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去村建(外一首)(楊月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那年,我去村建(外一首)》是中國當代作家楊月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年,我去村建(外一首)
媽說,那水壺太舊了,丟掉算了。無意間,讓我留意到26年前村建獎品——熱水壺。
——題記
調到縣城的第二年
我被派駐新松村建
同去的還有個姓李的老師
局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凡調入局裡的人
不管是領導還是職工
必須去基層工作隊一年
新松——高寒邊遠貧困村
離鄉政府二十來里山路
長新鏈子橋出去
全是向着大山
歪歪扭扭羊腸小道
爬行約三個多小時
村公所在村子中間
一個土木老四合院
緊挨農戶隔牆外是羊圈
裡面還設有購銷點
但物資很少
村公所的人都來自農村
經常在家幫忙農活
我倆駐村
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晚上睡覺
常被跳蚤臭蟲叮咬攪醒
羊子整個晚上咩咩直叫
弄得無法入睡精疲力竭
又沒什麼辦法
那年剛推廣烤煙種植
新品種玉米拉線條栽
群眾工作難做
自己租了一丘田
刨土平地育煙苗
免費發給群眾栽
有的農戶硬是不干
強行拔了地里的洋芋苗
硬是幫他們栽下
村公所留着一百多畝的集體二荒地
上面有許多成片的野澀梨
我們就地嫁接了麥地彎梨
還在空閒地上種上黑桃、花椒
有一次下鄉專程去看了一下
正值梨花盛開,核桃、花椒吐翠
樹下還套種了重樓等中草藥材
成了村上的林果種植示範基地
村裡有一所完小
三間土木房
校舍擁擠簡陋
學校在靠牆外的地方搭了一片廈
自己生火做飯煙熏火燎
局長帶着隨行人員專門來看望我們
一起去看了學校的辦學情況
承諾拔款10萬元
讓我給學校蓋一幢四隔磚木教學樓
改善辦學條件
那天晚上
我們都興奮喝了很多酒
那年雨季有些長
有好幾天了一直下着雨
李老師有事請假在家
我一個人住在村上
沒有吃的
隔壁認識的字大媽
給我送來三個雞蛋
煮了當晚餐
第二天早早下山回家
一路泥濘不堪
加之有些疲餓
走路身子支撐力差
我跌了好幾跤滿身泥水
偶遇路人
一臉尷尬羞愧難當
我擬訂了村建的各項規章制度
建立建全考核檔案
撰寫了村建的工作總結
新松村被評為縣級村建先進單位
獲得一塊表彰獎牌
我被評為縣級村建優秀工作隊員
獎品是一個八磅熱水壺
如今,二十六年過去了
村委會搬遷新建
學校嶄新重建
水泥大道暢通
群眾爭着栽種烤煙
成了致富產業
玉米全部選種新品良種
年年大豐收
而我家還在用着
那個老掉牙的熱水壺
大概是因為他一直很保溫
……
福堂走訪記
山巒疊翠江水悠悠
惜日的馬蜂窩
曾經是泥石流翻滾的沙石灘
今日蝶變,尊稱為「福堂」
十三幢紅牆高樓赫然林立
這裡是雲龍縣異地移民扶貧安置點
偶然到訪漫步小區
道路寬敞乾淨整潔
綠樹成蔭花妍競放
休閒的涼亭下
幾位悠閒的老者正在下棋玩撲克
笑容可掬和我們熱情地打招呼
我情不自禁和他們攀談起來
有個老爺爺拉住我的手說
這輩子沒有到過縣城
想不到老了還來到縣城居住
我感慨萬千
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
在鄉下當學區校長
有好多老師在大山里終老一生
沒有進過縣城
……
社區負責小妹子
個兒不高敦實圓臉
熱情大方自信滿滿
向我們介紹
福堂扶貧移民點投資近四億
2018年9 月動工
2019年12 月全部入住
安置來自全縣10個鄉鎮
白傈僳彝藏等8個民族
591戶貧困戶2198人
圓夢廣場公交車站
農貿市場超市公廁
醫療點兒童之家幼兒園
閱覽室警務室社區管理服務中心
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學校、醫院、縣城,近在咫尺
創辦了服裝廠藤編廠
讓閒散的勞力就近務工
服裝廠里的工人們
在忙碌地縫製着各種服裝
展窗里有各式樣品
最吸引人的是各種精製的民族服飾
有的學校校服就在此訂製
開闢了蔬菜大棚、食用菌種植基地
蔬菜棚里西紅柿紅透、茄子掛滿枝頭
工人們正採摘裝箱待運
這裡種出的羊肚菌肥美碩大
二姑娘下隊捎來
我嘗過味道鮮美
移民搬遷跨越發展
組織建全管理規範
黨建引領民族團結
產業壯大就業保障
收入穩定笑容燦爛
幸福祥和夢圓小康
祖祖輩輩在大山里苦苦掙扎的人們
告別了垛木房住進了電梯房
告別了原始耕作遠離了貧窮落後
融入了嶄新的現代生活
藍天白雲陽光正好
群山含笑沘江歡暢
馬蜂窩的碟變
變成了真正的福堂
夜幕降臨
各族兒女手挽手肩並肩
一起跳起歡快的民族集體舞
她——是雲龍巨變的又一個縮影
作者簡介
楊月芳 男,雲南雲龍人,雲龍縣教育局退休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