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漢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The examples and perspective in this article may not include all significant viewpoints. (2019年5月1日)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邱漢橋 | |
---|---|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抱撲子、覺悟明山 |
職業 | 畫家 |
知名作品 |
《世紀魂》 《金秋無際》 《豐碑》 《恆》 《千秋》 |
邱漢橋,號嶠山,畫家,金湖灣潤石堂主人,1958年生人,先後就讀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武警總部專職畫家,其作品多次榮獲國際和國內大獎,多件作品被作為作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友人,為中央軍委、武警總部、國家有關部委、人民大會堂繪製了多件巨作,受到了各界的好評。
目錄
人物簡介
邱漢橋,號抱撲子,覺悟明山,1958年出生於湖北孝感,自幼酷愛繪畫及音樂,1985年至1989年先後就讀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助教研修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武警總部專職畫家,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成員。
邱漢橋先生在山水畫創作上取得突出的學術成就,作品風格既有南國田園的婉約潤雅,又有北國山巒的雄渾凝重,將中國經典的傳統哲學思想及傳統繪畫理論與現代藝術思想理念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體系。2006年創作的以香山紅葉為題材的巨幅山水畫《金秋無際》懸掛於人民大會堂,為人民大會堂首次收藏描繪北京風光的畫作,堪稱紅的壯麗與黑的崇高之典範。邱漢橋的畫含古接今,既有傳統的文人思想,又有現代人的審美氣息,寧靜幽遠的意境和純化的藝術語言,在多變的水墨世界裡從容地傳達出中國詩人吟詠千載的心物交融之美,突出了「勢」「氣」「神」「韻」的繪畫美學最高點。
「畫道之中,水墨最上」。這是因為它「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作為自然物質的水墨最合乎天地萬物之自然,而僅用墨色的濃淡、虛實、點線就能描繪出萬里河山和美色勝景,確實是如同天地造化那般神奇。在邱漢橋先生的作品中,如《月光曲》系列、《水墨世界》系列等,都用純水墨構成,給人一種清新脫俗、遠離塵囂的虛靜澄明,他以水墨營造的玄遠意境,在某些方面恰恰也契合了老莊「清靜、淡泊」,「澄懷味象」的思想哲學。同時水墨山水在歷史繪畫語言上受禪宗的影響巨大,而禪宗追求一種空寂的超越俗世的境界,相比我們當今社會物質繁爭的時候,每個人需要一個待定休息的片刻,使我們的心靈得以淨化和休養生息,他的作品就給我們提供了這個淨化修養生息的土壤。在這個土壤里,我們得以寧靜、幽遠、淡泊、生慧和平和,在這個土壤里我們得以對自然山水的崇尚,全心投入自然與山水融為一體,忘卻世俗的煩惱,使人緊張的精神得以釋放,身心愉快、精神爽朗。
「山水之象,氣勢相生」。邱漢橋先生創作的一系列主題性題材的山水,如《世紀魂》、《千秋》、《恆》等,開創了主題性山水之先河,多次的展覽引起了多次的震撼和轟動。他以勢取象,「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一種雄強、博大、壯美的氣魄,震動和衝擊人的心靈和視覺。一種陽與陰、實與虛、動與靜的世界,表現出人之精神、宇宙之精神、自然之精神的高深境界,站在畫面前人仿佛與自然共息,與自然吶喊,與自然永恆,與自然流動和記憶。世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說最好,但能留給人永遠的記憶我看就是上作,邱先生有很多作品被觀者所認識,如《世紀魂》、《金秋無際》、《金湖灣》系列等,欣賞者都能說出丁三卯四來,由此可以看出作品在人們心中的印跡。
「快人意,獲我心」。欣賞完邱漢橋先生的金湖灣系列作品,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道理,畫作中一種靈性,清淨自在的田園山野,好像一曲曲彈奏着的音樂,泥香的稻田、清香的油菜花、明淨的荷塘、靜溢的秋湖、使人陶醉,使人難以忘懷。湖北——千湖之鄉,給邱漢橋先生帶來了藝術的靈動和楚天的豐厚鄉韻,作品《三月尋故里》、《金湖灣情懷》、《鄉情》、《暮歸》等等,意象於作品之中,抒發自己對童年的回憶、家鄉的牽掛和眷念,從而達到「快人意,獲我心」的藝術效果。「我用我法,自有我在」。石濤的畫論思想中明確的將「我」放在顯著的位置,這個我字就是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這個我字也是對繪畫獨特的見解和創造。邱漢橋先生的作品師自然、師古人、師造化,在傳統的繪畫技巧上創造了自己的錘頭皴和水潤墨漲法,開創性地把中國畫南北宗論融和起來,形成了自己在中國畫中「北勢南氣」的新格局。給中國繪畫樹立了一面新的旗幟,在此我們表示祝賀和恭喜。1985年至2012年間,邱漢橋先生數十次獲得國內外各大型畫展大獎,數件作品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友人,部分作品被多家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及收藏界人士收藏。代表作有:《世紀魂》《金秋無際》《蒼穹迴響》《眾山之巔》《恆》《晨》《豐碑》《雨後斜陽》《金湖灣系列》等。曾出版過《邱漢橋畫集》《中國畫名家作品選》《中國美術家協會—邱漢橋專集》《北勢南氣山水大成》等。[1]
藝術人生
金色童年
邱漢橋出生於湖北江漢平原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地處山青水美、荷香八里、清風悠蕩的田園丘陵之處。年邱漢橋長 的人說:在漢橋呱呱墜地的哪一天,有一對祥雲白鶴飛落在他家的庭院內,白鶴被人們稱百靈之物,所以他的出生給全家人都帶來了吉慶。漢橋小時候非常的機靈,一雙濃黑的眼睛總是向父母詢問好多有趣的事情,平時和小夥伴們玩堆沙丘做遊戲的時候,總是用小手指或木條在地下畫不規則的小圖形,那時他對繪畫就有初萌的意識。畫月牙、小星星和小雞。看過的人都說有那麼點意思。
漢橋從小生長在一個傳統文化紛圍很濃的家庭,父親是老支書,會唱湖北楚戲,同時也會拉二胡曲藝。大哥當教師多年,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興趣,賦詩作畫、喜吹笛子和拉二胡、唱楚劇,樣樣都有研究,受家人對藝術的愛好影響對漢橋來說深受啟發。
少年鋒芒
兄妹五人,漢橋是排行老三,上有哥姐,下有弟妹。那時候農村特別的貧窮艱苦。可是他的興趣非常廣泛,釣魚、游泳、音樂和繪畫,這些方面他好像都有特別的天賦。在讀書上也很聰智,曾經跳過年級級別。那時候沒有更多的學習資料、僅有的資料只有幾本舊連環畫,他在這方面的臨摹幾乎是畫什麼象什麼,顯示了特有的潛質。
軍旅生涯
1976冬的一天火車拉響了長笛,一輛滿載南方鄉情的列車向北方駛去,其中有一位年青人就是邱漢橋,多少的好奇、多少的期望、多少的夢想都在這裡潤育着。軍人這個神聖的使命將伴隨着這一批熱血的男兒。當火車停靠在遼寧境內的時候,北方的冰雪給這批南方的新兵帶來了北方的嚴寒和別樣的風光……
追夢藝術
火熱的新兵連生活結束了,邱漢橋分配到通訊連、成了一名通訊兵。雖然他的個子單薄,可他架線爬杆是生龍活虎,經常得到組織上的嘉獎。軍隊的訓練是嚴格而艱辛的。而部隊的野營拉練艱苦成度更加考驗一名軍人的綜合素質,行軍中他經常扛着比自己體能超負荷的行裝和戰時裝備,北國嚴寒的冬天時常把棉衣汗透了又沒幹棉
衣退換,只能通過自己身體熱量吸乾。野營訓練是辛苦的,嚴寒的冬訓更加讓人手腳刺骨的疼痛。但作為一名軍人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必需堅決完成任務!漢橋他做到了,他每次把上級領導交給的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
在完成日常訓練的前題下,他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開始努力自學並用知識來豐邱漢橋七九年前照片富自己的兵營生活。天道酬勤,由於他勤奮、努力、出色的工作,部隊首長看他是個好苗子,不久就把他調到了師榮譽室,師榮譽是個很鍛煉人的地方,他抓緊一切時間工作着、學習着,時常到深夜。
由於在工作中突出表現1979年6月他被選調到了軍部文化處電影隊工作,來到電影隊後他一人擔當多項工作:畫電影宣傳畫、繪製宣傳活動中的幻燈片,和采編廣播節目的工作。工作成績突出常受軍政治部領導表揚嘉獎。
思想升華
邱漢橋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和勤奮,終於在1985年走進了魯迅美術學院課堂。他象一顆乾渴的禾苗得到了雨露的邱漢橋滋潤;他夜以繼日勤奮學習,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高度。
1987年9月終於考進了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研修班。八十年代的中央美術學院有着非常活躍的藝術討論平台,講學術、論探索的氛圍占居着學術主流。在校期間常常能聽到大師:李可染、葉淺予先生的聲音。聆聽恩師賈又福、黃潤華、張憑、王鏞先生的指導。從而有了在藝術思想上的升華…
個人畫展
1989年8月邱漢橋個人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當年他才三十一歲,也是中國美術館第一個年青的戰士畫家在那裡搞個人畫展,一幅幅靜溢的水墨畫作品,清新和自然的格調在京城轟動畫壇。著名美術家郎紹君先生評價說是「含古接今」一點中,當時的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半月談等全國數十家主流媒體都作了報道,觀者在他展覽留言寫到:「看了邱先生的畫,如同在寧靜的田園上散步」。展覽的成功舉行、作
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三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另有兩件作品被日本收藏家以高價珍藏,香港某財團代表也多次協商想買斷他十年的作品…
所獲榮譽
從1895年至2010年間,邱漢橋數十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和個人展覽並多次獲獎,其作品被多家美世紀魂術館、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
作品《三月江南》榮獲:中日邦交30周年中日和平
—「友誼書畫大展」一等獎。
1989年作品《豐碑》榮獲中國香港「世界華人藝術」特別金獎。
1994年作品《世紀魂》榮獲全國第八屆美術大展最高作品獎。
2001年作品《雨後斜陽》榮獲「聯合國和平藝術大展」金獎,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簽發證書和精緻獎牌。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幾十年來邱漢橋對藝術執着的追求,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邱漢橋喜歡讀:道家、儒雨後斜陽家、易經類的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參禪打坐、內外兼修。他去太行,走陽朔、登峨眉、泰山、行西疆……走遍名山聖水。把自己置身於「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間。寫生時,在夜間體悟觀賞浩瀚的蒼穹和皓月,暮色中的山巒更覺「神密」。故此在他的作品中常給觀者展示着博大、靜謐的水墨世界。「去其繁飾,寫其真骨,物我通達、情景交融,物我兩忘」,是他創作的思想與靈魂。從而使他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上確立了自己獨到的筆墨語言。
金秋無際
《金秋無際》是邱漢橋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替換了潘天壽大師的舊作《松》。當金秋無際時成
為文化界,媒體評論的熱點。著名評論家王鏞在文章中寫到:《金秋無際》,甚稱:「紅的壯麗黑的崇高」之典範,對該作做了很高的評價。此畫被選種也是人民大會堂首次懸掛以北京風光為題材的畫作的巨幅作品。整幅作品以紅色硃砂為主調,泉水、瀑布映襯滿山的香山紅葉。它讓懸掛此畫作的整個大廳增輝益彩,賓客們爭相拍照留影。
金湖灣
《金湖灣》鄉情 中國嘉德當代書畫拍賣成交價86.25萬元黃色和水墨的融合,是邱漢橋開闢中國畫裡的一種新畫法-水
潤墨漲法。此作《金湖灣》系列篇深受學術界和藏家的喜愛:清澈的湖水、寧靜的田野、清水裡薇風吹拂着荷香八里、機靈的小狗、悠哉的漁夫、等畫面,讓觀者如同置身在清靜的世界裡,去聽曲、聽詩、聽那田園優美的旋律、聽那山野的農家故事
藝術開拓
用山水繪畫形式去完成主題創作,在當今畫壇極為少見,從文學表現手法中叫作擬人手法。其實在傳統的繪畫思想中很強調借物抒情、以自己心中之情感,來達到情境交融之境界,這種作品創作需要極高藝術思想修養和高超的筆墨技術支持。邱漢橋在二十幾年裡利用創作的黃金時間,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精神,具有創造性的巨幅,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自已的貢獻。其作品有《世紀魂》《恆》《東方》《屹立》《難忘》《千秋》《眾山之巔》《永恆的記憶》等等。都以磅礴的氣勢,蒼潤的筆墨給每一個觀眾帶來了心靈的震撼和衝擊,書寫了中國繪畫的新篇章。
藝術思想
思想有多遠,你的道路就能走多遠,漢橋先生《在與傳統對話中尋找大美》文章中,體現出他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參透。
對學術思想的參悟,是一個國畫藝術家畢生的追求,創作出驚心動魄之作乃是上蒼之眷顧。而又能被當代市場認可應該說是每個畫家之幸事。
只有思想,才能有自家風貌,目以方寸而視千里,胸有自然,筆墨才能遊刃有餘,心有萬卷書,才能悟道哲理,邱漢橋的作品不僅有自家風貌,而且還開創了自己的錘頭皴法和水潤墨漲法,形成了中國山水畫北勢南氣的新格局。
個人年表
1976年,入伍,當過放映員、廣播員,為部隊繪製過大量的宣傳畫;
1978年,開始在報刊上發錶速寫作品;
1982年,開始出版連環畫作品;
1984年,創作的山水畫《金秋》獲遼寧省中國畫五市聯展優秀作品獎,遼寧日報頭版首選發表;。
1985年,創作的作品《北國春》、《霜月花》、《秋泉》入選由遼寧美術家協會與中國文化部聯合主辦的中國現代繪畫藝術展,赴前蘇聯及東南亞等地展出,作品被有關藝術機構收藏;
1986年,創作的《扣林山四月》、《生命的流泉》入選全軍南疆畫展;
1988年,創作的《二月里的歌》入選中華人才杯中國畫大展,獲優秀作品獎;
1989年,8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半月談、解放軍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瞭望周刊等全國主流媒體都作了專題報道。同期作品被美術雜誌、中國書畫等眾多專業刊物專題發表。「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專題片「墨韻」,在全國放映。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國外收藏家收藏;
1990年,邱漢橋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引起專家們極大關注。同年7月28日,由中國文化報,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發起,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作品觀摩研討會。劉大為,田黎明,水天中、郎少君等首都數十位知名人士及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姜思毅參加了研討會並講話,參加作品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對其作品進行了廣泛的分析、研究,並給與了很高的評價,其作品從傳統的中國文化中來,從現實的生活中來,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991年,創作的《三月尋故里》入選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及日本共同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四季美術大展,榮獲銅獎,作品被日本有關美術館收藏;
1991年,10月作品《靜地》入選全國首屆民族文化風情畫展,在北京展出;
1991年,11月作品《山魂》參加全國第一屆中國山水畫邀請展,全國巡展;
1991年,5月作品《和風四時》入選中國美術館及日本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中國現代美術大展,赴日本巡迴展出,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1年,6月作品《雨後》,《夢回故鄉》等5件作品,應邀赴韓國美術館舉辦現代中國畫展,參展畫家均是當時最具實力畫家,作品被韓國美術館收藏;1992年,5月作品《牧歌》、《中秋月》等作品選赴日本,參加慶祝中日邦交20周年——中國現代美術展,作品被日本有關機構收藏;
1989年,至1992年間,共有20餘件作品被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選送多種國際展覽,作品全部被收藏;
1993年,7月應邀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個人學術交流畫展,受到極大好評;
1993年,10月作品《山居圖》入選法國尼斯國際造型藝術大展,獲最佳作品獎;
1993年,11月《天涯共此時》等4件作品由國家領導人選送外國元首;
1994年,作品《世紀魂》榮獲全國第八屆美術大展最佳作品獎(這是此次大展最高獎,因本屆大展不設金、銀、銅),並獲文化部獎章,該作品發表於全國十幾家專業刊物上,中國美術報頭版頭條發表;
1995年,作品《永恆的記憶》入選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韓現代美術大展;
1995年,應邀出席由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舉行的全國首屆山水畫研討會,會上發表論文受到與會者一致好評。同年,論文《走出誤區,站在時代制高點》發表在「中國畫研究」專刊上;
1997年,5月應邀赴馬來西亞舉辦個人畫展,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參加了開幕式,部分作品被收藏家高價收藏;
1997年,作品《屹立》入選全軍美術作品大展;
1998年,作品《豐碑》之一獲全軍抗洪精神畫展,獲優秀作品獎;
1998年,作品《東方》獲全軍美術大展優秀獎,併入選全國第九屆美展;
1999年,作品《豐碑》之二榮獲香港世界華人藝術特別獎;
1999年,主編《世紀之交中國畫名家》大系列,新華出版社出版;
1999年,出版《中國畫名家作品選》個人專輯;
2000年,主編《中國美術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2001年,12月作品《雨後斜陽》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和平藝術大展,榮獲藝術金獎,安南秘書長頒發獎牌及證書;
2002年,作品《永恆的記憶》入選全軍美術大展,榮獲優秀作品獎。同年,作品《三月江南》榮獲中日邦交30周年中日和平—友誼書畫大展一等獎;
1992年,—2005年應邀於國務院西山服務局期間創作的部分作品,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友人。為中央軍委大廳、武警總部、國務院有關部委,繪製了多件巨作。為部分國家領導人住所接待廳繪製了多件作品,受到好評;
2006年,1月應邀為人民大會堂繪製了五米巨幅山水畫《金秋無際》,各大媒體均有報道;
2006年,11月29日第二次作品觀摩研討會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舉行,到會的嘉賓有國家領導人前人大副委員長布赫,美術學術界的藝術大家、美協副主席、著名畫家劉勃舒先生,美術理論大家邵大箴先生,著名美術理論家劉曦林先生,著名美術理論家翟墨先生,著名美術理論家陶詠白先生,著名美術理論家包立民先生等。參加研討會的還有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等數十位畫家學者、解放軍、武警總部有關領導和首都二十餘家新聞媒體、書畫界、收藏界、企業界著名人士等二百多人參加了研討會。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作了報導;
2007年,創作的巨幅《千秋》參加全軍美術展;
2008年,創作的作品《晨曦》入選法國國際造型藝術大展;
2009年,創作的巨幅《眾山之巔》參加全軍美術大展;
2009年,9月29日中央電視台拍攝了專題片《靜謐的水墨世界——邱漢橋》,在央視七套黃金時間播出;
2009年,5月在中國保利拍賣公司春季拍賣的以范曾為首的「中國當代十位傑出畫家」專場中,邱漢橋、范曾等作品都在其中。邱漢橋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他的作品每平方尺的價位創出了新高(每平尺4萬元);
2009年,11月份,被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IOV)吸收為成員;
2010年,6月中國保利、中國翰海等拍賣公司的春拍,作品《田野放歌》、《野湖曉趣》受到熱捧,價位再創新高達到了每平尺8萬元的價位;
2010年,6月7日在中國文藝報上整版發表學術論文《在與傳統文化對話中尋找大美》,將二十多年對中國繪畫傳統理論與傳統哲學思想的研究探索進一步的解析和升華;
2010年,6月出任十六屆亞運會當代藝術展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籌備此次藝術大展。[2]
藝術風格
邱漢橋先生在山水畫創作上取得突出的學術成就,作品風格既有南國田園的婉約潤雅,又有北國山巒的雄渾邱漢橋國畫作品凝重,將中國經典的傳統哲學思想及傳統繪畫理論與現代藝術思想理念相結合,形成了「北勢南氣山水大成」獨特的藝術體系。邱漢橋的畫含古接今,既有傳統的文人思想,又有現代人的審美氣息,寧靜幽遠的意境和純化的藝術語言,在多變的水墨世界裡從容地傳達出中國詩人吟詠千載的心物交融之美,突出了「勢」「氣」「神」「韻」的繪畫美學最高點。
「畫道之中,水墨最上」,邱漢橋先生的作品絕大部分都用純水墨構成,清新脫俗、虛靜澄明,他以水墨營造的玄遠意 邱漢橋 邱漢橋 境在某些方面契合了老莊「清靜淡泊」、「澄懷味象」的思想哲學,給觀者提供了淨化修養生息的土壤,全心投入自然與山水融為一體,身心愉快、精神爽朗;「山水之象,氣勢相生」,他開創了主題性題材山水之先河,以勢取象,雄強、博大、壯美的氣魄,表現出人之精神、宇宙之精神、自然之精神的高深境界,震動和衝擊人的視覺和心靈;「快人意,獲我心」,他的金湖灣系列作品中有一種靈性,清淨自在的田園山野,好像一曲曲彈奏着的音樂,使人陶醉,使人難以忘懷;「我用我法,自有我在」,他的作品師自然、師古人、師造化,在傳統的繪畫技巧上創造了自己的錘頭皴法和水潤墨漲法,開創性地把中國畫南北宗論融和起來,形成了自己在中國畫中「北勢南氣」的新格局。在中國美術教育上邱漢橋先生提出了繪畫總綱「邱漢橋繪畫十八字法」:「悟老莊,追漢唐,學五代,習宋元,觀明清,顯當代」,將指導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進程。給中國繪畫樹立了一面新的旗幟。[3]
作品縱覽
作品概述
邱漢橋先生的國畫代表作有:《金秋無際》《晨曦》《千秋》《世紀魂》《三月尋故里》《牧歌》《中秋月》《永恆的記憶》《屹立》《豐碑》《雨後斜陽》《永恆的記憶》《走出誤區,站在時代制高點》《世紀之交中國畫名家》《中國畫名家作品選》《中國美術論文集》《靜謐的水墨世界——邱漢橋》《在與傳統文化對話中尋找大美》等。
在與傳統文化對話中發現大美——邱漢橋
我於1989年8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人畫展,是對此前十五年繪畫歷程的一次總結。此後至今的二十二年潛心繪畫創作及理論研究,力圖在中國畫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有所突破《易傳》和《老子》構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史上辯證法傳統的兩個源頭。《易傳》和《老子》同樣也構成了中國古代美學史上辯證法傳統的兩個源頭。以「立象以盡意」、「觀物取象」至「道」、「氣」、「象」等,將藝術情懷和哲學智慧的結合,成就了中國畫的靈魂思想。在紛繁複雜的現代,我們追尋探索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從「道」、「氣」、「象」、「自然」、「虛實變化」、「淡泊致遠」中,探求中國藝術中反映民族與文化精髓的藝術表現「語言」。
藝術的使命就在於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找到適合的藝術表現。而人的心靈意志和高遠旨趣,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都要表現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不可避免地與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以詩書禮樂為根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渾然天成的大和諧。
老子和莊子都講對「道」的觀照,「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道法自然,天、地、人和諧之美,作為中國藝術的靈魂理想,它追求的是心靈的自由流動,把自然作為最高的精神田園,從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時間與空間,將心中的意向情懷整合和梳理,從而達到一個平衡、和諧、有序的統一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歷代有代表性的藝術大師多以山水為繪畫語言:如宋代的范寬、李唐,元代的王蒙,明代的董其昌、沈周,清代的石濤、龔賢、梅清、王原祁等眾多傑出大家多以山水抒寫情懷。山澗小屋旁、小溪畔往往能見一人或兩人,或對飲成趣,或靜丄坐沉靜在天地的美妙之中,從中領會超越自然與人生的妙道,無不體現了天、地、人之「道」。
「和」既是和諧、統一,也是藝術最基本的規律。一切藝術作品,也正是在自然世界反覆調和中產生的。所以才有莊子以和注釋德,既是指人的本質就是和,正所謂「德者成和之修也」,人和上升為天和,莊子是以天「和」為「道」就是天地的本質,只有「和」才能生道,才能生萬物,「生生不已」。但它不同於「同」,「同」是缺乏生命力的,它意味着單調一律,而「和」是能化異為同,化矛盾為統一,卻又允許異物的存在,逍遙出塵世,馳騁於藝術的大美世界中。在此狀態中,精神是大超脫、大自由,「乘雲氣,御飛龍」,「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也就是說,藝術創作是一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活動。這種思想自古以來就滲透在中國繪畫藝術之中,因此中國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注重精神感應下的筆墨情懷,所謂:「神之動物,物之感人」。
在魏晉南北朝美學中,王弼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一個美學命題。這個命題在《易傳》「立象以盡意」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從一個新的角度對「意」和「象」的關係作了深一層的探討。這就推動了美學領域中的「象」範疇的轉化,意味着人們對藝術本體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抽象的籠統的階段,而是已經深入到了一個更為內在的層次。這在美學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又如南朝畫家宗炳提出了「澄懷味象」、「澄懷觀道」,是對老子美學的重大繼承與發展。[1]他把老子美學中對「象」、「味」、「道」、「滌除玄鑒」等範疇的認識和命題融化為一個新的美學思想,對審美關係作了高度的概括。他提倡「以神法道」,即以思維的精神去探求乃達到體現大道的真質,他強調物我之間的精神感應。這在美學史上是一個飛躍。
在審美意象方面,唐五代美學家提出「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等,從而把「意象」和「氣」這兩個範疇聯繫統一了起來。他認為繪畫的意象應該表現宇宙的「氣」,做到「氣質俱盛」。做到了這一點,就稱之為「真」,或稱之為「自然」。張彥遠提出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這十六個字包含極為豐富的內容,是說在審美觀照時排除一切故有成見與雜念,重在物我對話的精神感應,從而到達一個超然的精神世界的領域。
我看過匠人畫畫,先打好格子然後再將其內容填進去,懸於壁上,殊覺蹩腳。高明的畫家、把一張紙作為太空,付與其彼時彼地殊有的精神情感,在無邊無際的太空自由地馳騁,從而畫家的筆墨所產生了點、線、面、疊加、滲透、摩擦、轉折,行筆的緩急、輕重、粗細,用墨多少所產生的光澀、枯潤、厚薄等種種效果。這些效果引出的剛柔、媚道、老嫩、蒼秀、生熟、巧拙、雅俗種種感受,使得技巧的虛與實、巧與拙、繁與簡、疏與密等矛盾雙方達到了和諧統一,對立的概念成為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合乎天之造物。這就是筆墨與精神之大「和」古人築起高壇祭祖或拜將,並非單是講排場,這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精神感應的學問,從登上高壇、昂首環顧、憑虛御空,其氣場放射外延,承天接地,以宇宙為舞台的強大精神力量和諸多的美好嚮往油然而生,把有限與無限結合起來,把定量與無量融為一體,這便是中國的美學與哲學的統一。畫家應具備高層次的對「宇、我」的認識,「以神法道」為什麼會「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山水畫家高層次的審美要求,不是即景描寫式,而是精神感應,「物我通達」,貴在精神感應,我之精神賦與物、物之精神感呼我,與精神「電波」之傳導,畫家與大自然精神感應最強的信息得以體現就是藝術。精神感應指高層次審美而言,「與天地同德」「與陰陽同波」,絕非看到金色落日就想到雞蛋黃一類的淺層次聯想。中國畫最大的特徵就是以有限的筆墨空間表達無限的「意」與無限的「象」。中國畫的意境是什麼呢?意境也可稱之為有情之境,因為它是由審美主體和客體各種矛盾的複雜關係構成,它屬於比形象更為豐富的美學範疇。畫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將生活中的實景用美的形式在作品中表達出來,形成一種能夠引起共鳴的藝術境界。這種意境,文學上是所謂的「意外之意」,而繪畫中往往是「象外之境」,虛實相間,重在自身的體會與精神感應,強調內心的主觀情懷與自然物象的交融、升華,它所呈現出的獨特的空間包容了人類心靈與自然宇宙最深處的生命境象。意境的創造最重要的是畫家必須有一顆能體悟宇宙本原的詩心。現實世界中的人物鳴禽、蟲魚走獸、山川草木、江河湖泊、流雲煙霧等自然物象,才是真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蓬勃無盡的創作源泉。中國哲學重視自然,對宇宙人生之道的把握,實際上是憑一種浸透着主體生命意識的詩性直覺。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大多帶有濃厚的詩人藝術素質,而中國詩人的靈性從來就蘊涵着一種悠悠的形而上情懷,中國哲學是詩性的,中國藝術是高妙的。在世人看來,國畫作品所表現的是一種飄飄欲仙的理想王國與人類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真性情,仿佛是藝術家追求的一種出世情懷。作為中國哲學而言,它本來很難界定,既是現世的又是出世的,它關心的是「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劃前」。這是理想主義情懷的追求,體現在哲學家和藝術家心中,便成為對人生理想的不斷追求。正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不斷地操練自己,生活在哲學的體驗中,超越在自然與自我之間,以求天人合一。這種操練一旦停止,自我就會抬頭,內心的宙意識就會喪失。所以為了達到聖人的理想,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是永遠不會懈怠的。這種情懷自然現在畫家的筆墨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即富於暗示,而不是一覽無餘,這也是中國繪畫所追求的藝術目標。暗示的語言是如此不明晰,但是所蘊涵的幾乎是無限的。在《莊子》的《外物》篇中這樣說道:「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是無形的,但它又是個參照「物」,「道」更是人類思想靈魂的精神支柱。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筆墨的作用好比語言,不在於它的固定形態或含義,而是在於它的暗示,引發人們去悟道,引發人們去分享個人的所得,個人對待整個世界大美的態度。我認為:局限筆墨的所謂線條技法,濃淡乾濕,其實都應該在完成它們的暗示作用後而忘記,不要讓人被並非必要的形式語言所拖累。近些年來,對筆墨的爭論喧鬧如此,其實不過是鬧劇一場。我們所關心的不應是筆墨本身的狀態,而是討論真正的內心世界。
傳統哲學思想是我創作的精神源泉——邱漢橋
中國傳統哲學理論認為:宇宙空間是個太虛之境,太虛凝而成氣,氣聚而成物,物散而為氣,氣復散而太虛。自然宇宙是氣與太虛的統一,即物與空氣的統一。我們知道虛與實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常用的一個概念,有形與無形、主觀與客觀、直接與間接、有限與無限、思想與意象等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
的審美觀。我們讀古詩詞,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或是「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體會到的往往是言外之境,弦外之音,讓人如入一個具有「境中之境、飛動之趣」的藝術空間,畫詩同理。所謂境生與象外,藝術意境有「象」與「境」兩個不同層次,由實入虛,由虛悟實,虛實相對,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筆是有形的、墨是無形的,畫面是有形的、畫中靈魂是無形的,有形為實、無形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學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直覺中看不見摸不着,卻又能從畫面的筆墨與空白中體味出那些虛像和空靈的境界。點點墨跡和畫家苦心經營的看似不經意的留白,淡淡的幾縷雲煙,疏疏的幾尾秋葦,或為江湖,或為深水,天地一體,漸入漸出,空靈之氣躍然紙上。這正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即「風箱」,地猶如一個巨大的風箱,充滿了「氣」能使萬物流動,生命不竭,車輪中心空車輪方能轉動,杯子中間空方能盛物。「氣」是表現體以外的「虛」,沒有「氣」作品就沒有生命。在中國畫的意象結構中,沒有虛空、留白、其意境難以體現。中國畫的「妙境」與「空靈」,追根溯源可以稱之為「道」。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道」被視為生命最終極的本根,它也是中國古典美學觀念的原型。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地產生之先的原始混沌,它是萬物形成之母。天從命於名,我們稱「天」為「道」時,這個名字只是一個指稱,正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此系老子的一種傾向,他認為「氣」與「象」之間才能產生緊密關係。審美對有限的「象」的觀照,進而實現對「道」的觀照。莊子說的「心齋」「坐忘」,都說明先要做到「澄懷」,才能「味象」,「澄懷」就是「坐忘」,只有如此,我們才可能有虛靜空明之心境,才能實現對宇宙本體和生命的審美觀照,即對「道」的觀照。
我認為一個畫家應該注意「虛靜」之天性,審視「氣與象」的緊密關係,在「澄懷」的狀態中去創作。只有靜下來才能進入高層的思維階段。「靜則定,定則安,安則止」,「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正所謂定生慧,一切最美好的品味、嚮往、啟發、追求盡在其中了。黑格爾說:思維着的精神是最美好的。這和中國美術崇尚靜美是一致的。其創作的作品,不在外而在本身的精神之內。此時再加手法去創造,不是以主觀去追去客觀的形態,而是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筆墨實現自己精神中的「形與意」,這樣才能毫不歪曲地進入虛靜之心的「表象」,這樣主客觀合一的創造也就無怪乎可以「驚擾鬼神」了。宋代畫家郭熙將這樣一個審美的胸懷稱之為「林泉之心」,所謂「胸中寬快,意思悅適」,正是此意。唐代美學家提出「境生於象外」,一步道出了「境」作為審美客體,比「象」更能體「道」。意象必須表現宇宙的本體和生命,作品才有生命力。南朝謝赫提出「氣韻生動」的命題,就是這一思想的概括,它幾乎成為幾千年來中國畫的最高美學法則。
當一切喧囂歸於沉靜,自然之心歸於淡泊。老莊皆以自然為「道」的特質,以為自然脫俗方能悟道。只有去除一整套繁縟因明,才能外靜內淨,方能直指人心。萬物以自然為美,至麗之極而反若平淡,正因為如此,雖然藝術必然要求變化,雖然凡是生命的東西必然有自然變化,但是沒有淡泊的心靈,就無法窺視
到對象的精神,畫的再是盡詼怪異之變,也是死物而已。所以作畫時又須「無心」,即無心計較表達精神以外繁瑣外形的過分雕琢,寫似無心、實則重意。似八大山人「於無心處寫魚、於無魚處求美。」歷代繪畫大師所以知畫,並能創作有飛揚生命力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們懂得保持一顆淡泊的心靈。
王國維在分析古典藝術成就時說,「最粹之文學,若自其思想言之,則又純粹之哲學也,惟此其純粹,故哲學與藝術通而為一,純粹乃指哲學與美術為天下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於當世之用者。因為哲學與美術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萬世之真理,故不能盡與一時一國之利益合,且有時不能相容,此即其神聖之所存也」。這也是當代美術家應該追求的。
世紀之交中國畫名家作品選—邱漢橋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世紀之交中國畫名家作品選—邱漢橋
作者:邱漢橋
名家畫庫:
劉大為 邱漢橋 於志學 馮 遠 劉進力 唐勇力 朱道平
張道興 陳玉銘 李寶林 徐恩存 崔曉東 陳冬至 季連彬
田黎明 苗再新 盧禹舜 杜滋齡 丁成坤 楊明義曾先國
出版日期:1999.04
開本:16
印次:1999年4月第一次
所屬類別:中國畫
ISBN:7-5011-4367-6/J·211
邱漢橋畫集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邱漢橋畫集》
作者:邱漢橋
編著:邱漢橋
出版日期:2006
開本:8
印次:2006年9月第一次
所屬類別:中國畫
ISBN:7-5322-4955-7/J.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