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口鎮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為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地處故城縣中部,東靠京杭大運河畔,南連武官寨鎮,西鄰饒陽店鎮,北接青罕鎮,區域面積120.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115009人。

清代中期,鄭家口已成為一個僅次於縣城的大集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故城縣政府由故城鎮遷至鄭家口鎮。1983年,改為鄭口鎮。1996年1月,杏基鄉、趙行鄉併入。截至2020年6月,鄭口鎮下轄79個行政村。

2018年,鄭口鎮有工業企業301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個。[1]

歷史沿革

明代,鄭氏在京杭大運河上設一渡口,時人皆稱"北直隸鄭家渡口",後改為北直隸鄭家口。清代中期,直隸省鄭家口已成為一個僅次於縣城的大集鎮。因瀕臨京杭大運河,素得漕漁之利,物阜民豐,有"小天津衛"之稱。沿革 1958年成立河北省衡水專區鄭口公社,1983年改鎮。1996年衡水市杏基鄉、衡水市趙行鄉併入。1997年,面積105.7平方千米,人口8.6萬人。衡水市鄭口鎮轄李莊、果子口、南甘泉、徐莊、孟莊、南沙窩莊、前野莊、後野莊、楊野莊、葛村、周辛莊、三壇村、二壇村、大壇村、王園子、帝君廟、西城鎮、後油坊、大馬莊、小馬莊、前沙崗、堤口、南鎮、太興鎮、北甘泉、前香坊、後香坊、辛宅、五大院、張莊、石門、五戶、翟莊、前黃村、夏家廟、齊家莊、小街子、高莊、孟古莊、東曹官屯、西曹官屯、寨子、趙行、東排、西排、前排、後排、西夏莊、蘆莊、溫莊、明劉莊、東五股河、西五股河、杜墳、北范莊、劉古莊、劉堂、東南屯、西南屯、東北屯、西北屯、大杏基、高西、高東、高中、後響溝、前響溝、陸黃、燒盆屯、馮杏基、賈黃、秘黃、紅廟、師黃、北高莊、齊杏基、紅旗、翟杏基、後沙崗79個行政村和運河區、宏聲區、廣交區、新開區4個居委會。2002年,轄4個社區、81個行政村。1945年6月,河北省故城縣縣城由河北省故城鎮遷至河北省鄭家口。

文化教育

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地處衡水市故城縣縣城,現有初級中學4所,小學(區)14處,幼兒園3所。近年來,河北省衡水市鄭口鎮全體幹部教師堅持"提高中學,整合小學,普及幼教,規範推進,穩步攀升"的發展思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唱響"抓管理,上質量"的主旋律。按着"科學規劃上品位,突出特色創亮點"的總體原則,各學校綠化、美化校園,營造優雅、和諧、向上的育人環境,使環境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在現代化教育與管理中,各學校充分運用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教師電子課室,積極實施信息技術教育,形成了"立體化教學,開放式育人"的教育特色,實現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突破。為優化教育資源,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衡水市鄭口鎮按規劃,有步驟地調整學校布局,實現了強弱合併,規範辦學,提升了辦學質量,中考成績連續名列河北全省首位。同時,以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為目標,創造性開展幼教工作,開創了衡水市鄭口鎮普教、幼教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衡水市鄭口鎮廣大師生正以蓬勃的朝氣,揚起奮進的風帆,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樹名師,建河北名校,創河北名牌,向着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邁進。[2]

歷史悠久

2010年春節剛過,衡水市故城縣周辛莊傳出消息,一村民在坑塘掘土墊宅基時挖出了幾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青石。一時間,看熱鬧的村民蜂擁而至,都想看個究竟。

當見到這幾塊青石的第一眼,就斷定它是佛教石刻造像。儘管幾塊青石上還覆蓋着一層泥土,但佛像的輪廓已清晰可辨。經仔細尋覓着散落在周圍的幾塊青石發現,一塊有近一米見方厚20厘米的底座,一塊有一米見方高近40厘米像坡屋頂式的石蓋,一塊高150厘米左右四四方方,直徑60厘米,四面雕有佛像的四面佛幢。特別是埋了半截泥土的一塊不起眼的、雕刻粗糙的石盒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按一般文物常識,石盒子裡應該還有一塊帶有銘文的石刻。找到宅基地主人說明意圖後,年輕的主人告訴我:"是有一塊方石,有文字,怕昨晚被盜,悄悄地埋在一邊。""真是個有心的年輕人!"我心中暗暗佩服。說話間,主人拿起鐵杴挖出了四四方方足有50多厘米,厚度有25厘米帶有銘文的石刻。這塊像似墓誌的青石,銘文並沒有鐫刻在青石的平面,而是刻在側面,銘文有36行,每行7個字,計250多字。

經對銘文的粗略辨識,此佛幢為唐代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正月十五日所立,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時間。銘文記載的分別有姓崔和姓李的合家為先亡父母存眷屬等同時供養。

石雕藝術

經仔細仰慕四面佛像,或坐或立在蓮花台上,應為釋迦牟尼佛。佛像面相豐滿,肉髻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不失慈祥,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佛像慈眉善目,臉部輪廓豐潤,稍稍內收的唇角蘊含着親切的笑容,使其面容栩栩如生。佛像身圓肩寬,衣袍刻劃洗鍊,線條流暢自然,或平行或環繞,以刀法表現衣褶摺疊感,雕刻刀法極為純熟簡練,稱得上運刀如筆,流利雋永,鬼斧神工。釋迦牟尼佛左右各有兩位脅侍菩薩,比例協調,雕刻工藝完美精湛,其藝術風格透露出盛唐時人們的審美意識。

特別是佛像供養又有確切紀年,通體除雕刻脅侍菩薩外,還雕刻精美的瑞獸和吹奏、彈唱脅侍。可以說此幢釋迦牟尼佛像堪稱唐代石雕藝術精品,對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及雕刻藝術都有極高的價值。

農業發展

河北省衡水市鄭口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標準,突出解決農民增收,關鍵抓生產發展,重點抓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大力興建農田基本設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堅持"穩糧、優棉、增菜、擴蓄、營林"調整戰略。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加工業,依靠科學技術和資金支持發展河北省高科技種植園。五戶村投資百萬元建起河北省高科技果菜種植園,引進國內外最優品種生產錯季果菜,產品暢銷國內外。鎮政府引導發展二三產業,利用地處衡水市故城縣縣城優勢,搞好資源輸出和科技資金引進。引導現代工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商業、建築業、餐飲業。開闢專業市場,發展產業鏈接,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經濟發展為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以文明生態村建設為龍頭,帶動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按新農村建設標準,各村必須有中長期建設規劃。近期建設內容要求:硬化、綠化、淨化、亮化、美化。全鎮79個村全面啟動,全面實現了村村通、飲水安全和環境美化工程。有30個村達到了河北省新農村建設標準。[3]

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跨越發展,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鎮黨委帶領幹部群眾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市委縣委的發展方略,努力解放思想,強化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努力營造一種幹得越大越光榮、發展越快越光榮、給國家貢獻越多越光榮的政治氛圍和社會氛圍,鎮黨委政府制定了《工業發展實施方案》 、《招商引資獎勵施》 、 《科技創新和技術發明獎勵措施》 ,進一步加大對發展貢獻大的單位和個人的政治激勵和經濟獎勵。着力解決發展環境方面的問題,整頓幹部隊伍工作作風,加強政府服務功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齊心協力發展經濟。引導幹部群眾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請先進工作者和專家來指導工作,幫助謀劃發展方略。在社會招商、全民招商的前提下,突出以商招商,突出一切服務項目一切服務發展。圍繞裘革製品、摩擦制動材料、新型建材三大支柱產業,提升企業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推進企業快速健康發展。2006年該鎮共引進縣外資金項目14個。春節期間,黨委書記王化平帶領招商小組到北京、天津洽談業務,商定引進資金4.85億元,其中投資過億元的企業有河北省星億木塑公司投資2億元、河北省聯盟棉業公司投資1.5億元、超千萬元的企業10個。為2007年大發展、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命名來歷

我說的古渡既不是聞名遐邇的瓜州,也不是風雨滄桑的咸陽,而是京杭大運河邊上的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縣名故城,隸屬河北衡水,縣城坐落在河北鄭口鎮。

河北鄭口聯結冀、魯兩省,歷來為商賈集散之地,方圓百里莫無不知其大名者。大凡城鎮一般來講,是在村落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你到了大名鼎鼎的河北鄭口,卻找不到"河北鄭口"這個村落,翻遍衡水市故城縣地圖當然也沒有這麼一個村莊。原來,"河北鄭口"的來歷源自於運河古渡。

地理區域

歷史上隋煬帝不愧為一個大玩家,玩來玩去玩出了一條大運河。千年運河載着血,載着淚,載着西子湖畔的鉛華,流經河北故城,逶迤北去直抵北京。由是沿途便有了許多碼頭,而故城南接山東武城、北臨山東德州各60餘華里,成為水陸要塞,於是,故城這塊土地便成為繁華之所在,漕運之樞紐。

運河流到河北故城境內,一水隔兩省,河西是河北,河東是山東。古時河上無橋,兩省百姓往來皆借舟楫之便,於是沿河一些主要村莊便有人做起了擺渡生意,其中一鄭姓人的渡船最大,不僅能渡人,而且能渡車馬,因而名聲也最大,鄉民稱之為鄭家渡口。又因渡口往來人多逐漸形成大集市,所以附近人們趕集貿易,亦習慣說去"鄭家渡口"云云。。再後來,人們嫌拗口,將"渡"字刪掉,就叫成了鄭家口。近年,又不知從何時開始將鄭家口進一步刪繁就簡,乾脆直呼"鄭口"了。鄭口這個稱謂其實就像山東、河北一樣,成為一個地域的泛指。

昔日輝煌

在我的記憶里,河北鄭口曾經是一個破敗的小城,但破敗中仍能看出它的輝煌。小城有三條不怎麼規整的南北街,分別是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街面非常狹窄,當然屬于晴天"洋(揚)灰道",雨天"水泥路"類型。一道街也叫"大街",好像自古以來就是官府要人、社會名流的居所,比之乎其他兩條街道,突出的特點是靜、雅。印象最深的是街北頭的一座山西會館,雕樑畫棟,古樸典雅,氣勢恢弘,人們習慣稱為河北會館。會館內關帝殿、大戲樓飛檐斗拱,青磚灰瓦,景象殊異,可惜1938年以後毀於戰火,解放後政府機關和公、檢、法、司等"官衙"就都建在了這片遺址之上。總之,到了這條街上,人們感到很莊嚴、威嚴、森嚴,有一種壓抑的讓人喘不上氣來的感覺。大街的"大",也許是這麼來的。二道街多為店鋪,它像一條長龍,北端一座石牌坊似龍頭,南端如龍尾彎彎曲曲一直潛入運河碼頭。沿街兩側酒肆、茶館、飯店、旅館、藥鋪、雜貨鋪、油鹽店櫛比鱗次,人來車往,嘈嘈雜雜,十分繁華。入夜,店鋪燈火通明,"香煙、洋火!""燒雞、熏肉、燒鴿子吆--熱乎的!"手提貨籃和食盒的小販沿街叫賣,吆喝不停,滿街的香氣在暮煙中散發開來,使整個小城都包裹在濃郁的芬芳之中。三道街似乎是"重工業"的集聚地,麻繩鋪、鐵匠爐、染布坊、煙絲廠,還有銀行、郵政局都在這條街上。逢到集日,四井八鄉的老百姓推着車、挑着擔、牽着牛羊一大早趕來,賣糧的、賣布的、賣瓜的、賣菜的、賣小孩玩的、賣大人用的……地攤上貨物琳琅滿目,杈耙掃帚、筆墨紙張、吃喝穿戴、針頭線腦,應有盡有。本來就彎彎扭扭窄憋的使人透不過氣來的街面變得更加擁擠,人們摩肩接踵,喧呼震天,一直趕到日頭偏西才漸漸離去。看到這情形,人們把鄭口稱作"小天津衛"也就不足為怪了。

厚重歷史

順着二道街上了運河大堤,便是真正的鄭家口了。一路翻轉而下的河水,怎麼也想象不到,它能漂來一座城市,漂來一方水土的繁華。遙想當年,隋煬帝以粟代水,"撒黍行船",演繹出人間罕聞的荒誕劇,終於把那顆面如美玉的腦袋送上了斷頭台;乾隆皇帝的龍舟多少次漫遊在運河上巡視着兩岸的子民,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萬歲!萬萬歲!"的山呼驚起一河魚蝦。當然,河水裡也流淌着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金戟鐵戈的麾影,那位叱咤風雲的夏王當初就是在鄭家渡口輾轉南北,飲馬運河。還有,日本侵略軍的血腥也曾經籠罩着運河,鄭家口的火光烤紅了嗚咽的河水!時至今日,這條演繹出無數傳奇故事的大運河卻成為一條斷流的污水溝。這淡淡的感傷,幾十年來籠罩在河堤的上空,這裡上演了太多的悲歡離合。

故城的景

雪消春水綠生波,掩映帆檣向曉多"。當年一些風雅飽學之士讚譽的"衛河飛帆"成為故城的八景之一。河水挾裹着魚蝦匆匆而來、滔滔而去,河中白帆點點,艄夫的號子一聲高過一聲,河灘的沙土窩子留下了彎腰弓背的縴夫們的深深的腳印,浸入滴滴汗漬,當然也有血跡。上世紀50年代後期,"哞哞"叫的小火輪代替了縴夫的縴繩,南來北往的船隻不知多了多少倍。"穩泛三更檣帶月,安眠一枕岸啼烏"。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河面上都是船,一眼望去,挨挨擠擠,滿是沖天的桅杆。腳行的搬運工裸着古銅色的肩膀,映着古銅色的河水,扛着從天津、德州、濟寧、臨清等地運來的貨物,或是運往這些地方的糧食、棉花、西瓜等東西,踩着顫悠悠的橇板穿梭着上船下船。

船工樂土

船工們也忙裡偷閒,下得船來,走進茶館酒肆,讓清酒淡茶洗去一日風塵,盡情地享受着衡水老白乾和故城特有的龍鳳貢面帶給他們的芳香。龍鳳貢面俗稱故城掛麵,圓者似龍鬚,扁者如鳳尾,中空而條細,像麥秸稈一樣,清朝年間是給老佛爺和光緒帝進奉的貢品,因此得了個"貢面"的雅號。三杯酒落肚,再美美地喝上一碗帶有清淡香味的"貢面",醺醺然、悠悠然不也是一種皇帝老子的感覺麼!傳說,龍鳳貢面還是船老大招工時使用的特殊道具。舊時玩船的最忌諱的是溢水覆舟,僱傭縴夫時,照例先管一頓飯。飯是滿滿的一大海碗龍鳳掛麵,上面平放着一雙筷子。有經驗的不忙去接碗,而是先拿筷子,往碗裡一挑,晃晃蕩盪的一碗汁水頓時被掛麵吸了進去,滴水不灑。這樣,考試基本上就算合格了,船主認為此人有眼色、有智謀,吃罷飯十有八九即可上工了。否則,有那莽撞的壯漢伸手去接面碗,必然把湯水溢出來,犯了船家大忌,自然不會被錄用。故城掛麵的傳說也被諸多的船工帶到了沿河各地,名聲日盛。入夜,沿街酒肆、茶館燈火通明,照亮了半個城。老白乾的清香,燒雞、燒鴿子的濃香,油餅、饊子的淡香,炒花生仁的暗香,女人們身上的脂香,和"熏蛋、熏雞雜哦--"各種長腔短調、此起彼伏的吆喝聲混雜在一起,連抖動的空氣也是五香的。更多的是船老大上岸將酒肉煙茶買回來,在船艙里暈着喝。一個個通亮的船窗里,映出他們粗獷的身影,"一個巧呀,哥倆好啊……"划拳行令的喊鬧聲飛出艙外,濺到河面上,激起一陣陣旋渦,"嘩嘩"地淌遠了。

今日家園

現在,運河枯竭了。好像一條巨龍舞累了,臥在那裡休息。好在她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孕育的小城一天一天長大,而且愈發容光煥發。二十一世紀的故城正迎來它新的輝煌。不是嗎?那拔地而起的迎瑞小區、太興家園、富邦花園,特別是位於東關的東方-香湖美地小區已經成為小城富有的象徵。花團錦簇的文化廣場塑起了"運河母親"的雕像,一位端莊秀麗的母親懷抱着她的嬰兒,依偎在破浪遠航的幸福之舟上,動人的臉龐上蕩漾着慈祥的笑容,似是護佑着小城人民的安康,又像是祝福着小城人民的福祉綿長。看,在"運河母親"的身旁,那條充滿現代氣息的京杭大街取代了昔日三條破舊的街道,那一盞盞乳白色的街燈不正像展翅騰飛的銀鷗麼!

奮鬥目標

鄭口鎮根據本鎮實際特點,按照縣委、政府的要求,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全力配合做好縣城改造和項目區建設工作,實現了征地拆遷、縣城建設和項目區發展"量、質、效"三大突破,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加大領導力度,提內功

一方面成立強有力的領導組織。該鎮把縣城建設和小區建設工作作為主抓手,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鎮長和黨委副書記為副組長,城建所長、司法所長、土管所長及所涉及村黨支部書記為成員。實行領導幹部包干責任制,全程負責所包工作的服務、協調、落實,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領導幹部帶頭作用。鎮主要領導親臨現場指揮,遇到難題,親自協調,親自帶隊做思想工作。有拆遷任務的幹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不但主動帶頭簽訂協議,而且積極做好動員工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促使拆遷戶理解拆遷、支持拆遷、參與拆遷。

加大實施力度,練硬功

一是確保評估客觀、公正、合理。在拆遷之前,協助評估公司合理確定評估價值,一個公正、客觀的評估價值,既有利於推動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又能充分維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制定拆遷補償方案,統一拆遷補償標準。根據上級的拆遷補償標準,制定符合本鎮實際情況的拆遷補償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護被拆遷戶的利益,並且按照"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的原則進行拆遷補償,確保拆遷工作穩步實施。三是按照"二公開、一監督"的原則開展工作。"二公開"即政策公開、補償方案和拆遷協議公開;"一監督"即接受群眾監督。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補償原則,杜絕優親厚友、吃拿卡要,補償款及時全額發放到位,依法維護失地農民和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堅決阻止不合理要求,對於漫天要價和違規改、擴建房屋,經作思想工作仍然不通的,按有關規定予以強拆,打擊了個別,推動了一片,保障了拆遷工作的順利開展。

加大幫扶力度,用輕功

採取幫扶措施,解決特困失地和被拆遷戶的實際困難。由於涉及面大、戶多,其中特困職工、雙困戶較多,該鎮結合其所屬村或單位,採取聯繫工作、指導創業、經濟救濟等幫扶措施,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妥善解決生活後顧之憂。一方面結合民政部門,做好失地農民農轉非工作,享受城鎮居民低保待遇,另一方面對不是營業房的世居房屋,返還一定比例的商業門面,讓拆遷戶搬得走、遷得回、有依靠、有着落。認真做好摸底和回訪工作。對失地和被拆遷戶的家庭情況、經濟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效化解拆遷矛盾,同時對特困戶、雙困戶、傷殘人員進行回訪,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況,及時幫助解決失地、拆遷後的困難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