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國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國軍
出生 1976年
湖南寧鄉
國籍 中國
職業 湘潭大學教授
知名於 2004年獲理學博士學位。2004年-2009年先後在德國、美國和加拿大做博士後,合作導師為:L.J.Goossen教授和李朝軍教授。

鄧國軍[1]

鄧國軍,男,漢族,畢業於湘潭大學,現任湘潭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

1976年出生於湖南寧鄉,1999年本科畢業於湘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並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碩博 連讀,師從范青華研究員和黃志鏜院士,2004年獲理學博士學位。2004年-2009年先後在德國、美國和加拿大做博士後,合作導師為:L.J.Goossen教授和李朝軍教授。

2009年3月通過湘潭大學"學科帶頭人"的人才引進計劃,任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友好的C-C鍵與C-雜鍵生成反應方法研究和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2010年入選湖南省百人計劃和湖南省121人才工程,2011年遴選為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育對象並獲得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2010年 入選湖南省百人計劃,聘為湖南省特聘專家;

2009年3月起 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年至2009年,加拿大McGill大學,博士後;

2005年至2008年,美國Tulane大學,博士後;

2004年至2005年,德國馬普碳化所,博士後;

1999年至2004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博士;

1995年至1999年,湘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本科。

主講課程

金屬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

研究方向

有機合成方法學:C-C鍵與C-雜鍵生成反應研究 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

主要貢獻

迄今已經發表包括Science,Angew.Chem.Int.Ed.,J.Am.Chem.Soc.,Org.Lett,Chem.Eur.J.,Adv.Synth.Catal.,Chem.Commum.在內的SCI論文5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超過5.0的24篇),論文他引次數超過900次;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1項,申請國際專利1項,美國專利1項,中國專利1項;撰寫中文論著1部,英文論著2部(均為德國Wiley出版社出版)。

在研項目

1. 環境友好的C-C鍵與C-雜鍵生成方法研究 2009.04

2. 酰胺合成反應新方法研究 2010.01

發表論文

1. Lukas J. Goossen*, Guo-Jun Deng, Laura M. Levy, Science 2006, 313, 662. . ,

2. Guo-Jun Deng; Liang, Zhao; Chaojun, Li*,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6278.. . ,

3. Fuhong Xiao, Qi Shuai, Feng Zhao, Olivier Basle, Guo-Jun Deng*, Chao-Jun Li, Organic Letters 2011, 13, 1614.. . ,

4. Xianya Zhou, Jiaying Luo, Jing Liu, Shengming Peng, Guo-Jun Deng*, Organic Letters 2011, 13, 1432.. . ,

5. Chao Feng, Yong Liu, Shengming Peng, Qi Shuai, Guo-Jun Deng*, Chao-Jun Li, Organic Letters 2010, 12, 4888.. . ,

6. Xiangyu Guo, Guo-Jun Deng*, Chao-Jun Li*, Adv. Synth. Catal. 2009, 351, 2071.. . ,

7. Guo-Jun, Deng; Chaojun, Li*, Organic Letters, 2009, 11, 1171.. . ,

8. Guo-Jun Deng; Wenwen, Chen; Chaojun, Li*, Adv. Synth. Catal. 2009, 351, 353.. . ,

9. Guo-Jun Deng; Kirika, Ueda; Shuichi Yanagisawa; Kenichiro, Itami*; Chao-Jun, Li*, Chem. Eur. J. 2009, 15, 333.. . ,

10. Lukas J. Goossen*; Nuria Rodriguez; Bettina Melzer; Christophe Linde;, Guo-Jun Deng; Laura M. Levy, J. Am. Chem. Soc. 2007, 129, 4824.. . ,

11. Lukas J. Goossen*, Jan E. Rauhaus, Guo-Jun Deng,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4042.. . ,

12. Guo-Jun Deng; Bing,Yi; Yiyong, Huang; Weijun, Tang; Yanmei, He; Qinghua, Fan* , Adv. Synth. Catal. 2004, 346, 1440.. . ,

13. Guo-Jun Deng; Qinghua, Fan*; Xiaomin, Chen; Dongsheng, Liu; Albert S.C.Chan, Chem. Commun. 2002, 1570. . . ,

14.Jing Liu, Xianya

Zhou, Honghua Rao, Fuhong Xiao, Chao-Jun Li,* Guo-Jun Deng,* Direct Synthesis of Aryl Ketones by Palladium-Catalyzed Desulfinative Addition of Sodium Sunfinates to Nitriles, Chem. Eur. J. 2011, 17, 7996. . ,

15. Yong Liu, Wen Chen, Chao Feng, Guo-Jun Deng*, Ruthenium-Catalyzed One-Pot Aromatic Secondary Amine Formation from Nitroarenes and Alcohols, Chem. Asian J. 2011, 6, 1142.. . ,

16. Jiaying Luo, Mingyue Wu, Fuhong Xiao, Guo-Jun Deng*, Ruthenium-Catalyzed Direct Amination of Alcohols with Tertiary Amines, Tetrahedron Letters 2011, 52, 2706.. . ,

17. Jiaying Luo, Youling Lu, Saiwen Liu, Jing Liu, Guo-Jun Deng,*Efficient One-Pot Synthesis of Dibenzopyranones via Decarboxylative Cross Coupling and Lactonization Sequence, Adv. Synth. Catal. 2011, 353,2604. . ,

18. Ru Chen, Saiwen Liu, Xinhua Liu, Luo Yang and Guo-Jun Deng,* Palladium-Catalyzed Desulfitative C-H Arylation of Azoles with Sodium Sulfinates, Org. Biomol. Chem. 2011, 9, 7675.. . ,

19. Fuhong Xiao, Yong Liu, Chenglin Tang, Guo-Jun Deng*, Peroxide-Mediated Transition-Metal-Free Direct Am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Nitroarenes, Org. Lett. 2012, 14, 984.. . ,

20. Mingyue Wu, Jiaying Luo, Fuhong Xiao, Shufeng Zhang, Guo-Jun Deng*, and He-An Luo, * Palladium-Catalyzed Direct and Site-Selective Desulfitative Arylation of Indoles with Sodium Sulfinates, Adv. Synth. Catal., 2012, 354, 335

申請專利

1. 2006年8月 A new synthesis of biaryls: through a copper mediated decarboxylations,.WO2006,136135

2. 2004年10月 一種樹狀分子膦配體及其應用。CN1465608

出版書籍

1. 負載手性膦金屬催化劑及其在不對稱氫化反應中的應用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2. Handbook of Asymmetric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Wiley-VCH, Weinhein, Germany 2008.

3. Organic Chemistry-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 Wiley-VCH, Germany 2011.

4.Organic Chemistry-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 Wiley-VCH, Germany 2012

走進鄧國軍的科研世界

出生於一個農村的貧困家庭,鄧國軍通常可以有幾種出路:面朝黃土背朝天,做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經營自家的小鞭炮作坊,當個農村致富能手;順應打工潮,成為北漂南下一族。但這些,並不是這個農村孩子對自己將來的規劃。當個知識人,走出農村,闖蕩世界,才是他的夢想。

  鄧國軍,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環境友好的過渡金屬催化的C-C鍵及C-N鍵生成反應研究,有着豐富的催化和有機合成的理論和實踐經驗。2006年,鄧國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發表文章——Synthesis of Biaryls via 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Coupling(中文譯名:《脫羧偶聯聯芳化合物合成反應》),並順利申請了三項專利,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鄧國軍在國際舞台上名聲大噪。

  邂逅化學,一場美麗的意外

  1995年,鄧國軍進入湘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習。與其說他選擇了化學專業,倒不如說化學選擇了鄧國軍:自高中以來,鄧國軍數學不好、化學也差,反倒文科更具優勢,卻偏偏選擇了理科。「選了理科,便沒有退路」,鄧國軍絲毫不敢懈怠,專心聽講,一個學期下來,他的化學成績成了全班第一。進入大學以後,又被陰差陽錯地調劑到化學專業。對於調劑專業的事,鄧國軍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學習化學。誰能料想,隨着學習的深入,這一試,竟試出了興趣,鄧國軍一頭扎入專業學習中去,成就了日後一條不平凡的科研之路。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本科學習轉瞬即逝,憑藉紮實的專業基礎、優異的學習成績,鄧國軍在班主任陳小明(原湘潭大學副校長)的幫助下,於1998年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做本科論文(3+1),並獲得「3+1優秀代表」。1999年鄧國軍順利進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攻讀碩博學位。

  在北京讀書的日子並不容易,中科院不給「3+1」碩博連讀的學生提供住宿,為了節省花銷,京郊的平房、陰暗潮濕的地下室成了鄧國軍的歇腳點,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做實驗,他甚至經常在實驗室里過夜。旁人眼中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卻樂在其中。對於能在中科院學習,鄧國軍非常珍惜,中科院的其他同學大多來自985、211名校,相比之下,非名校畢業的鄧國軍剛入校時顯得十分普通,甚至有些不自信,他明白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會有所收穫。為了方便查找外國文獻,更好地掌握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知識,他拿出看家本領——「笨鳥先飛,死記硬背」,每天死磕英語,硬是將自己的英語水平一點點提高。五年下來,在中科院的評獎評優中,鄧國軍青年科學獎拿了3次,特別獎拿了1次,除去第一年學生不參與評獎,實際上四次評獎機會他都爭取到了,其中的特別獎,是所有的老師一起評分優秀才能獲得,鄧國軍的努力和成績得到了老師的一致認可。2004年4月鄧國軍在一百餘名博士生中第一個通過博士論文答辯。

  激發興趣,一腔持續的熱情

  何為化學?維基百科這樣解釋:化學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及其屬性,和它們在化學反應當中變化的科學。提起化學,你會想到什麼?是元素周期表,還是一連串的化學方程式?

  鄧國軍卻說,化學存在於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我們穿的衣服與化學有關,我們平時用的鍋碗瓢盆與化學有關,我們生病時吃的藥、打的針與化學有關,甚至我們吃的飯菜也與化學有關,化學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它貫穿於吃穿住行的各個方面。

  基於對化學濃厚的興趣,不滿足現狀的鄧國軍放眼中國闖世界,於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先後在德國馬普煤炭所、美國杜蘭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頂着國外巨大的競爭壓力,鄧國軍始終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當時一起在馬普煤炭所做研究的德國同事不會英語,而鄧國軍不會德語,由於語言不通,他經常一個人悶在實驗室里,一整天都不說一句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使他名揚海內外的研究成果——脫羧偶聯聯芳化合物合成反應,正是在此段時間內發現的。這項成果通過脫羧苯反應合成的方法,採用廉價的芳香羧酸和鹵化芳香化合物反應,以過度金屬鈀和銅作為催化劑,可以高效率地合成聯苯衍生物尤其是含硝基取代基的聯芳類化合物,通常被運用到農藥中的殺蟲劑和醫藥中的鎮痛劑。與傳統的Suzuki方法相比,該方法減少了三步反應,不用任何化學當量的重金屬試劑,具有原料廉價易得、用時少、生產工藝清潔等優點,大大降低了農藥殺蟲劑和醫藥鎮痛劑的生產成本。目前中試工作已經在德國的Saltigo GmbH公司完成,可以實現百公斤級別的反應。該成果被德國應用化學三次評為亮點,迄今已經被引用260餘次。

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而來。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會偏好那些學有素養的人,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和具有鍥而不捨精神的人。為了這項成果,鄧國軍反覆試驗近三千次,前後耗時九個月。在項目啟動的前半年時間,鄧國軍的研究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按照導師在實驗室定下的規矩,實驗如果進行了三個月還沒有任何進展的話就得放棄。鄧國軍不忍輕易放棄自己的心血,聖誕節時仍然待在實驗室做實驗。「實驗室就我一個人,出於安全的考慮,實驗室只有一個人時不能做實驗,所以我白天不開燈,即使光線不好也不開燈,一個人在屋子裡偷偷做實驗,因為怕被發現。」實驗室外洋溢着節日的喜慶,鄧國軍一個人在冷冷清清的實驗室里反覆實驗,導師和妻子過完聖誕節帶着點心來看望他時,發現實驗已經取得重大突破,這讓導師不敢相信。「你有那種執着的話,還是要儘量堅持下去,那些有經驗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業精於勤,荒於嬉。鄧國軍並沒有沉溺於德國取得的成就,在美國和加拿大依舊勤奮工作。在美國杜蘭大學,他進入了一個華人的實驗室,剛去時還有四個博士後在做研究,但沒過半年就只剩鄧國軍一個人了——其他人都去找工作了。鄧國軍孑然一身,守着五間實驗室,三間辦公室。他的唯一樂趣,便是悶頭做實驗。國外五年時間裡,有四年基本都是一個人呆着,鄧國軍很少出門逛街,基本沒休過假。

  寓教於學,一次華麗的轉身

   2009年3月,鄧國軍通過湘潭大學「學科帶頭人」的人才引進計劃,結合他的研究特長和湖南省兩型社會建設需要,主要從事環境友好的C-C鍵與C-雜鍵生成反應方法研究和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其目的是發展高效、高選擇性、低毒、低污染的有機合成新反應。迄今為止,鄧國軍共發表SCI論文7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5.0以上的論文33篇,獲專利授權1項(申請國際專利1項,美國專利1項,中國專利1項),論文引用次數超過1300次,參與撰寫中文論著1部,英文論著3部。其中回國三年時間裡發表的33篇SCI論文,影響因子5.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多達22篇。

  在湘大四年多時間裡,鄧國軍建立起一支包括13名碩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在內的研究隊伍,實現超常規發展,完美地完成了從學者到老師身份的轉變。

  對搞科學的人來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鄧國軍在課題組實行早8點半到晚9點,每周6天的學術研究工作制,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研究氛圍。事業心的驅使、責任的擔當、黨員的使命,使他在工作中得到歷練,思想上得到升華,業績得到凸顯。目前為止,鄧國軍指導的研究生已有8名順利畢業,其中5名研究生獲得校長獎,今年有2名學生獲得校長獎特等獎。除此之外,今年化學學院共有2名博士、12名碩士獲得國家獎學金,其中包含鄧國軍指導的1名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在獲獎學生中占了極大比例。談起培養學生的方法,鄧國軍坦言,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側重挑選專業素養高、並且能吃苦的學生。在教育學生方面,鄧國軍給學生指引一個大方向,引導學生自己鑽研,根據學生自身興趣所在,讓他們自由發揮創新能力。這是鄧國軍在國外學習階段獲得的經驗,他說,「中國留學生每次上課喜歡坐在最後一排,不參與討論,也不發言,反而成績最好,這讓外國教授感到奇怪。」鄧國軍並不贊同中國學生的學習方法,反而被外國學生活躍的思維、獨特的創新能力所吸引。為了給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鄧國軍支持學生獨立做科研,並選拔了兩位博士生作為實驗室的負責人,分管碩士生。

  作為湘大唯一一名獲得湖南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的老師,鄧國軍不僅在科研方面起到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而且在學生中發揮了榜樣的力量。鄧國軍主動申請擔任2010級化學班1班的班主任,即使工作繁忙,他也經常抽出時間到學生寢室與學生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他不僅勸誡學生要學會自我定位,早日樹立人生目標,而且鼓勵他們多參加社會實踐,加強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包括職業規劃等方面,鄧國軍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建設性意見。長期的交往中,他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互動,學生也紛紛願意找他這位「家長」答疑解惑。2010年的英語四級考試中,該班取得良好成績,四級通過率達到90%,在理工科班級中名列前茅。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科學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我們相信,鄧國軍的科研世界會更加精彩紛呈。[2]

參考資料

  1. 個人簡歷網
  2. 走進鄧國軍的科研世界,湘潭大學校友總會,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