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郝愛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郝愛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郝愛民,(1939年-),男,出生於北京相聲表演藝術家[1]。1960年向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學習相聲表演,1961年開始和郭全寶老師合作,直至郭老師退休,後和李文華老師合作。1985年榮獲全國「十大笑星「稱號」 [2]。2013年出演的電視劇《咱們結婚吧》在CCTV-1和湖南衛視播出。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相聲表演藝術家

外文名稱----Aimin Hao

出生日期----1939年

出生地點----北京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相聲演員

主要成就----師承我國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

代表作品----咱們結婚吧、現世活寶

個人履歷

郝愛民老師從小就熱愛相聲,夢想着當一名相聲演員,廣播裡有相聲,就別想喊動他,戲院裡有演出,哭鬧着要去看,回來就琢磨那段詞兒怎麼說,有時上課也想那台詞的事。 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看見他目光呆滯,嘴唇還不停地在動,就判斷他:走神兒了,便有意識地喚醒他,就大聲地喊道:"郝愛民!回答問題!"郝愛民猛地站起來說道:"郝愛民,回答問題"全班同學都哈哈大笑起來,老師生氣的對他說:"你真是個入了迷的小神經。"郝愛民回辯道:"老師,這句台詞應該加上個'病'字兒。"教室里頓時爆發出一陣大笑。

現在郝愛民老師真的夢想成真了,並且很受大家喜歡,1984年,吉林省曲藝家協會組織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相聲演員評選,選出了10位深受觀眾歡迎的相聲演員,合稱"十大笑星",在這"十大笑星"里就有郝愛民老師。

現在這位將近80的郝愛民老師依然活躍在相聲舞台上,祝願這位藝術家能夠藝術常青!

相聲作品

郝愛民老師1961年開始和郭全寶老師合作,直至郭全寶老師退休,後和李文華老師合作。表演大方,語言幽默。

作品尚多,有:《一匹馬》《大小聲》《電影漫談》《學說普通話》《一買一賣》《學越劇》《笑中有唱》《我是郵遞員》《當好營業員》《扔靴子》《發不出去的電報》《方言趣談》《配角談》《慶回歸》《十五的月亮》《叫人》《醉漢還家》《禮儀雜談》《耳濡目染》《哄孩子》《五支鋼筆》《新商標》等。

影視作品

參演電影

劇名 上映時間 扮演角色
老漢也瘋狂 2011 老孟
笑里逃生 2005 馬峰
現世活寶 1990 米糠

參演電視劇

劇名 上映時間 扮演角色
2親愛的爸媽 2021-8-10 李懷玉
歲月如金 2015 孔爺
咱們結婚吧 2013 郝團長
常開笑口 2013 王二爺
愛你一生一世 2012 徐冬青(老年)
娶進來嫁出去 2011 金德方
滿堂爹娘 2009 宋德福
大漢巾幗 2005 黃石老人
有一個青年 1979 售貨員
郝愛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人物概述

知道郝愛民名字的觀眾非常多,知道他是從話劇改行說相聲的,大概就比較少了,知道他是怎樣成長為"笑星"的,恐怕就更少了。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風度翩翩,舉止文雅,不苟言笑,看上去不象個相聲演員,倒象《血凝》里那個老繃着臉的"大島茂"。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思想敏銳,熱情含蓄,具有相聲演員所特有的語言和表演的幽默感。

這就是郝愛民。一個立體的人。

看了迷的小神經

抗日戰爭爆發的第二年,郝愛民出生在北平城的一個小職員家裡,排行第六。多難之秋,即使又一個兒子呱呱墜地,也不能為這個家庭帶來歡樂。此後幾年間,父母又連着生了3個孩子。九子一堂,兒飢女啼,家裡亂成了一鍋粥,日子就甭提了。就在這樣艱難的環境裡,郝愛民一天天長大了。

解放了,他上了匯文第一小學讀書。啊,幸運極了,孫敬修就在這裡任教,教音樂和美術課。他能彈琴、會唱歌,尤其是能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郝愛民最愛聽他講的《狼來了》《山羊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等,漸漸入迷了。然而,僅靠老師課堂上講的故事,已不能滿足了,郝愛民要開擴視野,尋求更多的渠道。父、母親給幾分錢,他捨不得花,積少成多,買小人書看。逢年過節,家裡來的客人給個一二毛錢,馬上買張電影票去看電影。就這樣,他肚子裡裝了不少故事,成了同學們中的"故事大王"。上學路上講,放了學講,有時課間休息10分鐘,同學們也喊:"郝愛民,講一段!"他講《白毛女》《鋼鐵戰士》,講蘇聯電影,還有外國童話,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五年級時,郝愛民轉到了江擦胡同小學。這裡是他酷愛藝術的起點和基礎。感謝老師,為孩子們拉開了神秘的藝術表演的帷幕。她給孩子們講戲,排練,還鼓勵孩子們創作。藝術,這兩個美妙的字眼,象藍天上飄遊的白雲,象大海里隱現的海市,象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緊緊地吸引了郝愛民幼小的心靈。學校組織除四害活動,郝愛民寫出了獨幕小話劇《抓老鼠》。他自編、自演、自導,在全校演出後,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

郝愛民更加人迷了,甚至想人非非。回到家就編戲,上了課也常常走神,想着排戲、演戲。有一次上算術課,他又走神了。老師喊:"郝愛民,回答問題。"他站起來,也喊了聲:"郝愛民,回答問題! 全班的同學,全樂了。老師笑着對同學們說:"你們看,郝愛民是不是小神經?"

惟妙惟肖"余永澤"

1952年,郝愛民考入北京第26中學。在這所學校里,他的文藝特長得到進一步的發揮,並擔任了26中、女13中"聯合話劇團"的負責人之一。這個劇團,培養了不少話劇人才,其中不少人現在成了文藝舞台上的知名演員,如中央實驗話劇院的艾長緒、黃小黎,青藝導演王顯廷,北京人藝的修宗迪,中國戲劇學院的唐季深、顧小銓等。

郝愛民在這個話劇團,主演過蘇聯話劇《碰巧的事》《 放下你的鞭子》等;在美國話劇《手提包的秘密》里,他演神甫;在《龍鬚溝腫》,他飾陳瘋子。1953年,黨號召知識青年到邊疆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郝愛民所在的話劇團走上街頭,深入工廠進行宣傳。他不僅演話劇,還朗誦馬雅柯夫斯基的詩歌《號召》,那鏗鏘有力的詩句,那感人肺腑的激情,曾鼓勵多少熱血青年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當他朗誦完一段時,青年們會請求他。"郝愛民,再來一段!"他第一次感到成人的驕傲,"文藝家"的自豪,以及自我獻身的歡樂,抬頭看看那一雙雙熱情、虔誠的眼睛,他覺得自己正是給青年們吹衝鋒號的人!

這兩年,一切對他都顯示了好兆頭。他朗誦的馬雅柯夫斯基的《號召》,被北京電台錄音廣播。他朗誦邵燕樣的《我們愛我們的土地》和演出的話劇《海岸巡邏兵》,獲北京市東城區表演一等獎。他對藝術入迷的程度更深了,他立志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去進一步深造。

理想是美好的,但生活與理想畢竟有着不小的差距。家庭經濟條件,已決定了他不可能再去深造。父親希望他去做工,以減輕家庭負擔。然而,他不能沒有藝術。好在當時,各文藝團體經常向社會招收演員,他決定去試一試。郝愛民一下報了3個單位。安徽省話劇團、新疆軍區文工團和中央廣播電視劇團。憑着他的底子和幾年來的實踐,8個團體居然都榜上有名。郝愛民最後選中了中央廣播電視劇團,當時他高二還沒上完。

郝愛民進入中國廣播電視劇團做了一名正式演員,多年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他渾身有使不完的勁。當時,電視劇剛上馬,設備很簡陋,還採取現場直播,機器需要人來推着走,他經常自覺去幫忙。在此期間,郝愛民虛心向老演員學習表演技巧,同時還學習語言課,進行正統訓練。他相繼演出了電視劇《辛大夫與陳醫生》《老會計》《車間巧遇》等。小角色、小道具、小故事,然而都很細膩,富有戲劇性,人物也很有個性特色。他勤於觀察,擅於模擬,常常把生活中所見過的人和事,經過加工,加以誇張,所以人們說他學誰象誰。他學過童超、鄭榮、于是之,而最拿手的是于是之。當時話劇界在一起聯歡,于是之學《長征》中毛主席講話,而郝愛民則是學于是之在《雷雨》中扮演的周平。

1960年國慶文藝晚會上,許多電影界的知名演員應邀出席,謝芳、上官雲珠、陳強、張良等濟濟一堂。這些"明星"各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絕招,觀眾讓謝芳即興表演《青春之歌》。這下謝芳為難了,于是之到朝鮮體驗生活去了,缺了"余永澤",這戲沒法演。這時候,有人喊:"讓郝愛民來,他學于是之是一絕!"救場如救火。穿着長衫的郝愛民,順手抄過旁邊一位女同志的圍巾披上,便上場了。他和謝芳演的是"家裡"一場戲。林道靜在家做飯,余永澤下學回來,吃烙餅攤雞蛋,兩人的衝突。郝愛民抓住于是之鼻音重、右手有關節炎這兩個特徵,加以誇張表演,說一句台詞,台下鼓掌一次,表演細膩生動,摹擬人物維妙維肖。謝芳被逗得實在憋不住人 她跳出戲說:"永澤,你真是個大活寶。"郝愛民即興現掛:"我變成動物園的大老虎了!"人們全樂了。

獨樹一幟寫相聲

60年代初期,文化部提出話劇要民族化,演員應吸取傳統藝術的精華。這給郝愛民提供了一個機會,他來到中國廣播說唱團拜相聲演員為師。他跟侯寶林學了相聲《對春聯》《美蔣勞軍記》,照貓畫虎,從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學,整個一個"小侯寶林",沒有自己的特點。他不懂相聲藝術,也沒想過要改行學說相聲。他只是覺得藝多不壓身,學相聲的幽默,對今後演喜劇會有幫助。這年底,總結匯報演出時,郝愛民表演的相聲是《空城計》《學京劇》,當時的廣播事業局局長看了說:"這個演員條件不錯,希望侯寶林同志收他為徒,擴大相聲隊伍。"就這樣,郝愛民被調到了說唱團,侯寶林將他"笑納"了。

郝愛民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在中國廣播文工團說唱團,郝愛民受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等老師的言傳身教,進步很快,漸漸去掉了話劇演員表演上的"一板一眼",而形成幽默詼諧,維妙維肖的風格。在此期間,他和侯寶林、郭啟儒、郭全寶、劉寶瑞、李文華、趙連甲等都表演過。1962年,他受師兄馬季的影響,也拿起筆開始創作相聲。馬季帶他寫出了《乒乓球》,後來侯寶林表演了這個段子。他第一次嘗到了創作的甜頭。此後4年,是他勤學苦練的4年,頗有收穫的4年。在實踐中,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說學逗唱都有特色。表演《賣估衣》,他模仿北京街頭叫賣聲,維妙維肖,一口氣能連續報出數百樣貨物名稱,口齒流暢清晰,節奏感強。他隨老師侯寶林走南闖北,巡迴演出,還經常到中南海表演,當時的報紙評論他是繼馬季之後又一顆新星。

郝愛民沒有想到。1966年夏季中國大地掀起了一場大風暴。生活來了個急轉彎。這太有點象小時候玩的滑梯,一下子從頂出溜到底。這是一個萬丈深淵。亮堂堂的生活失去了色彩。藝術一家、明星,統統被打翻在地。他自己也難逃厄運。最初,他被下放到黑龍江嫩江荒無人煙的坐虎灘,繼之又轉到河南淮陽縣浦坑,勞動改造。披星戴月,三班勞動,他的牙床腫了,也不讓到醫院去看,只好忍痛拔了2顆牙。2歲半的女兒,也只好上工背到地頭,下工再背回來。業務丟了,藝術也不吃香了。10年的歲月,就這樣悄沒聲息地過去了。輕輕的,象翻過一頁薄薄的日曆。

打倒"四人幫",藝術得解放。郝愛民相信,播下種子,決不會僅僅收穫荊棘。事業雖然被耽擱過,但一定會重新發達起來。他馬不停蹄地下基層深入生活,廢寢忘食地耕耘創作,大大小小共寫出了近百段作品,較有影響的有《時髦的人》《禍不單行》《電影漫談》《獻給母親的歌》《赤子情》《漫談世界禮儀》等。

郝愛民創作和表演的相聲,有兩個特點:一是兒童相聲;二是科學相聲。這在相聲演員中是獨樹一幟的。他自幼喜歡聽孫敬修講故事,40年後也繼承了老師的事業,用許多時間在廣播電台和少年宮、學校給孩子們講故事。通過講故事,他把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理想注入孩子們的心靈。對於這個學生,孫敬修也是十分關心的,郝愛民給孩子們講故事時,他曾幾次前去聽講,師生還一起交流、探討。除講故事外,郝愛民還給孩子們朗誦詩歌、散文,並創作了40多段兒童相聲。他所做的這些,受到了人們的稱讚。1984年,農村讀物出版社把他講的故事、朗誦的詩歌散文,表演的相聲錄成磁帶,作為幼兒通用教材(語言)在全國公開發行。

"利用廣大工農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進行科學普及宣傳,這是一個創造。"這是茅以升為郝愛民、談寶森《科學相聲》一書提的詞。這本書,共收錄郝愛民、談寶森創作的32段作品,1984年5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侯寶林在《序》中指出:郝愛民喜歡讀書,勤于思考,善於模擬。"近幾年來,他錄製了不少科學相聲。把相聲和科學結合起來,是他追求和探索的一個方面。"這些作品,內容大部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但也涉及社會科學。深入淺出,饒有新意。 《好阿爸》《樹與人》寫的是森林。 《殷紅的血液》寫的是鮮血。 《活魚不鮮》寫的是環境污染人無線電之迷》、《光之驕子》寫的是電子。《選枕頭》人毛髮趣談》、《鏡子的學問》寫的是生活知識。《禮貌世界》、 《禮貌·話北京》寫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和歷史知識。不難看出,科學相聲給曲藝這個傳統藝術形式注入了新的內容、新的血液,賦予了新的生命。為了使科學相聲的題材和風格多樣化,他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演電視詼諧幽默

郝愛民多才多藝,不僅演話劇、上電影,而且還多次參加拍攝電視劇。早在20年前,他就在電視劇《革命一家》中飾過小特務, 《老會計》中扮過老飼養員, 《辛大夫與陳醫生》中演過青工小張。雖則都是配角,戲也不多,但他絲毫不敢馬虎,深怕自己演的不好,把劇砸了。藝術正如生活一樣,它是嚴肅認真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它生命的新的開端。

1979年,郝愛民作為相聲演員參加拍攝了彩色藝術紀錄片《笑》,並在中央電視台錄製的電視劇《有一個青年》中,扮演奏傘的售貨員。1980年又參加拍攝了彩色、藝術紀錄片《櫃檯語言藝術》。1981年1月參加了日本朝日新聞社駐中國北京支局長衫本伊津子錄製的電視片《中國的相聲藝術》。

1982年夏,郝愛民從香港演出歸來,湖北電視台《尋找知音的人》攝製組的編導劉世雲便找到了他,要他在該劇中擔任主角。他從來沒有演過主角,也想嘗嘗演主角是什麼滋味兒,便答應了。然而,當他一接到劇本的時候,傻了。敢情彈琴人高先生在茶館、河邊、城樓、客店中還有四段古箏獨奏哪了哎喲媽呀,他哪摸過這玩藝兒?況且還是個古裝戲,他又沒演過,這更是難上加難了。愛人笑着說他想的太多,自己嚇唬自己,說不定彈琴的時候,導演會找個替身呢。於是,他壯着膽兒去武漢,上導演那兒報到去了。

到了武漢,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導演不找替身,讓他自己彈琴。得,敢情演這主角的滋味兒是不好受。第二天,他到藝術學院拜老師學了半天,照貓畫虎,還真有點兒那意思了。為了把戲演好,郝愛民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一場戲、一個鏡頭地反覆琢磨。挖掘潛台詞,寫內心獨白,有意識地向角色靠攏。相聲演員鬆弛有餘,是演喜劇的有利條件,但有時又會跳出人物,加以誇張。郝愛民對這個問題十分注意,他認真分析了戲中人物的關係,按照角色的常態去真想、真看、真做,因而使整個戲的風格協調統一。

郝愛民很崇拜喜劇大師卓別林的表演藝術,所以在拍攝過程中,試圖借鑑一點。比如茶館彈琴一場戲,他借鑑了卓別林在《淘金記》里夢幻焦妮和女友們在家作客時,他手持湯勺和叉子插着麵包做跳舞動作的狂熱情緒,以此來烘托彈琴人想用自己美妙的琴聲,喚起知音的人們對他的一片傾心。郝愛民彈琴時着力表現主角忘我,直目瞪眼,得意忘形,越彈越跑調,越跑調越認真,一副正規的架式,缺五音短六律的琴術產生了喜劇效果。

最後客店一場戲中,彈琴人在室內彈琴,發現外面有女子哭泣,他以為找到了知音。豈料,這位女子是個寡婦,死去的丈夫是個彈棉花的。寡婦聽到琴聲,想起丈夫彈棉花的聲音,故而哭泣。彈琴人聽到女子哭聲,欣喜若狂,想入非非,年過三十,尚未娶妻,何不一箭雙鵰。此時,郝愛民又借鑑了卓別林滑稽、誇張的形體動作表演,設計了與人物身份不協調的變態心理,做了一個小品:彈琴人象個要上花轎的老處女,巧裝打扮,先是提提褲子,然後拽拽衣襟,最後走向桌前,對着鏡子羞澀地撫摸兩鬢。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拿梳子當剪子,拿剪子作梳子,恨不得把自己的腦袋和五官重新調整個位置。這些動作,做得有機連貫,乾淨利落,一氣呵成,以此來提示彈琴人急切要見寡婦的心情,直到拿帽子跑出去時,還後悔自己忘了擦點兒粉,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

《尋找知音的人》從開機到停機,實際只花了16天的時間。郝愛民的出色表演,為該電視劇增色不少,受到了導演、演員和觀眾的稱讚。此後,郝愛民又在《走進暴風雪》《人怕出名》 《換房》等電視劇中擔任了角色。追求是無止境的,藝術總是在前邊吸引着他。他跨過了一個高度,又向另一個新的高度攀登。

十年內亂,十年磨鍊,郝愛民在藝術並沒有因擱淺過久而有所衰萎,相反的,更為嫻熟,更有光彩!從他走過的道路,從他獲得的成績,令人領悟了一個道理,只有努力,不折不撓地努力,才能換來事業上的成就,也才能最終成為藝術家。

人到中年,藝術生命有限,珍惜時機,奮鬥笑壇,多拿出幾個相聲佳作,多在銀屏上留下幾個閃光的形象,這就是郝愛民的心愿。

師父侯寶林

侯寶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02月04日),滿族,中國相聲大師,表演藝術家.1917年出生於天津。因家境貧寒,四歲時被舅舅張全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城市貧民生活的艱辛。1929年,他剛剛十一歲,就拜閻澤甫為師,學京戲。整天打雜、燒水、做飯、看孩子。同時,每天到天壇溜嗓子,練"雲手"、"起霸"等京劇表演程式。

郝愛民

來自 愛奇藝 的圖片

經過幾年艱苦奮鬥,侯寶林的相聲終於成為什樣雜耍中攢底的"大軸兒"。從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規矩,天津的雜耍園子歷來是劉寶全、白雲鵬的京韻大鼓唱"大軸兒"。再好的相聲也只能排在倒二"壓軸兒",但,侯以卓絕的藝術衝破了老一套的規矩,也為相聲增了光,添了彩。

侯寶林被尊為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並被譽為語言大師。在他漫長的60年的藝術生涯中,潛心研究並發展相聲藝術,把歡笑帶給觀眾。以他為代表的一批相聲藝術家使這門藝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達到一個令人矚目的藝術高峰。他為相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除創作和表演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以外,還對相聲和曲藝的源流、規律和藝術技巧進行了理論研究。他還注重培養年輕一代,一些活躍在相聲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學生。他生前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指導、北京大 學兼職教授。因病於1993年2月4日逝世。

臨終前口述"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的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着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侯寶林的功績將永載曲壇。

相聲亟待

近日,由廣東宋祖德影視公司投資的賀歲電影《笑里逃生》在廣州拍攝正酣,影片中的男演員從主演郝愛民、李志強、李嘉存再到配角劉源、郭曉小,都是相聲界從業人員,其中,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的入室弟子郝愛民此次在《笑里逃生》中,出演一位跟自己有着相同經歷的人---相聲藝術團團長、老藝術家馬峰,為了將一度離開相聲正道下海的徒弟喬添拉回正途,費盡苦心。記者日前專程到郝愛民先生下榻的賓館,對這位老先生進行了專訪,老先生談及相聲界現狀的時候,忍不住痛下針砭之語,指出了幾大病灶。不過老先生也不悲觀,他表示相聲界還有姜昆、馮鞏、李金斗等一批中青年演員,就還有前途。

病灶:從業人員不投入

記者:《笑里逃生》開機那天,您提到了相聲界存在的一些問題,能否詳細談談相聲界"蕭條"原因何在?

郝愛民:首先是演員不投入,不務正業。相聲演員有的經商,有的做影視演員,有的去唱歌,沒幾個在干本行。相聲不景氣不是來自觀眾,而是來自相聲本身,所以隊伍建設、思想端正挺重要的,但現在沒人重視,業界的人也不願意說相聲在滑坡,好像一說滑坡之後,自己地位就低了,但這是客觀存在的,誰也迴避不了。還有,創作人員也不寫相聲,去寫喜劇、影視劇,梁左在相聲團曾經一呆半年,深受相聲之益,但他不寫相聲,而是寫了《我愛我家》,很多相聲作者現在也都改行寫情景喜劇去了。

記者:這好像是普遍狀況,不光是相聲,各種地方戲曲、雜技、話劇、舞劇、曲藝的情形都大不如前。

郝愛民:是啊,一說相聲不好,業內的人就說雜技、京劇、話劇,哪行沒有問題?確實都存在問題,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呢?我看領導要承擔百分之五十的責任。以前批判"外行領導內行",所以現在大部分都由業內人士去做領導,我是反對這個的。業內優秀演員去做領導,只有弊沒有利,弊端之一是他把自己的專業給荒廢了,他沒有時間去琢磨自己的表演;另一面,領導也是一門科學和藝術,跟他的表演是兩回事,他不一定做得了這個。

記者:現在各行業都在提市場化的問題,地方戲曲在這方面好像比較成功,他們都在提大都市劇場的問題,相聲能不能借鑑呢?

郝愛民:都市劇場不適合相聲。相聲是群眾性很強的藝術,應該到民間去,票價要降下來。李金斗在北京東城區文化館搞一個周末的相聲小劇場,票價20元,我覺得那才是培養相聲觀眾的園地。相聲就是民間小劇場藝術,是小酒館、小茶坊藝術,是我們老話說的"撂地兒"的藝術,它是需要演員和觀眾共同創作的藝術,你把它推向體育館、弄上電視,對它的推廣是有利,但對它自身的提高未必有利,觀眾在體育館,連你的臉都看不清,怎麼跟演員交流啊?

藥方:真正將觀眾當爹當娘

記者:但真的回到"撂地兒"的狀態,相聲演員會願意嗎?演員的收入怎麼解決?

郝愛民:是啊,現在大家都講市場,一說市場就是要賺錢,個個懷裡都揣着小算盤,大歌星出場費高的30萬元,小歌星也要6萬~8萬元,但相聲演員5000元都拿不到。在出場費方面,應該出台一個行規,按照藝術門類、藝術家的級別,訂立一個高低限價的酬勞標準,不能讓歌星漫天要價,攀比出場費。

記者:這個標準如何訂立呢?

郝愛民:觀眾認得你就叫有市場,這是你的身價,但這個身價不是20萬元、30萬元,而應該是8000元、6000元、3000元這樣級別的酬勞標準。現在個個都說為群眾服務,其實私底下就是跟老百姓要錢,港台歌星在體育館唱幾首歌,就拿走幾百萬元。為群眾服務是什麼?就是你把觀眾當爹、當娘,如果台下坐的是你的父母、兄弟,你想想,你會跟他們要多少錢?

記者:現在市場沒有相應的法規出台。

郝愛民:我們得有一個組織約束,各個藝術門類都應該有演員工會來對演員進行約束,他收高了我們可以去投訴他,讓工會來對他進行懲罰。另外,演員自己也應該對自己有個約束,按自己的職稱、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市場。

展望:有姜昆馮鞏李金斗就還有救

記者:說到相聲演員不走正道,倒是挺像《笑里逃生》的,這部戲對相聲界的狀況把握得準確嗎?

郝愛民:這個戲其實不是完完全全地講相聲,也不是和盤托出相聲界的現狀,它主要是借相聲演員的職業來講師徒關係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我覺得這部戲很好,有新鮮感。

記者:你是老一輩藝術家,在《笑里逃生》里演的也是這樣一個人物,有人說這部戲是在影射目前一些相聲演員,比如牛群,你對年輕的從業人員怎麼看?

郝愛民:這個不好說。我給你這麼說吧,以前我們相聲演員在一塊,攀比的是"最近你練了幾個節目了",然後就是說"你把你那活給我練練,讓我學習學習。"現在的演員碰一塊,先看看錶,"哎,你這勞力士的,我這是雷達。"然後問:"你穿什麼?""皮爾·卡丹?趕明兒我也弄一件。"以前我們師父侯寶林總跟我們說:"我這一肚子戲,給你們,你們要不要啊?"我們趕緊說:"師父,我要!"現在我說:"我這半肚子戲,給你們,你們要不要啊?"人家說:"哎,我這手機響了,先接電話再說。"這就是相聲界的現狀,能不痛心嗎?

記者:但也有人在干相聲本行吧,您剛才說李金斗培養相聲觀眾,還有馮鞏在中戲辦相聲培訓班,不都是挺好的嗎?

郝愛民:對了,咱也不能太悲觀,也得樂觀一點兒,相聲界還有姜昆、李金斗、馮鞏等一批中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就還有希望,這話你一定得給我寫下。

郝愛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書畫感言

關注社會弱勢者尊師守道,這是書畫家參與共建和諧社會應有的一種責任和良知。八年前,我曾看到由韓美林先生題字、趙正先生作序的《郝愛民作品集》,記得是九軍先生去日本之前作的設計。封面有句作者的話"難以長成棟樑之材,願為一片常青之葉"給我印象很深。好長一段時間他在我們的視線中淡出,像是這座城市的隱士,在與世無爭中潛心研習自己痴愛的書畫藝術。

他曾師從我國書法家趙正先生、畫家董吉泉先生。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可了解到愛民在詩文畫印、真行隸篆中皆有涉獵,且頗有造詣。誠如馬嘯先生在前言中所講:"書畫及詩是愛民心靈的特殊表達式。潔淨、清暢的線條,清雅、溫潤的水墨,以及平仄相間、跌宕起伏的言詞,是這種表達式的基本元素,這種元素來自傳統,也來自他自己。"

我們注意到,此次展覽的書法作品中他擅長隸書,內容及風格可謂相得益彰。可以斷言,作者在漢簡、寫經體、漢隸、篆書中作了系統的探究。不是那種生搬硬套、照貓畫虎的簡單摹寫,而是在相互滲透間融入自己對書法藝術內在本質的理解和體認。同時,書寫中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有新意。他提出傳統書法藝術的發展應遵循"書體有創新、內容應自作、歌頌新時代"的原創準則,得到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在覆信中的肯定,並在此次展覽的作品中得以印證。他不僅在展覽中提出著作權的保護,而且他以適合現代居室空間的視覺概念,大膽地在蘭州同行中首次將傳統書畫作品用現代框藝陳列。

在中國畫方面,他以純水墨工寫的技法,對山水、花鳥作了一些探索。這與他喜愛游名山大川,善於觀察生活是分不開的。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從他的《詩書畫集》中可以得到感受。其山水畫多採用扇面或三尺四開的小幅形式,並在單純的水墨表現上,邁出了自己獨到的探索之步。

這一探索價值成因於他長期在筆墨耕耘的黑白實踐中,對黑象的敏悟和主動自由的把握,不落俗套、見情見性。從構圖到酣暢淋漓而富濃淡變化的筆墨揮寫,作品反映既具現代文人的山川情懷,又不失傳統山水的精神意韻。畫幅大都雖小,可感小中見大的氣勢。愛民的花鳥畫同樣具備他山水畫中的特有氣質。尤其是墨葡萄系列,他能將這一俗得不能再俗的題材,起手出新,墨韻俱存,線性內斂,格調清逸。在眾多類似題材的畫中,新意獨生、面目鮮見。他受文人水墨及青花瓷繪的啟發,通過長期的實物觀察和筆墨寫繪的感受,創造了這種淡雅清新的畫風。

十多年來,他不太喜歡拋頭露面的"忽悠",是因為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此,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研習書畫藝術,並從中尋找一般人很難理解到的那種妙趣。這種不被名利所累的精神難能可貴。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交流十分發達的時代。早期的書法只是達官貴人間的雅事,後來為考取功名成為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藝。過去的人們由於信息閉塞,老百姓很少見到藝術大師們的墨跡,只能在相對的封閉地域,自我尋求藝術上的一種異同。今天,我們隨處可見印刷精美的書畫大師們的遺墨,可以站在大師們的"肩膀"上橫觀縱覽,所以沒有理由不勤奮。一個摹寫的過程不能成為一種驕傲甚至狂妄,這只能是每個藝術探索者的一種必修,除非你不願意做藝術上的"苦行僧"。誠如他在給張海先生信中所述:"辨才需待十年功,能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不是所有學習書法藝術的人能夠做到的,是需要天分加勤奮的一個努力過程的。我們應遵循它的內在發展規律,它所承載的時代文化如何體現是關鍵所在。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就會半途而廢。"

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是一門綜合學科,歷史、文學、修養、技法缺一不可。達到古人那樣的高度十分不易,若要蛻變出自己的風格更是難上加難。學習古人書畫的同時,會使我們背上前賢們創立的傳統藝術特徵的"包袱",並且是必須要背的"包袱"。永遠背着這個"包袱"就始終不會有自我,甩掉這個"包袱"只能有兩種選擇:一是創新無果,甚至丟掉傳統;二是獲得涅重生。歷史上能夠甩掉這個"包袱"集書畫於大成者大有人在,縱觀中國書畫史的大藝術家們舉不勝數。藝術家們應該堅持自由地去追求內心的審美、熱愛和文化立場,不能總停留在摹寫前人作品的二次重複中。相對而言,藝術領域是需要一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

中國書畫藝術過去的輝煌,是眾多"苦行僧"們長途跋涉不畏艱難而取得的,這個艱苦的行程沒有終極目的地。一個浮躁功利的社會,對於藝術需要有一種沉靜的心態。因此,徒有虛名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立不長久的。中國書畫藝術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着這個時代的特徵,藝術語境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儘管我們看到作者在書畫藝術上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確定這樣一個貼近生活謳歌時代的書畫藝術發展方向是毫無疑問的,是非常明智的一種選擇。畢加索講:"毫無疑問,一個藝術家理解他以前或同時代的所有藝術形式是有益的。如果說這是為了尋求一種動力,或是認識他必須避免的錯誤的話,那麼這就是一種力量的標誌。不過,他必須注意別去尋求模型。一個藝術家一旦把別人當做自己的模型,那他就完了。"俗話說:智勇出將才,名師出高徒。我們有理由期待今後他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人物評價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風度翩翩,舉止文雅,不苟言笑,看上去不象個相聲演員, 倒象《血凝》里那個老繃着臉的「大島茂」。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思想敏銳,熱情含蓄,具有相聲演員所特有的語言和表演的幽默感。

視頻

郝愛民相聲《學說普通話》:廣東人說普通話真有這麼難? 2017年12月29日發布

游本昌、郝愛民相聲《影視病》當影星要拍好三種片子 2017年12月22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