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建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建宣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鄭建宣 鄭建宣(1904—1987) 壯族。寧明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合金相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51年至1958年曆任大連工學院物理系主任、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1958年後任廣西大學教授、副校長。為全國政協第三屆委員、自治區政協第四屆副主席、民進中央委員、民進廣西區委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第三至第五屆代表、自治區人大第四、第五屆代表,中國物理學會理事、廣西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相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物理學會X射線專業委員會顧問。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測定了大量稀土元素的二元、三元相圖,發現了大量稀土元素中間相,對綜合利用和開發我國稀土資源做出了貢獻。

人物簡介

鄭建宣 (1903—1987)。1903年6月28日生於廣西寧明縣南華街一個普通壯族家庭。他的父親鄭辭章是位鄉村教師,希望子承父志,為科學救國獻身。鄭建宣在父親的影響下刻苦學習,對數學尤感興趣。11歲時,解出了老師們爭論的一道數學題,受到稱讚。為了打好語文基礎,父親要求鄭建宣系統學習《史記》,在半年內他完成了閱讀任務,並且把伯父點錯的句子加以改正。

個人履歷

1903年6月28日 出生於廣西寧明縣。  

1923—1928年 在武昌大學學習,畢業。   

1928—1931年 先後在廣西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和廣西省立第四高中任教。   

1931—1933年 在廣西大學任教。 1952—1958年 任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   

1958—1984年 任廣西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1987年6月25日 病逝於南寧。

個人經歷

16歲時,鄭建宣走出山區,到南寧考入省立第三師範學校。這是廣西著名學府之一。他十分勤奮好學,節假日也從不外出遊玩。1923年,國立武昌大學來南寧招生,鄭建宣成為兩名錄取者之一。進入武昌大學,是鄭建宣走上科學道路的開始。   1928年,他在武昌大學畢業後,回到廣西省立師範學校任教。1929年到省立第四高中任教,由於出色的教學成績,獲得學校特別發給的固定聘書。   1931年,廣西大學第一任校長馬君武聘請他到廣西大學執教數學。1933年又選送他去英國深造,在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攻讀兩年。獲學士學位後,於1935—1936年,在諾貝爾獎獲得者W.L.布拉格(Bragg)和A.J.布拉德利(Bradley)的指導下,學習合金相圖及X射線結構分析,於1936年獲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其學位論文《合金Co2Al5的晶體結構》,1938年8月在德國結晶學雜誌上發表。   1936年,鄭建宣回到祖國,任廣西大學教授,從此全身心投入大學教育事業和物理教學工作,為培養人才嘔心瀝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鄭建宣於1951年被調至大連工學院任物理系主任。廣西大學在院系調整時被撤銷,併入有關院校。1952年鄭建宣到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為吉林大學)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1954年,他和余瑞璜共同主持國內第一個金屬物理專門化的籌備工作,並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他親自製訂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並組織教師開課及試講。還主持金相、力學實驗室的籌建。1955年金屬物理專門化正式成立。從此開始了我國合金相圖的研究工作。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區人民政府為了發展廣西的高等教育事業,重建廣西大學,調鄭建宣回南寧市負責籌建事宜。他與校黨委書記黃傳林、副書記鄧濟組成建校領導小組。年已55歲的鄭建宣到處奔走,為聘請教師、調入圖書、招考新生而忙碌。在全國兄弟院校的支援下,一所有理、工、文科共9個系的廣西大學重建起來,當年秋季招收新生851人。鄭建宣任廣西大學副校長,他在那裡培養人才,建立研究基地,進行合金相圖的研究,辛勤耕耘直到與世長辭。   鄭建宣熱愛祖國,積極參加人民政府的建設和促進科技發展的各項活動,並擔任相應職務。1950年,他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8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歷任第一至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廣西區委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第六、七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還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廣西分院應用物理研究所顧問、中國物理學會相圖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X射線衍射專業委員會顧問、廣西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1982年,他以79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主要成就

我國合金相圖和相結構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鄭建宣於1938年所發表的論文《合金Co2Al5的晶體結構》,是世界上首次對Co2Al5的晶體結構進行的測定。儘管Co2Al5的X射線粉末衍射照相圖樣比較複雜,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的理論,首先成功地標定了複雜的衍射線指數,確定Co2Al5所屬的晶系;接着根據衍射線指數的消光規律,推斷出Co2Al5結構所屬的空間群;最後由比較所有衍射強度的觀察值和計算值,確定出晶胞中各個原子的具體位置。為了提高精確度,在拍攝X射線照片時,他在實驗方法和技術上進行了改進。測量的結果為:Co2Al5屬六方晶系,α=7.656A,c=7.593A,空間群為D46h—C6/mmc,每個晶胞有28個原子,其中8個是鑽原子,20個是鋁原子。還發現Co2Al5結構是一種新的結構類型。在30年代要分析出這樣複雜的結構,難度很大。此一結果發表後很受學術界的重視。至今一直被國際晶體學界所公認和採用。它先後被收集在M.漢森(Hansen)編的《二元合金的結構》和美國國家標準局編的《晶體數據》中,A.泰勒(Taylor)在所著《X射線金相學》(1961年版)一書中也引用了這一結果。1977年,美國粉末衍射標準聯合委員會出版的《粉末衍射文獻》一書中還收編了這一成果,而且它是該書中關於Co2Al5晶體結構唯一的數據。鄭建宣回國之初,沒有條件開展合金相圖的研究工作,直到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的X射線實驗室建成,有了必要的設備後,他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了合金相圖的研究。當時他主要使用X射線衍射方法,不斷改進實驗技術。1954年,鄭建宣為畢業班開設X射線金屬學,這是國內首次開設此課程,武漢大學、東北工學院、中南礦冶學院等院校派進修教師前往聽課。在1956年指導學生作畢業論文過程中,他提出將粉末樣品封入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內,在600℃以下保溫後淬火的方法,由學生試驗成功,此方法至今還在使用。此法操作簡便可靠,適用於許多種合金粉末的淬火處理。  

個人發展

鄭建宣回國後,致力於大學教育事業和物理教學工作,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培養人才上。抗日戰爭時期,廣西大學經歷了數次搬遷。最艱難的一次是遷到貴州的榕江縣。1944年日本侵略軍逼近桂林,鄭建宣自薦先到榕江辦理廣西大學搬遷事宜,他的夫人王耀珪隻身攜帶4個幼子隨師生搭乘小木船沿水路到榕江。在那裡借用會館及公房作校舍,繼續教學工作,生活十分艱苦。搬遷完成後,他出任理工學院院長。1945年秋山洪淹沒了整個榕江縣城,也吞沒了廣西大學。洪水過後,廣西大學暫遷柳州,臨時修建竹籬抹灰的校舍,隨後遷到桂林的赤土堡(現名將軍橋)。鄭建宣十分重視和愛護人才。抗戰時期,由於華北、華東、華中相繼淪陷,一時間,名人、教授雲集桂林,使桂林有了「文化城」的美稱。我國許多物理學家如施汝為、丁緒寶、盧鶴紱吳敬寰雷瀚等也到了桂林,鄭建宣想方設法聘任他們。這不但提高了廣西大學的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給這些名教授提供了工作和傳授知識的機會,為保護人才和發展我國物理學事業做出了貢獻。1943年,他出席中國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任桂林區主席,組織學術交流活動。   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鄭建宣積極支持和掩護地下黨組織和進步學生的活動。中華民國末期,白崇禧為了開辦第四集團軍軍官訓練班,占用了廣西大學半個校園。為維護學校安全,鄭建宣親自參加巡邏護校。為了輔助校長處理本校一切重要事務,學校成立了「臨時校務輔助委員會」,鄭建宣是該委員會的三位主持人之一。校長盤珠祁離校後,主持人輪流主持學校行政領導工作。   鄭建宣在教學中,曾講授過光學、力學、電學和X射線金屬學等課程。他備課十分認真,自己編寫各門課程的講義。1952年東北人民大學剛建立,教學用房緊張,教授們都擠在一間大辦公室備課。他每天按時到達備課室,上課從不遲到早退。他講課語言簡練,深入淺出,常常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對學生學習上要求嚴格,生活上關懷備至,有時晚上還到學生宿舍了解情況。在畢業班和研究生做畢業論文時,他每天都到實驗室親自指導。他對實驗過程要求很嚴,實驗分析結果都要反覆驗證。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