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甲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鄰甲酚 |
鄰甲酚又稱:鄰甲苯酚、鄰甲基苯酚、2-甲基苯酚、2-羥基-1-甲苯、2-甲酚、鄰羥基甲苯;鄰甲酚是甲酚的第二種異構體。鄰甲酚主要用作合成樹脂,還可用於製作農藥二甲四氯除草劑、醫藥上的消毒劑、香料和化學試劑及抗氧劑等,其下游產品主要有合成樹脂鄰甲酚酚醛樹脂、鄰甲基水楊酸、對氯鄰甲苯酚、鄰羥基苯甲醛、2-甲基-5-異丙基酚和抗氧劑等。此外還可用於癸二酸生產的稀釋劑、消毒劑以及增塑劑等。
簡介
中文名稱: 鄰甲酚 英文名稱: O-Cresol
外觀與性狀: 無色或略帶淡紅色結晶
分子式: C7H8O 分子量: 108.14
CAS: 95-48-7 熔 點: 30.9℃
沸點:190.8℃ 相對密度 (水=1):1.05
相對蒸氣密度 (空氣=1):3.72 蒸氣壓(kPa) 0.13(38.2℃)
燃燒熱(kJ/mol) 3689.8 折射率: 1.5361
閃點 81.1(閉杯) 自燃點 598.9
危險標記 14(有毒品) 危險特性 遇明火、高熱可燃。具有腐蝕性
溶解性: 溶於苛性鹼液及幾乎全部常用有機溶劑。
評價
毒性 急性毒性:LD50:121mg/kg(大鼠經口);890mg/kg(兔經皮)。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將小鼠暴露於含有飽和該品蒸氣的空氣中,短暫接觸看來無害,但反覆接觸卻能引起死亡:大鼠在室溫下吸入大致為蒸氣飽和的空氣以後,尚能存活。
代謝:該品通過破損皮膚、胃腸道及呼吸道的黏膜而吸收。經皮的吸收率主要取決於接觸的部位和方式,其次為接觸的濃度。甲酚吸收後,分布於全身各組織。甲酚在體內部分被氧化為氫醌和焦兒茶酚,大部分是以原形或與葡萄糖醛酸和硫酸根結合,從尿中排出,但從膽汁排出的量亦相當多,還有微量隨呼氣排出。甲酚三種異構體的吸收、代謝、解毒和排泄速度與酚相似。正常人的尿中對甲酚每日排出量為0.148~0.38 mmol/ 24 h (16~39 mg/24 h)。
中毒機理:酚類為細胞原漿毒,能使蛋白變性和沉澱,對皮膚及黏膜有明顯的腐蝕作用,故對各種細胞有直接損害。經口中毒時,口腔、咽喉及食管黏膜有明顯腐蝕和壞死,周圍組織有出血及漿液性浸潤。蒸氣經呼吸道吸收時,可引起氣道刺激,肺部充血,水腫和支氣管肺炎伴胸膜上出血點。吸收入血後,分布到全身各組織,透入細胞後,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狀。酚類主要對血管舒縮中樞及呼吸、體溫中樞有明顯抑制作用。可直接損害心肌和毛細血管,使心肌變性壞死。肝細胞腫脹、炎性變化及脂肪變性。腎表現實質性損害和出血性腎炎。還可作用於脊髓,引起陣攣性抽搐和肌束顫動。
危害 刺激性:家兔經皮:12500μg(24 h),輕度刺激。家兔經眼:100 mg,輕度刺激。
致癌性:小鼠經皮最低中毒劑量(TDL0):4800mg/kg(12周,間歇),致腫瘤陽性。
環境危害:對環境有危害,對水體可造成污染。
生物降解性:水中濃度11~16 mg/L時,活性污泥對氨氮的硝化作用降低75%;濃度50 mg/L時,熒光假單孢菌對葡萄糖的降解受到抑制;濃度600 mg/L時,大腸桿菌對葡萄糖的降解受到抑制。
預防保護 預防措施:操作、貯藏、運輸等過程須有安全制度並嚴格執行。凡加熱酚的操作,應採取密閉,輔以吸風設備,注意防火防爆,並防皮膚接觸。在洗滌貯酚的容器時,應加強個人防護。生產車間在明顯標誌處多設置沖水設備,以作急救用水。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着,用甘油、聚乙烯乙二醇或聚乙烯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 (7∶3)抹洗,然後用水徹底清洗。或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 min。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 min。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予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立即給飲植物油15~30ml。催吐。就醫。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粉塵濃度超標時,應該佩戴頭罩型電動送風過濾式防塵呼吸器。可能接觸其蒸氣時,應該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護:呼吸系統防護中已作防護。
身體防護:穿膠布防毒衣。
手防護:戴橡膠手套。
其他防護: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完畢,徹底清洗。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後備用。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泄漏應急處理: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揚塵,用潔淨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須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風向滅火。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乾粉、二氧化碳、砂土。
操作管理 密閉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儘可能採取隔離操作。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頭罩型電動送風過濾式防塵呼吸器,穿膠布防毒衣,戴橡膠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氧化劑、鹼類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