輪廓。落羽杉挺拔而立,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着這片深情的土地。靄溪河蜿蜒流淌,宛如一條潔白的緞帶,串聯起古橋、古樹、古井、古道和古老的村落。漫步在這鄉間小徑上,仿佛穿越時光,走進了世外桃源。
《詩經》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霧靄中的清晨,靄里披上了薄如蟬翼的面紗,萬物蒙上晶瑩的露珠。邂逅靄里的「零露漙兮」,好似邂逅《詩經》里的女子,闖進一幅娉婷裊娜的水墨畫。晨霧瀰漫在山谷間,緩緩流動,時而聚集成團,時而又分散開來,如同一群調皮的小精靈在林間嬉戲。遠山如黛,時間仿佛慢了下來,一切都變得更加安靜而平和。鳥兒清脆的鳴叫聲和空氣中夾雜着泥土的清香,讓人的心靈瞬間得到淨化,暫時忘卻了生活的憂煩。漫步在氤氳的晨霧中,每一步都像踏在雲朵之上,每一次呼吸都仿佛是大自然的恩賜。
隨着太陽逐漸升起,金色的光線開始穿透晨霧,灑落在樹木和草地上。此時的霧不再是單一的白色,而是被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金黃色,與周圍的山巒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村民們開始了他們一天的生活。有的挑着水桶去井邊打水,有的去浣衣,有的扛着鋤頭走向田間。
靄里村,位於安徽蕪湖南陵縣,由格里和格外兩村合併而成,被譽為「天然氧吧」和皖南的「香格里拉」。村子因常年雲霧繚繞,宛如人間仙境,故得名「靄里」。倉里中心村歷史悠久,發端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因倉廩充實、民風淳樸、尚禮崇儀而聞名。相傳詩仙李白曾到南陵小格里留下《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詩中的碧山,正是今日的岑山,位於靄里村與涇縣、青陽縣的交界處。蕪湖市首個鄉村書房——「自閒書社」,就是取自李白《山中問答》中「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中的「自閒」之意。李白鍾情蕪湖,更偏愛南陵,曾先後來南陵寓居三次,創作詠南陵的詩歌共有 26 首。其中《南陵別兒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廣為流傳,至今仍婦孺皆知。
沿着格里路前行,首先遇見的是橋頭村。這裡臥着兩座橋:一座名為「詩仙橋」,一座名為「羅隱橋」,橋下流水潺潺,仿佛在訴說着千年的歷史。相傳羅隱的父親曾在南陵任過梅根冶煉官。羅隱去石台,在一座「上七下八」的「高嶺」下尋着了正在那隱居的杜荀鶴,方知張喬已經去世多時。此後,羅隱就一直在皖南的一個叫梅根浦的地方隱居下來。至於當年的梅根浦是否就是今天的小格里還有待考證。倉里路、詩仙橋、羅隱沖、狀元村、母子井、方圓亭、自閒書社……每一個角落都是時間留下的印記,構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油畫。
告別橋頭村,繼續前行,便來到了靄里最早的美麗鄉村——大木山村。大木山從多年前開始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重點打造了十里畫廊,用四季不同的鮮花景致,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在靄里的五個中心村里,倉里村保存最完整的傳統民俗和農耕文化。每年臘月二十三會舉辦「村長有約——到靄里過小年」民俗節活動,春耕秋收時還有「社日」、「春祈秋報」儀式,這些活動讓人們找回兒時過年的熱鬧景象,感受濃濃的鄉村年味。
在倉里村的村口,矗立着兩眼清澈的「母子井」,始建於明代,上千年來一直為村民提供用水保障。來倉里旅遊,最值得參與的是豐富的民俗活動,品嘗靄里「八大碗」,這是熱情好客的靄里人宴請親朋好友、招待遠方客人的傳統習俗。老雞湯、紅燒小河魚、靄里小炒、獅子頭、倉里子糕等組成的「八大碗」,不僅是一頓美味佳肴,更是一種傳承千年的情感紐帶。
沿着主路一路向前,便走進了格里胡村。這裡位於岑山腳下,與青陽、涇縣隔山相望,村中古樹森森,流水潺潺。如果說倉里村是大家閨秀,聲名在外,那麼格里胡則宛如小家碧玉,如同一塊未經雕琢的寶玉,清新婉約。
「靄里,愛你的地方」,一顆皖南遺落的明珠,天然去雕飾。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着寧靜與和諧的氣息,每一處景致都是大自然最純粹的饋贈。古老的村落與現代農業文明相結合,潺潺的溪水在吟唱悠遠而綿長的歌謠。
當我踏上歸途,心中充滿了不舍與期待。望着車窗外漸行漸遠的山水,這個被霧靄眷顧的小鎮,一草一木的清香,一磚一瓦的古樸,猶如初見在水一方的佳人。晨霧中的靄里,像一個天然氧吧,悄悄地瀰漫在我的心裡,恍如隔世……[1]
作者簡介
劉斌,退役軍人,南陵報社主編,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報告文學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