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漢勛檢視原始碼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漢勛

來自 搜狗網 的圖片

中文名:鄒漢勛


鄒漢勛(1805—1854),晚清著名學者,湖南新化羅洪(今隆回羅洪)人[1]。字叔績。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輿地學家,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2]。鄒漢勛一生著述豐富,主要有《五均論》《讀書偶識》《水經移注》等30餘種,共460餘卷,多毀於戰火,後人刊有《鄒叔子遺書》七種傳世[3]

中文名:鄒漢勛

出生地 :新化羅洪

逝世日期:1854

主要成就: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1805

職業: 學者

代表作品:《鄒叔子遺書》

目錄: 1生平: 2成就: 3著述: 4故居: 地理位置: 故居布局: 文物保護

1生平

鄒漢勛一生致力於輿地學研究,注重古為今用創新發展,並通過實地調查,以補古之不足,主張「知古期以用於今,知今期以稽於古」。他依據以經緯測繪地圖的理論和方

法,在《寶慶疆里圖說》中提出繪製地圖的基本原則: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中宮(坐標);4、測日量,即作圖以經緯度劃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

於若干里。他還創造性地沿用前人繪製地圖的諸種圖形標誌,並不斷改進使之完善,如山用「疊人」;水用「雙線」;道路用「疊點」等。他的博學多才,被士林尊稱為「古

之鄭賈,今之江戴」;他的輿地學與當時馳名京都的魏源的經史、何紹基的書法並稱為「湘中三傑」。鄉諺贊曰:「記不全,問魏源;記不清,問漢勛。」可見其當時的知名 度。

晚清學者鄒漢勛故居

鄒漢勛年幼聰穎好學,"鄉居苦書少,輒詣郡學借觀,手錄口誦,於天文推步,方輿沿革、六書、九數之屬,靡不研究。"〈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本傳》〉年十五六歲, 佐長兄

漢紀撰《左民春秋圖說》,十六七歲,佐仲兄漢璜撰《群經百物譜》諸書,十八九歲,即着手自撰《六國春秋》。二十歲以後,精研漢學,"居高平山中,窮年兀兀,日對一編,不與世

俗接,亦少朋儕講習考訂之益,心精一縷,獨追古初。"〈左宗棠:《〈鄒叔子遺書〉序》終成《讀書偶識》三十六卷,後被王先謙編入《皇清經解續編》。漢勛於學無所不窺,深

明經義,旁及諸子百家,而特長輿地,嘗謂知古者期以用於今,今古之不相通,官名,氏族、法制典章, 川郡地名皆是,而地各尤叢雜難據,故考核獨詳。道光十九年〈1839年〉,應鄉

前輩鄧顯鶴之約,校刊《船山遺書》, 凡五十一部三百餘卷,遂知名於世,後應聘修湖南《寶慶府志》,為海內名志。又赴貴州,先後修貴陽、大定、興義、安順諸府志,五年內成

書二百三十六卷。所撰《新寧形勢說》、《貴陽循吏傳》,皆洞中日後情事。

咸豐元年〈1851年〉, 中辛亥科舉人。翌年春, 赴禮部試, 公車報罷, 繞道江蘇往訪同鄉著名學者魏源, 時魏源知江蘇高郵州, 互出所著相參證, 與魏共撰《堯典釋天》一卷,

又為《古書微》一書繪"唐虞天象"、"璇璣內外"、"玉衡三建"諸圖。咸豐三年初夏, 由高郵回到長沙, 因胞弟鄒漢章隨湘軍將領江忠源〈字岷樵〉被困江西南昌,於是投筆從

役,與忠源弟江忠淑一同往解南昌之圍,受知於江忠源, 留幕參贊軍務。是年十二月十六日〈1854年1月14日〉,太平軍攻克安徽廬州(今合肥), 次日, 漢勛與廬州守將江忠源

一同被殺於大西門, 屍骨未收,曾國藩、左宗棠飭其子世繇、世琦葬衣冠於新化首望山麓。曾國藩挽以聯曰:

聞叔績不生,風雲變色

與岷樵同死,日月爭光。

2成就

鄒漢勛一生著述宏富, 時論湖南學者,船山〈王夫之〉之後, 並推鄒魏〈源〉, 風流文采 , 傾動一時 "。其輿地學著作, 尤為世所重。他自己也曾以此為自豪, 說要"使天下知

吾楚復有績學談輿地之人在於草莽中"〈"致左季高孝廉"〉。在輿地學方面, 他全面總結了前人以經緯度繪製地圖的經驗, 不斷豐富了西晉裴秀"製圖六體" 的理論和方法。他

認為任何地點都有其極高偏度, 即經緯度, 利用極高偏度就可以在地圖上定出各府州縣的位置, 這個論述與今日測經緯度的基本原理相吻合。漢勛胞弟漢池、侄世治 (字子翼)

等應湖北巡撫胡林翼之聘, 修《大清一統輿圖》時就應用了上述原理, 圖成, 世稱精審, 優於清康熙時的《內府輿圖》。及其長孫代釣對此原理更加發揮, 並採用西學, 使"鄒

氏輿地學 , 遂屹然為天下重。"

3著述

鄒漢勛部分著述

鄒漢勛一生著述豐富,主要有《五均論》、《讀書偶識》、《水經移注》等30餘種,共460餘卷,多毀於戰火,後人刊有《鄒叔子遺書》七種傳世。

4故居

地理位置

鄒漢勛故居位於隆回縣羅洪鄉官樹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由鄒漢勛之父鄒文蘇修建。故居座北朝南,總面闊71.85米,進深84.7米,總占地面積6085餘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羅洪名儒鄒文蘇之妻吳珊瑚秉承父學,通曉古今地理沿革,吳氏及其六子漢紀、漢璜、漢勛、漢嘉、漢章、漢池,皆致力與地研究,號稱「鄒家七子」。其後裔鄒代鈞、鄒永萱、鄒新陔等,均為中國近代輿地名家,其中鄒漢勛尤為傑出,被譽為中國近代與地學奠基人。他的博學多才,被士林尊稱為「古之鄭賈,今之江戴」;他的與地學與當時馳名京都的魏源的經史、何紹基的書法並稱為「湘中三傑」。鄉諺贊曰:記不全,問魏源;記不清,問漢勛。」可見其當時的知名度。

故居布局 故居所在地背倚蒼翠山巒,面臨開闊田疇,院前椿溪河象一條銀練蜿蜒於阡陌田疇之間,景政鮮妍,風光秀麗,極富古代江南鄉村韻味,故居四周「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有着獨特的地形風貌,正是這一方風水寶地,孕育了我國近代與地學的一代精英。

鄒漢勛先生故居

鄒漢勛故居原是一座兩正五橫的木結構四合大院,現存兩正三橫。院前有木槽門,面闊7米,進深4.6米, 槽門前有水塘一口,呈半月形,水塘至槽門前有青石板路。槽門兩側原各有廂房6間,磚木結構,今已全毀。院內第一棟正屋為中堂屋,第二棟為後堂屋,兩棟正屋均為一層平房,面闊27.3米,進深12,相對稱;東、西兩側為橫房,西面有橫屋三排,一橫為平房,面闊29米,進深10米,二橫為穀倉,二層,三橫尚存基石;東面有橫屋二排,一橫為平房,面闊18米,進深8米,二排已改建為為磚房。正屋前留有空坪,長20.8,寬27.3米,整個院落四周原砌有青石圍牆。屋面皆為單檐懸山頂,蓋小青瓦,系典型的清代民居,在中國民間建築史上,亦具有較高的價值。

文物保護 2002年7月,鄒漢勛故居被公布為隆回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隆回縣文化文物等部門正在着手做實「四有」工作和周邊環境整治,並積極做好故居維修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準備。

詞條標籤: 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