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年代的那些事(倪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年代的那些事》中國當代作家倪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年代的那些事

人生總有許許多多值得回憶的人和事,經過那「火紅」年代的人或多或少還有一些刻骨銘心的事兒,至今在他或她的腦海里仍記憶猶新。

我的少年時代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度過。十三、四歲的年齡天真無雅,心靈坦蕩,純潔如冰,對新生事物或新奇的事就特別敏感,默默記憶在心。還在我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學校調集全校師生幾百名上工地維修水利渠道,小學生到工地修水利是件破天荒的事,不說學生人小力不從心,沒多少力氣幹活,就是水利工地溝渠又陡又高,動輒從高處稍不留神摔落到渠底,或會受傷和發生什麼意外,就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兒。

按照縣裡指示要求。每到冬令時節,細雨霏霏,我們學校集結隊伍往六連嶺方向足足步行了約五公里山路,來到了地處山麓下的香車水庫水利乾渠。站在水庫大壩上居高臨下,只見望不盡頭的渠道兩旁,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到處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一群群男女和一拔拔學生在沸騰的工地上,有的拿着鐵鍬、有的揮舞鋤頭,挖的挖、挑的挑,來回穿梭在壩上堤下,好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我們小學生雖年紀尚小,但也不亞於大人,個個幹得滿臉通紅,汗流浹背。整個工地上除了繁忙的修水利人群,高音喇叭還不停地播放着革命歌曲和好人好事的消息,鼓舞着正在奮戰的人們。時近晌午,我們這些來自學校的學生精疲力盡,疲憊不堪。個個乾渴得沒有開水喝,肚子餓得大腸幾乎黏在一起了,就像個有氣沒力的「泥人」。

這時,有個同學急中生智跑到高坡處,凝神向着來時的小道望去,看看送飯的大叔大嬸來了沒有?一會兒,有的男同學大聲叫了起來:「飯來了、飯來了!」同學們一齊循聲望去,只見大伯大嬸輕快的腳步飛也似地在田埂上小跑,兩人四個裝着飯菜的籮筐左右搖擺,似乎知道這些小學生在工地已餓的不得了。此時,在水利工地疲軟得站不起來的同學們頓時來了精神,紛紛爬起來向着送飯的大叔大嬸立刻圍攏了過去。

大叔大嬸是水利工地附近厚道的莊稼人,樸實忠厚,專門為上水利工地勞動的學生做菜送飯。他們挑着兩擔大米飯、還有豬肉、菜心、蘿蔔乾和肉湯等。我們個個餓得飢腸轆轆,恨不得馬上開飯,香噴噴的豬肉在鋁鍋里香飄四溢,令我們個個垂涎欲滴。這時老師走過來,提高嗓門說「同學們,大家別急,參加水利的同學人人有份,每人一塊豬肉、一碗菜和三個飯糰,任何同學不准多拿多吃,肉湯嘛……可以自由喝。」老師話音剛落,同學們爭先恐後排起隊伍,一個接一個地用大碗拿到自己的飯菜,然後坐在高低不平的工地上狼吞虎咽津津樂道地吃起來。

這頓午餐同學們吃得特別香、特別飽,這是因為第一次外出參加課外勞動,加上是參加維修水利的活兒體力消耗體力,需要補充學生體內的能量。這個時候來了飯菜,難怪學生們個個吃得開心過癮,完全忘卻了勞動辛苦的那一幕。那一塊塊切成一、二兩重的豬肉,用醬油香料炒熱加鹽,令同學們吃欲倍增。吃飯時同學們顧不了斯文,雙手齊上,用一隻手拿着飯糰,另一手拿着豬肉,約莫幾分鐘功夫,大伯大嬸挑來的這些飯菜就一掃而光,蕩然無存了。

那是個貧困飢餓的年代,物資十分匱乏,能吃到豬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那年代很少有豬肉能夠吃到,要是想吃到豬肉就得參加上水利這樣的「大會戰」才能有得吃。當時,市場沒有豬肉買,殺豬宰牛是秘密的根本不敢公開。農民養豬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到頭來還要追究,割資本主義尾巴。社會的的落後,經濟的蕭條,讓那個時代的青少年飽嘗了新社會給他們帶來的生活困擾。記得1974年我上山下鄉當知青時,隊裡要派遣人員到六連嶺第三峰抬回造船用的大船板。消息傳出,很多人都認為山高路遠、膽戰心驚的一直都沒有人敢報名。隊裡想出一計:給願意上山的知青每人配發二斤豬肉,三斤大米作為上山抬回大船板的伙食補助,結果就有十多名知青願意報名參加。經過隊裡充分考慮,最後挑選了八名體壯高大的知青加入挑船板的隊伍。出發那天早晨,知青食堂早早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飯菜,早晨5時先讓上山人員吃上一頓,接着又帶上剩餘的豬肉和飯菜,用三個飯盒裝好,又加帶四個軍用水壺,在沿途和回來的路上充飢解渴。知青們中午到達目的地後第二次用餐,回來的路途上再一次加餐,始終保持着旺盛的鬥志和精力,到傍晚夜色降臨時,[[知青]們滿身邋遢,疲憊不堪,終於將船板抬回到隊部。然而,他們都覺得乾重活雖苦猶甜,因為一路上有飯肉相伴,回來後個個有說有笑絲毫沒有怨言。

那時代能吃到豬肉是件美滋滋的事兒,可以說,誰家能吃到更多豬肉誰家就是最富有的。1977年,豬肉還是按人口份額規定供應。食品站就憑非農業戶口冊為依據,到該站辦票處核定再拿取定量的肉票,站里規定每月每人僅供應四兩豬肉,食品站則每月宰殺生豬一次,然後拿到固定地點憑票供應。那時我家包括父母在內一共六人,就是每月一次拿肉票全買了,也就得到二斤四兩豬肉。父母為了讓我們姐弟四人過過肉癮,索性積累肉買,留下肉票在下個月一次性買回四斤八兩,讓我們美美地吃上一頓,由於那個時代沒有什麼當作營養品,我們個個臉黃肌瘦,身體虛弱,無精打采,時常穿清一色的舊素服,更讓我們一家人顯得很寒磣。那個時代「吃肉」自然就成為我們那代人唯一的奢望。

日月斗轉,滄桑巨變。1978年的春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春雷一聲,驚醒了沉睡落後的中國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普照神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火紅,農民再也不拍被割資本主義尾巴,在家中大膽養雞養鴨,養豬養牛……湧現出許許多多的養豬、養羊、養雞、養牛的專業戶。富裕起來的農民蓋起新房和洋樓,購置名牌家具和高檔電器,穿上帥氣瀟灑的西裝,購買了小汽車,過上甜蜜生活,加快建設小康的步伐。回想起那年代的那些事,我感慨萬千!昔日缺肉少糧,缺吃少穿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然而,當看到一些餐桌魚肉浪費,一些食客肆意揮霍,一些幹部康國家之慨,嚴重腐敗的行為讓我感到心寒。那年代的那些事,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始終讓人難以忘懷。我想這些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成果,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要倍加珍惜! [1]

作者簡介

倪平,(常用筆名萬音,發稿筆名霓虹、旖旎、李萍),男,漢族海南萬寧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