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郵亭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郵亭鎮位於大足區南部,是重慶市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主戰場,與永川區和榮昌區接壤。自古以來就是川渝之間的咽喉要道。書曰:"古東川官道從巴岳山之端入境,古驛站--郵亭鋪座落於高丘之上。"郵亭古時是供傳遞文書者或來往官吏中途住宿、補給、換馬的處所,也是群眾往來和物資交流的樞紐,商鋪林立,人流如潮。

郵亭踞於成渝腹心地帶、渝西川東交界,世界文化遺產聖地---舉世聞名的石刻之鄉重慶大足的南大門,也是重慶市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帶。成渝公路、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客運專線穿越郵亭並在郵亭設站,寶郵路的南端。東接重慶,西達成都,南抵瀘州、宜賓,北通遂寧、南充,交通路網四通八達,物流商業繁榮活躍。[1]

鄉鎮概況

郵亭鎮東抵永川區的雙石鎮,西與榮昌區峰高街道接壤,南通永川區紅爐鎮,北接大足區龍水鎮。郵亭鎮轄區面積89.5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 34%。

郵亭鎮幅地處成渝兩地交會處,距大足城區35公里。成渝鐵路大足站、長河碥站,成渝客專大足南站,成渝高速公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轄15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3個街道人口聚集集中點其中【新利街、子店街、元通街】,151個村民小組。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6.1萬人。[2]

歷史沿革

清為安賢,汶水裡等地。

宣統元年(1909年)置鄉。

民國19年屬第二區,31年屬第四區,治龍水鎮。

1950年12月增置為大足縣第八區,治雙路鄉。

1952年移治郵亭鄉。

1953年2月郵亭鄉析置新利鄉,9月析置新市鄉。

1955年第八區改稱郵亭區。

1956年省新利、新市鄉入。

1958年改公社,1983年5月改郵亭人民公社為鄉。

1987年建鎮。

經濟發展

2017 年,地區生產總值 55.2 億元,同比增長 15%(下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1.93億元,增長 17%;固定資產投資 102 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 96 億元,增長 2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9 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8 萬元,分別增長 12%、14.9%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 2.65 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完成 4.46 億元,增長 1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96 萬元,增長 13.7%;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2580 萬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 3.7 億元,增長 13.6%。有城鄉集貿市場2 個,年成交額 0.96 億元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 2.11 億元,貸款餘額 1.87 億元。

糧食播種面積 3784.2 公頃,糧食產量 29351噸、增長 1.79% ;油料 5123 噸,增長 6.14%。完成水庫、石河堰除險加固 18 座,新建、整治山平塘 77 口 ;推廣農機 1987 台,建立農業示範基地10 公頃,真正做到科技進村入戶。農業企業發展迅速,新發展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近 200 個,其中正寬食用菌等 6 個農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郵橋香米入選《2015 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 162.2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 46 戶、產值上億元企業達到 42戶。建築業總產值達 3.8 億元。

鎮內交通運輸客運量 139.10 萬人次,客運周轉量 1519.28 萬人次,貨運周轉量 2.62 億噸(公路貨運周轉量 8970 萬噸);公路通車裡程 145 公里,村級公路覆蓋率 100%。投入 520 萬元完成新紅村鄰近橋水庫路、新利村的劉駱路、友誼村的子合路共 8.1 公里公路和馬垛子橋樑建設。[3]

自然地理

郵亭鎮位於大足區南部,距大足城區30公里。東接永川區,西鄰榮昌區,東北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雙橋,西北與珠溪鎮毗鄰,北與龍水鎮毗鄰。成渝公路、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客運專線、寶郵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資源豐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地勢西高東低,地質構造簡單,為緩丘地貌,串珠狀丘包,溝谷相間,丘包斜坡坡度較緩,坡度角一般10~20,境內有一不對稱箕狀向斜,北起復興村(李家大院子),南至天福村(張家大院子),長8.5公里,此向斜亦是沱江水系和涪江水系的分水嶺。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5~17.5℃,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2℃,年平均降雨量為1006毫米左右,無霜期321天左右,年均日照1314.2小時,下雪年82.1%。

土壤以沙溪廟祖母質發育而成的灰棕紫泥土為主,土質深厚,質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是大足區重要糧經生產基地,盛產水稻、小麥、玉米、高粱、豆類、油菜、花生,淡季水果枇杷,鯽魚。鎮域有水庫13座。其中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10座,總庫容為714.7萬立方米,分布在烈火村、天堂村等10個村。

另有小溪河45條,總長18245米。較長的有小安溪河、太平河、九節河、伍家河溝。地下水有岩溶水、碎屑岩孔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種。鎮區內多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為54243萬立方米,地表水徑流深355P毫米,徑流量49478萬立方米,外來入境徑流深352.2毫米,徑流量4765萬立方米。煤、鐵、石灰、石料礦源豐富,植被覆蓋率38

基礎設施

供水

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水庫13座(其中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10座),庫容總量714.7萬立方米。國家級大型水利工程--玉灘水庫的朱家廟乾渠將直接引水至新勝水庫,保證郵亭充足的源頭活水。 轄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23千米,生產能力3000噸/日,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46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8%。

供電

電力資源充足。已實現國家大電網和區級電網相結合,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 2011年,轄區擁有220千伏、110千伏、3萬5千千伏變電站各1座,主變壓器9台,總容量500兆伏安,綜合電壓合格率99.7%,供電可靠率100%,年售電量0.85億千瓦時。

供氣

全鎮建有配氣站1個,日供氣量達40萬立方米。2011年,天然氣用戶1970戶,月天然氣用量115321立方米,城區燃氣普及率87%。

交通

鎮內主要交通運輸是公路運輸,渝西地區的交通樞紐、物資集散中心:108省道境內達6.532公里,205省道貫穿境內,長8.2公里;成渝高速公路在境內有5.8公里,成渝鐵路在境內有11.3公里;境內有高速公路下道口一個,火車站三個,分別是大足南站、大足火車站、長河碥站。有各類物資倉庫和大型的裝卸貨場、國家糧食儲備庫,火車站貨場年貨運能力250萬噸。鎮級公路和村級公路已硬化49.93公里。

通信

通信興旺發達。建成融語音、數據、圖像為一體的綜合運營網絡,程控電話發展迅速,全鎮已實現村村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500門,固定電話用戶460戶,移動電話用戶3836戶,用戶光纖網,互聯網端口3600個。形成了帶寬寬、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網絡平台,實現寬帶上網城鄉全覆蓋。有線電視用戶達4100戶,城區廣播綜合覆蓋率100%。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文化服務中心、廣播電視站各 1 處。15 個村均有達標的"農家書屋"。有室內體育館 1 個、健身廣場 5 個、村(社區)健身場地 5 個,健身器材 100餘件。

開展"法律知識進萬家"活動,引導群眾主動學法、辦事守法、維權靠法,增強群眾法律意識;開展環境保護"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學生引導家長增強環保意識,帶動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大力開展科普活動,2016 年,九灘村養殖專業戶黃祥祿被評為 "重慶市科普帶頭人",火車站社區被評為"科普示範社區"。

教育事業

2016 年,有幼兒園 22 所,在園幼兒 1735 人,專任教師 140 人 ;中小學 11 所,其中中學 2 所(公立校 1 所,民辦校 1 所),在校學生 1246 人 ;小學 9 所(中心校 5 所,村小 3 所,民辦校 1 所),在校學生共 3316 人(留守兒童 809人)。中學有教職工 151 人,小學有教師 329 人。

郵亭中學是國家 100 所數字化示範校之一;小學建成數字校園 5 所、寄宿制學校 3 所、達標食堂 5 個;全鎮村小達到整合資源、布局合理、位置適中、公路進校。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 100%,小學升中學率 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 100%。投入 80 余萬元修建郵亭中心校足球場,對中心校及長河小學共 45 名師生進行交通補助。

醫療衛生

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4 個,其中中心衛生院 1 所,分院 3 所(郵亭、新利、子店)。

社會保障

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參保 18478 人,農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46782 人。

投入22萬元為郵亭鎮敬老院增設消防設施。實施健康直通車工程,每年為 80 歲以上老人、五保老人、留守兒童開展免費送醫上門服務;實施失獨家庭免費體檢,鄉村醫生對其進行點對點跟蹤服務。

投入22萬元為全鎮 490 名村小學生髮放愛心牛奶,累計投入110萬元實施愛心牛奶工程,受益學生達5900餘人次 ;打造"五愛留守兒童家園",邀請心理學教師常態化開展心理健康授課。2016 年下半年,郵亭鎮黨委、政府還動員機關幹部、企業及個人募集善款 39.5 萬元,成立郵亭鎮孤兒及困境兒童救助基金,制訂《郵亭鎮孤兒及困境兒童救助基金管理辦法(試行)》。該基金旨在關愛、救助孤兒和沒享受孤兒政策(現實生活中的孤兒)的困境兒童,讓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得到保障。基金使用由關工委、婦聯、團委、紀委、民政等部門聯合調查審核、公示並發放。2016年 9 月為 23 名孤困兒童一次性發放救助金共計 1.15 萬元。

採用專場招聘和零星對接方式,解決就業 7652 人次。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044 萬元,支持 141 戶群眾創業。下崗職工生活保障 100%,再就業 99.5%,城鎮登記失業率0.5%。投入 227.75 萬元完成 C、D 級危舊房改造33 戶和 58 戶。[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