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辟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辟疆

鄭辟疆(1880—1969),蠶絲教育家和革命家。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他長期從事蠶絲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尤其對改良蠶種,組織蠶絲業合作社,推廣養蠶、制絲新技術,有卓著成績。對我國蠶絲事業的革新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鄭辟疆 - 生平簡介

鄭辟疆,字紫卿,1880年11月21日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盛澤鎮。父親名雍,儒生兼行醫,家境清貧。母親張儀貞,織綢能手,以賣綢收入貼補家用。鄭辟疆幼年受母親影響較深。

吳江縣盛澤鎮,位於江浙交界處,素稱「絲綢之鄉」。當年幾乎家家養蠶、戶戶織綢,又是絲綢的集散地,經濟十分繁盛,有「風送萬機聲」;「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的美譽。但到19世紀中葉,因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內政治腐敗,科學技術落後,我國蠶絲業在國際競爭中屢遭失敗,盛澤鎮也因之漸漸由盛變衰。

鄭辟疆少年時代,目睹蠶絲業日益萎縮,社會和家庭處於困境。他16歲在家鄉當塾師,18歲去杭州應科舉考試落第。在往返途中,他所見所聞,對蠶絲業的盛衰變遷和國家、民族的危機,感慨尤深。從此振興我國蠶絲業的宏願,開始在他的心靈里萌芽、滋長。19世紀末,受康梁維新變法影響,有識之士在各地興辦新校。杭州知府林迪啟於1897年在杭州西湖創辦蠶學館,改進栽桑、養蠶、繅絲技術,為我國近代第一所培養蠶絲業科技人才的學校。1900年鄭辟疆考入該館。他勤奮學習,立志以新的科學技術來振興我國歷史悠久的蠶絲業。 1902年畢業後,他留館工作,次年東渡日本,考察了愛知縣、群馬縣、長野縣、靜岡縣等主要蠶區,訪問了當時的日本蠶學專家,了解到日本蠶絲業在明治維新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發展。1900年日本生絲年出口額達8萬公擔,我國年出口額5萬公擔,日本成為與我國競爭的強手。他深感必須急起直追,改變我國蠶絲業的落後狀態。

在赴日考察前後,鄭辟疆與我國知識界進步人士黃炎培、史量才、王堯欽、費邁樞、費璞安等交往甚密,受到「實業救國」、「職業教育」等思想影響。鄭辟疆認為必須振興實業,才能富國強民;蠶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是與列強競爭的重要陣地;振興蠶絲業必先提倡蠶絲教育,培養實幹人才。從此,他決心以挽回權利與榮譽為己任,孜孜不倦地培養人才和推廣科學技術,為振興我國蠶絲業奮鬥了大半個世紀。

鄭辟疆 - 發展蠶絲教育,培養科技人才

1905年至1917年鄭辟疆先後在山東青州蠶絲學堂、山東省立農業專門學校任教。他到山東不久,曾擬就《提倡蠶桑十二條陳》送呈山東巡撫。條陳送出後,由於當局的昏庸,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但他獻身振興蠶絲業的決心已定,遂以全部精力投身於蠶絲教育事業。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吸收日本蠶絲科學技術的新成就,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編纂了《桑樹栽培》 、 《蠶體生理》 、 《養蠶法》 、 《蠶體解剖》 、 《蠶體病理》 、 《制絲學》 、 《蠶絲概論》和《土壤肥料論》等教科書,因立意新穎,內容精邃,圖文並茂,深得各蠶校、農校的歡迎,至1928年重版達10餘次之多,是我國蠶絲教育最早的有系統的教科書。

1918年鄭辟疆應史量才邀請,接任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校長。校址江蘇省吳縣滸墅關,簡稱「女蠶」。1903年,史量才在上海創辦私立女子蠶業學堂,1911年改為公立,1912年遷至江蘇省吳縣滸墅關,改名為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第一任校長章孔昭,1917年辭職;第二任校長侯鴻鏗,任職半年;鄭辟疆為第三任校長。他到任時該校已有兩屆畢業生,但當時婦女就業者極少,該校畢業生人多未能踏入蠶絲界。而我國蠶絲業向以農村婦女為主力,從事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為便於接近廣大蠶農,指導推廣先進技術,必須培養一批女性科技人才。當年創辦「女蠶」,其原因就在於此。為此,黃炎培、史量才曾寄語鄭辟疆:「希望『女蠶』畢業生能為蠶絲界服務。」

有鑑於此,他認為:「只有自動打開封建局面,方能實現教育之初衷」。他明確提出,「女蠶」的宗旨是培養蠶絲界之技術人才,以改進我國的蠶絲業。他親自製訂了「女蠶」四條教育方針:「1.啟發學生的事業思想;2.樹立技術革新的風尚;3.以自力更生和節約辦法充實實習設備,提高教育質量;4.堅決向蠶絲業改進途徑進軍,使學生有用武之地。」他要求「女蠶」同人依此四項進行,「使學生自動投入蠶絲戰線,蠶絲業由此可得到改進。學生投入蠶絲業者愈眾,蠶絲業的改進則愈速。」

為了培育為蠶絲界服務的科學技術人才,鄭辟疆在「女蠶」實施的教育方針(1918—1937年),有豐富的內容和鮮明的特色。

1.灌輸愛國主義思想。他到任第一次向全校師生講話,就大講嫘祖教民育蠶的故事。他說:「我們炎黃子孫,要把祖先開創的事業發揚光大。現在列強稱霸,蠶食中國,河山破碎,百業凋敝。我們學蠶業的,要不惜一切為祖國振興蠶絲業而獻身。」經他親自修訂的校歌歌詞有:「……經綸天下,衣被蒼生,古文明,功業創西陵。意法日本,繼起競爭,挽回權利誰之任?……」他的講話和校歌時常激勵着全校師生的愛國精神。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他帶領師生到蘇州遊行示威,發表演說,反對巴黎和約,取消「二十一條」。不少「女蠶」學生當場折斷日制髮夾,以抵制日貨,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慨。 2.提倡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他教育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他說:「知是手段,行是目的。」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只有在應用中才能掌握到真正的知識。他鼓勵學生「愈研而精,愈證而明。」他重視教育中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手腦並用,提高動手能力。他在「女蠶」先後創辦了蠶桑試驗場、原蠶種部、蠶絲推广部、制絲實習廠;還在校外農村、工廠建立了眾多的實習基地。校內外的實驗、實習活動,使學生既獲得書本知識,又得到實際鍛煉,並對蠶絲業的改進起了推動作用。

3.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他規定「誠、謹、勤、朴」四個字為「女蠶」校訓,並指出:「誠則能謹,勤則能朴。」他自己身體力行,為師生之表率。1921年春學校試驗新蠶種,開始蠶體生長良好,但幾天後發生蠶病,蠶連續死亡。有人說是新蠶種不靈;有人說是飼育上有問題。為弄清原因,他決定把試驗部和原種部分開,一面對新蠶種作檢驗;一面精心再度試養,最終證明新蠶種品質是好的,是飼育中防病消毒不好。次年在紀念遷校10周年會議上,他親自寫了「檢討書」張貼在會場:「此次失敗,余身為校長,應引咎自責,望同人引以為鑑戒。」大家對他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嚴以律己的精神深為感動。

4.鼓勵婦女自尊、自強、自立。為引導學生奮發學習,向蠶絲界進軍,他教育學生衝破封建束縛,躋身社會,與男子共享平等權利。他讚揚女子心細、手巧,是蠶絲事業的主力軍。鑑於舊社會女子體質柔弱,他一到「女蠶」,就聘請了體育教師,把體育課列為必修課;開闢了運動場,設置鞦韆、浪木等運動器具,鼓勵女生加強鍛煉。又修建了醫務室、浴室等,關心女學生的健康成長。

5.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他聘請德高望重、造詣深厚、事業心強的教師任教。為適合女校特點,還特從北京女子師範等校聘來多名教師。每位教師到校時,他都親自迎接,並努力為他們發揮才能創造必要的條件。他同各方來的教師推心置腹,合作共事,不以領導者自居,使教職員成為一個團結戰鬥的集體。後人稱鄭辟疆辦學的特點是:「精選教師,苦練學生。」在他的教育薰陶下,學生的誠、謹、勤、朴,蔚然成風;走向社會後,忠於職守,精心服務,與男子並肩前進,不僅促進了蠶絲事業的革新和發展,而且為社會開創了新的風尚。

鄭辟疆 - 推廣科學技術,革新蠶絲事業

鄭辟疆從事教育實踐的另一顯著特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組織師生深入農村、工廠,推廣新的科學技術,革新我國的蠶絲事業。

進行「土種革命」

我國傳統的養蠶法,採用自繁土種。土種未經科學方法配製,多近親繁殖,品種混雜,且未嚴格消毒,故蠶種退化,蠶病多,蠶繭烘折、繅折大,出絲率低,影響絲的品質。自1897年杭州蠶學館成立時起,就有人提倡改良蠶種。但或因改良僅停留在口頭上,或只有少數專家在小範圍內實驗,未與廣大蠶農結合,雖有成果,而未能推廣、普及。鄭辟疆認為改革蠶絲業,首先要從改革蠶種入手,而蠶種的改革,必須與千家萬戶的蠶農結合,因此他稱這是一場「土種革命」。 鄭辟疆鼓勵畢業生經營新蠶種業,最早成立的有虎疁、葑溪等蠶種場;他的弟妹們也創辦了壬戌館蠶種場。1921年「女蠶」設立原蠶種部,生產原種、原母種,供新蠶種業的需要。鄭辟疆還派他胞妹鄭蓉鏡去日本學習蠶業,回國後在「女蠶」從事蠶種改良的教學和實踐。

1925年鄭辟疆聘請日籍教師白澤干來華,協助蠶種改良工作。先建立了冷藏冰庫,實行蠶種冷藏和人工孵化。接着進行一代交雜春種和秋蠶種的試驗,並在農村試養、推廣,成績優異。至1927年正式製成交雜春種3547張,秋蠶種5023張,受到廣大蠶農和絲廠的歡迎。當時由土種改為中—中交雜種(諸桂×新元),出絲率從5.5%提高到8.3%,增加2.8個百分點;後又用中—日交雜種(諸桂×赤熱),繅1公擔絲可節約鮮繭500—600公斤,經濟效果十分顯著。從純種到交雜種,從只養春蠶到兼養秋蠶,是我國蠶業生產的一大改革。

此後各地種場如雨後春筍,尤以滸關大有蠶種場和鎮江蠶種場發展最快,至1930年江蘇全省生產春、秋蠶種達140萬張。

為保護新蠶種業的興起,確保蠶絲業的健康發展,鄭辟疆認為應由政府制定法令。1930年初他商請江蘇省政府農礦廳,經同意,組織技術人員起草、頒布了《江蘇省蠶業法規》。從此依法進行視察和施行蠶種檢查,使蠶種生產置於法規指導之下。至1936年,江蘇春、秋蠶種產量達286萬張,土種基本上被淘汰。

鄭辟疆 - 開展蠶業推廣指導工作

長期以來我國的蠶業經營都是小農經濟的方式,技術落後,思想保守。鄭辟疆倡導蠶業科學技術推廣工作,引導蠶農組織起來,走合作社道路,應用新的科學技術。 1923年「女蠶」成立蠶業推广部,由早期畢業生胡詠絮、費達生任正、副主任,許多師生參加了這一工作。他告誡該推广部指導人員「唯有虛心、踏實,才能穩步前進」。他還擬訂了《指導人員5項注意》:「1.指導以達到蠶農自動為目的;2.不涉及地方糾紛,不增加蠶農負擔;3.注意蠶農經濟能力及地方風習;4.改革先要有實際證明,不能強求接受;5.尊重蠶農原有技術上的優點。」

推廣指導工作開始之前,鄭辟疆帶領指導人員在蠶絲業繁盛的吳江縣農村展開了一場宣傳運動。雇用兩隻大船,滿載蠶桑、絲繭、蠶種、蠶室、蠶具、絲車等實物、模型、標本、圖表和淺說等,每到一處他都親自宣講科學養蠶的知識,指導人員介紹展品,蠶農仔細傾聽;又將改良絲車置於船上,進行實際操作,兩岸觀眾鼓掌叫好,都說應該學習新技術。宣傳運動歷時兩周,擴大了影響。

以後先在吳江縣開弦弓村建立蠶業指導所,指導周圍群眾組織蠶業合作社和推廣養蠶新技術。蠶業指導所逐漸擴大到吳江、吳縣、無錫的大部地區,並在武進、江陰、宜興等部分地區,推動了這些地區蠶絲業的革新和發展,使這些地區成為我國蠶絲業的先進基地。

各地的蠶業指導所,由若干指導員組成。她們不辭勞苦,深入農村,和蠶農打成一片,通過蠶業合作社,指導社員選用良種,實行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蠶共育,從事新法養蠶,取得了顯著效果,深得蠶農的信賴。指導員每年春、秋二季自養蠶開始到新繭上市,逐日到各戶巡迴指導,風雨無阻,歷盡艱辛。每到采繭之期,她們和蠶農共享豐收之歡樂。她們全心全意為蠶農服務的精神,受到蠶農和社會人士的衷心欽佩。

蠶業合作社成立後,蠶繭的產量、質量提高了,但售繭沒有組織起來。蠶農仍苦於繭行的中間剝削;而且零星售繭,使繭質混雜,增加繅絲加工的困難。鄭辟疆因此又提倡共同售繭,普遍實行了鮮繭共售,個別地區還發展到干繭共售。1930年吳縣光福蠶業合作社,由「女蠶」推广部介紹與無錫永泰、乾甡等絲廠訂立鮮繭賣買合同,最早實行鮮繭共售。後光福又成立干繭運銷合作社,協助蠶農建造烘繭灶,指導干繭技術,干繭直接售與無錫、上海等地的絲廠。共同售繭,減少了中間剝削,實行優質優價,蠶農得益更多,促進了蠶繭質量的提高,對提高生絲的品質也大有裨益,因此得到絲廠的歡迎。

農民養蠶最大的困難是資金不足,只得借高利貸,忍受重利盤剝。鄭辟疆急蠶農之所急,時常各處奔走,以「女蠶」和他自己的技術信用擔保,為蠶農向銀行爭得低利貸款,售繭後蠶農如數償還銀行本利,從未發生拖欠之事,蠶農和銀行都很滿意。

為提高蠶農的文化、技術素質,鄭辟疆要求「女蠶」推广部於農閒時舉辦婦女工讀班和養蠶技術訓練班。曾編印4種教本: 《識字課本》 , 《養蠶大要》 , 《上簇須知》和《消毒法》 ,是蠶農歡迎的科普讀物,得到廣泛傳播。

鄭辟疆倡導的蠶業推廣指導工作,是我國早期在農村開展合作社運動和介紹科普知識的科技興農的先聲。

鄭辟疆 - 改進制絲技術

在蠶業推廣指導工作的基礎上,鄭辟疆又致力於制絲技術的改進。自1921年起他先後派費達生、張復升等去日本學習新的制絲技術。1925年他開始重視制絲事業,首先把「女蠶」蠶業推广部改名為蠶絲推广部,兼管蠶、絲新技術的改進。 南潯、震澤一帶的蠶農,習慣自製土絲,選質優者翻成「輯里乾經」行銷國外(浙江吳興南潯及江蘇吳江震澤一帶出產的優質絲名「輯里絲」,再經整理加工成乾絲,打絞成包轉售洋行出口,稱「輯里乾經」)。他指示推广部,要重視土絲的製造技術,保留其優點,促進其改良,提高其品質。1925年先在震澤和開弦弓村試行土絲改良,1927年在震澤鎮塔寺設立土絲改良傳習所,改良絲車92台,改良後的土絲品質有所提高。

1929年開弦弓村成立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這是中國農民在農村自辦機械繅絲的創舉。該社的設備原系孫中山先生贈予粵商歐譚為然女士的,她未曾使用又轉贈「女蠶」。所需經費除社員自籌外,由推广部和江蘇農民銀行行長過探先、王志莘協商,同意給予貸款。由於該社採用的是日本式小復搖式機器,比當時一般絲廠用的歐洲式機器好;同時該社還採取煮繅分業,改進煮繭技術,所以該社生產的蜜蜂牌生絲品質比較優良。1930年雖絲價暴跌,而該社因所產生絲成本低、質量好,生產依舊蒸蒸日上。

1930年「女蠶」增設制絲科和制絲實習廠。鄭辟疆指出:「女蠶制絲科是改進制絲業的秧田,實習廠是制絲改進實驗的示範田。」這時在國際競爭中,我國制絲業的弱點已完全暴露。主要是設備陳舊,管理落後,國產生絲市場日益萎縮,不少絲廠倒閉。因此,鄭辟疆組織技術人員,悉心鑽研,改進設備。當時日本繅絲技術,已由坐繅改為立綴,但禁止立繅車出口。他委託張復升、費達生按日式立繅車仿製(張、費在日本留學時看到過日式立繅車),經無錫合眾鐵工廠與上海寰球鐵工廠共同施工,試製成功「女蠶」式立繅車。先在「女蠶」制絲實習廠和開弦弓制絲合作社試用,效果良好。以後在其他絲廠推廣應用。與此同時,又研製和改進了烘繭機、剝繭機、煮繭機、復搖車和生絲檢驗設備等,對制絲機械和工藝作了系列的改革。從而,提高了我國生絲的品質,擴大了銷路,繭價逐步回升,蠶業生產得以穩定,渡過了國際市場上絲價猛跌的難關。這是改進制絲技術設備所獲得的勝利。

鄭辟疆除實行生產技術革新外,還推動絲廠業主進行管理上的改革。當時各工廠廠主只知賺錢、剝削工人,管理人員都是大小把頭(俗稱那摩溫)。1932年,「女蠶」畢業生在無錫乾甡絲廠進行改革時,受到廠里保守勢力的排擠。而瑞綸絲廠廠主吳申伯,年輕有為,有改革的要求,鄭辟疆為此派費達生等去該廠進行全面改造,將瑞綸絲廠改為玉祁制絲所,從廠房建築、工藝設備、生產技術、管理機構到管理方法都進行了革新。雖也遇到重重阻力,但終於收到了良好效果。

吳江縣繼開弦弓生絲精製合作社後,又在「女蠶」推广部的指導、幫助下,對震豐絲廠進行了改革,於1935年成立了平望制絲所和震澤制絲所。這兩個制絲所經營蠶業合作社委託的代烘、代繅業務。鄭辟疆當時就指出:「這種經營方式,是以農村勞動力為基礎,不僅有利於農業經濟,且於國家經濟、地方經濟大有裨益,是振興蠶絲業的道路之一。」

隨着制絲工業的改革和發展,急需高級技術人才。1935年,鄭辟疆創辦了制絲專科學校,招收男、女生,這是我國制絲高等教育的開端。1937年又增設養蠶專科,改稱蠶絲專科學校。

從1918年至1937年19年間,鄭辟疆對蠶絲教育和蠶絲業的革新作出了卓著的貢獻,也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得到充分發展的階段。

鄭辟疆 - 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揚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蠶絲專科學校校舍和玉祁、震澤、平望制絲所和開弦弓制絲社悉遭日本侵略者焚毀,設備洗劫一空。鄭辟疆等在蘇南苦心經營的事業毀於一旦。但他沒有灰心,開初他率同人在上海租界繼續招生複課;汪偽政權建立後,他誓不作「亡國奴」,毅然轉輾去四川,將學校遷至四川樂山。入川時,帶去了一批技術人員和蘇南的優良蠶種,協助樂山蠶絲實驗區開展蠶絲改良工作,推廣蘇南的經驗,使川南蠶絲業面貌為之一新。1945年日本投降,鄭辟疆等回到滸墅關,艱苦復校。1946年開始招生,11月實習工廠復工,開展代繅,以所得收入作復校經費。在此期間,「女蠶」還協助中蠶公司接收日商瑞豐絲廠,並改名為蘇州第一絲廠。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學校得到了迅速發展。1950年鄭辟疆創建的江蘇省立女子蠶校和蠶絲專科學校合併為蘇南蠶絲專科學校。1956年蠶、絲分校,建立蘇州蠶桑學校和蘇州絲綢工業專科學校;1960年蘇州絲綢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蘇州絲綢工學院。直到鄭辟疆逝世之前,一直擔任兩校校長,繼續為祖國的蠶絲教育事業嘔心瀝血。1954年鄭辟疆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由黃炎培引見,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切地勉勵他「把我國的蠶絲業發揚光大」,給了他巨大的鼓舞。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20多年裡,鄭辟疆進一步發揚了理論聯繫實際、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思想,積極促進蠶絲教育事業發展。在他主持下,蘇州絲綢工學院已發展成為具有制絲、絲織、印染整理、染織美術等專業比較配套的絲綢高等學府。他十分重視繅絲技術的革新和推廣,1952年蘇南蠶絲專科學校首先引進日本多摩定粒式自動繅絲機,在他主持下,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總結了一套操作規程,使生絲的產量和質量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1962年又主持設計和試製400緒定纖式自動繅絲機工作,經過長期中間試驗,通過國家鑑定,定型為D101型定纖式自動繅絲機,成為我國新的一代繅絲機並在全國推廣。這些為推動我國絲綢生產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鄭辟疆晚年,還積極從事我國傳統蠶絲技術的挖掘整理工作,經他校譯的蠶絲古籍,已出版的有《蠶桑輯要》 、 《豳風廣義》 、 《廣蠶桑說輯補》 、 《野蠶錄》等,使我國傳統蠶絲文化得到弘揚。

鄭辟疆曾先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江蘇省政協常委,中國蠶學會名譽理事長,江蘇省蠶學會理事長等職。

「文化大革命」中,鄭辟疆身心受到摧殘,1969年11月29日含冤病逝,享年90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79年6月2日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推倒了對他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詞,重現了他固有的光彩。

鄭辟疆一心為公,不謀私利。20年代初,「女蠶」建立蠶種部,由於政府不撥款,他以自己私寓「潛廬」作抵押,向銀行貸款。1932年「女蠶」試製立繅車,申請經費無着落,他又捐款購置器材,終將「女蠶」式立綴車試製成功。他樂於助人,公而忘私。在蘇南解放不久,正值春繭上市,因戰事影響,繭站未作好收繭資金準備。在此緊急關頭,他不顧交通阻隔,親自去無錫蘇南行署呼籲,自己僱車將收繭資金押運到蘇州,解決了燃眉之急。他一生以事業為重,直到70高齡時,才在親友、學生敦促下,辦理了一生的婚姻大事。

鄭辟疆的一生像一條春蠶,為人民吐盡了絲,然後悄悄地離開了人世。他留下的手稿中寫道:「生存到止境,好比燈油盡,油盡燈自滅,永別無需惜……,一生無貢獻,未盡人民責,徒餐三百石,無以報農人。」從中可以看到他虛懷若谷,甘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

鄭辟疆 - 人物簡歷

1880年11月21日 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盛澤鎮。 1903年 去日本留學、考察。 1905-1917年 在山東青州蠶絲學堂、山東省立農業專門學校任教。 1918-1949年 任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校長。1935年起兼任江蘇省。 1956-1958年 任蘇州蠶桑學校校長、蘇州絲綢工業學校校長。 1958-1960年 任蘇州蠶桑專科學校校長、蘇州絲綢工業專科學校校長。 1960-1969年 任蘇州絲綢工學院院長、蘇州蠶桑專科學校校長。 1969年11月29日 逝世於江蘇省吳縣滸關鎮。

鄭辟疆 - 主要論著

1 鄭辟疆.制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 2 鄭辟疆.桑樹栽培.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3 鄭辟疆.蠶體解剖.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4 鄭辟疆.養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年. 5 鄭辟疆.蠶體生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年. 6 鄭辟疆.蠶體病理.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份待查). 7 鄭辟疆.蠶絲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同上). 8 鄭辟疆.土壤肥料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同上). 9 鄭辟疆.生產更多更好的絲綢.人民日報,1954年10月11日. 10 鄭辟疆.採取適當措施,發展蠶絲生產.人民日報,1957年7月12日. 11 鄭辟疆校釋.蠶桑輯要,〔清〕沈秉成著.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12 鄭辟疆,鄭宗元校釋.廣蠶桑說輯補,〔清〕沈練著,仲昂庭輯補.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13 鄭辟疆,鄭宗元校勘.豳風廣義,〔清〕楊屾著.北京:農業出版社,1962. 14 鄭辟疆校釋.野蠶錄,〔清〕王元綎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62.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