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一片居民來自石門湖(屈彥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一片居民來自石門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那一片居民來自石門湖》中國當代作家屈彥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一片居民來自石門湖

由於所要施工的地方在石門湖移民區,在那裡工作了幾天之後,逐步對移民區有所了解和認識。

石門湖移民區是習慣性的叫法,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又叫作伏牛社區,隸屬於西峽縣紫金街道辦事處,是典型的城中村。如此大氣響亮的社區名字就猜想到要和蔚為壯觀的八百里伏牛山有關,要和伏牛山腹地的石門湖有故事。

進入社區施工的第一天,支書(社區主任、黨支部書記一肩挑,居民習慣叫村支書)沈傳偉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他家不大的院子成為我們工具和材料的臨時存放地,並且為我們提供了施工所需要的電源,看着原本就只有不足十平米的狹小院落被我們帶來的電線、切割機、電焊機等工具所占用的幾乎沒了下腳之地,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對沈支書說:「給你添麻煩了」。沈支書聽後爽朗的笑了笑:「沒事,出門人幹活也不容易,能夠為你們提供方便也是我應該做的,如果工作中遇到啥麻煩,需要協調或幫忙儘管說」。聽了沈支書的話,我們心裡感到特別溫暖。

沈支書一米八左右的個子,身材魁梧,舉止言談風趣幽默,待人真誠和藹,辦事不拖泥帶水,乾脆利落,是繼老支書王占都退休之後被石門湖移民選拔推舉出來的優秀基層黨支部書記。

工作之餘,通過和他閒聊得知,社區居民來自於石門水庫的雙龍鎮六個自然村十五個生產小組的部分移民,於2000年石門水庫修建完工,逐漸開始蓄水後,搬遷至此定居下來,至今已有23年了。

社區南至伏牛西路,東至白羽路,西至步行街,北至伏牛社區路,共4個居民小組,174戶,858人。這個範圍是純移民區,再往北交住國道也屬於伏牛社區,但非移民區,社區總681戶,人口3423人。

走進移民區,給人一種非常規範整潔的感覺,好似行軍打仗的軍營,又好似聚集、駐守的村屯,每家每戶都是二分地的標準住宅,分布着雷鋒巷、先鋒巷、美德巷、雙擁巷等南北向五個主要巷口,巷寬4米,每個巷道又分東西向五個巷口,巷寬3米,家家戶戶都是坐北朝南兩層到三層小樓,巷巷道道非常乾淨整齊,沒有一片垃圾廢物,倒是我們施工後留下一片狼藉,就趕忙清理,不然會覺得對不住這一方淨土樂園。

工程進展到雙擁巷時,不禁皺起了眉頭,只見巷道西邊一字排開,一溜行的小車整齊的停在牆邊,車得挪走,不然無法移動施工所需的腳手架,只有求助沈支書了,一個電話,沈支書立馬過來,聯繫會計楊明道,一塊通知各家各戶挪車,有沒在家的,打電話通知,千方百計找到車鑰匙後,又幫忙挪車,沒多久施工線路就暢通無阻,老楊的小院落又成為我們工具和電源的落腳點,儘管給人家增添了麻煩,但老楊毫無怨言,一看門頭上掛着黨員示範戶的標牌,心中感嘆:黨員的素質就是不一樣。

一邊工作一邊與沈支書和老楊攀談,石門湖的移民為了石門湖的修建,為了確保丹江水庫源源不斷的蓄水,為了南水北調的一渠碧水向京流,雙龍鎮六村十五組的父老鄉親在老支書王占都和新支書沈傳偉、支部會計老楊等模範黨員的帶領下,拋家舍業,背井離鄉,離開了從小生養的故鄉,告別先人故土,為大家舍小家,一腔熱情踏入移民之壯舉。

別了家鄉的山茱萸、香菇棚,別了壓彎枝條的青澀杏梨和紅棗樹,再見了青青翠翠的竹園、雲纏霧繞的青山、水波粼粼的家鄉河、金浪翻滾的麥田,別了家鄉柴火做飯的土灶台,再見了細雨濛濛、裊裊炊煙;青青的菜畦、爛漫的山花、籬笆牆、農家院、菜花黃、糯米香,別了山裡的清風鳥鳴、草長鶯飛、還有那可愛的牛和羊,再見了會唱歌的石頭和煦的山風、七彩的陽光醉人的山峰……永別了風光旖旎、愜意舒適田園生活的悠然自得而融入到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紫金街道伏牛社區。

家鄉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根系。濃濃的鄉愁根植在記憶深處,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會消失反而還長成了樹的年輪,刻在心底骨子裡的都是思鄉情結,但為了大局着想,還是毅然決然的走向移民的征程。

聽着沈支書和老楊動情的述說,感受着移民人博大的胸懷,不禁想到一個問題,石門湖的移民由偏僻的山區搬遷到繁華的鬧市區,剛開始,肯定會面臨許多困難,會感到很不習慣,不自然,甚至於無所適從,當年這群背伏行囊,失去家園,失去祖祖輩輩留下的賴以生存的土地、山坡的這些可敬可愛的人來到縣城又是如何生活?何以謀生呢?這是每一個移民人面臨的巨大挑戰,這僅僅是縣域之內的搬遷,唯一得到的安慰就是住到了城市中心的鬧市區,但房子還是自己蓋的,而不憑淅川縣丹江水庫移民,由國家統一安排搬遷,房子蓋的現成的,又分得了土地,面對我的疑問,沈支書說:「不等、不靠、不給政府添麻煩,發揮主觀能動性,自食其力,自謀職業,由於大多數群眾在家鄉從事的是香菇產業,通過社區引導,移民逐漸走上了周邊租地種香菇和香菇購銷的創收路,再加上移民局及勞動部門多次組織移民進行就業技能培訓,一部分移民順勢進入周邊工廠就業,移民生產生活逐步平穩,社區由軟弱渙散發展到現在的生機勃勃,用自身的發展之路詮釋了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的真實要義。」正說着,一位鄰居抗着一大袋子牛肝菌裝在自家的雙排座輕卡上要送往市場去賣。沈支書說:「大多數人從事着過去在山裡收香菇、菌果、藥材的傳統生意,生意做得很不錯,還有些手藝人依靠手藝養家糊口,總之,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努力拼搏着。」

從我所聽到和看到的,不由得對社區領導充滿了敬意,他們是真真切切地想群眾所想,幫群眾所難,解群眾所憂,凝心聚力,務實肯乾的好幹部

接着,沈支書又說到:「社區從剛搬來初建時的泥濘路面變為現在的柏油馬路,從無處排污到現在的下水管暢通,班組成員從租房辦公到現在的六層大樓,並且為居民提供低保、計生、就業、康養等一站式辦公服務。」

社區中心建設的文化大舞台,是勞作一天的人們有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正如舞台旁的楹聯所書:'茶餘飯後書增智更有你彈他唱,群賢獻策力移山還來廣益集思』。社區湧現出諸如李歡歡孝敬公婆,善待家人,和諧鄰里,備受好評,李光定熱心公益事業,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無私奉獻等先進個人。

有付出就有回報,有汗水就有掌聲,在基層黨支部書記沈傳偉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努力下,伏牛社區先後被評為「省級衛生村」、「市移民美麗村」、「縣文明新村」、「街道五好黨支部」等多項榮譽稱號。

聆聽着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又想到伏牛山腹地有着'中原小灕江』美譽的石門湖,風景如畫,遊人如織,浪遏飛舟,一泓清水送京城。遊人們在盡情享受湖光山色美景的同時可曾想到過當年拋棄家鄉的石門湖移民?人們陶醉在石門湖水清如碧、婀娜多姿的勝景中又可曾想到過湖水淹沒的村莊?可曾想到過石門湖移民為此付出的代價和犧牲?可曾想到過移民人博大的胸懷

為了不被忘卻的紀念應該為石門湖的移民樹碑立傳,讓更多的人了解鬧市中的石門湖移民區,讓更多的人認識伏牛社區,讓更多的人學習石門湖移民的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敢於[拼搏]]、甘願奉獻自己的這種大無畏精神。讓更多的人看到移民區的'領頭雁、主心骨』沈傳偉和他的同事們為移民區謀發展繪藍圖所作出的成績,期待着移民區的環境越來越靚麗,生活越來越美好[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