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郡國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郡國三》出自《後漢書》。《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1]

原文

 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 兗州

  東海 琅邪 彭城 廣陵 下邳

  —— 徐州

  ◎ 陳留郡武帝置。雒陽東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

  〖陳留〗有鳴雁亭。

  〖浚儀〗本大梁。

  〖尉氏〗

  〖雍丘〗本F56B國。

  〖襄邑〗有滑亭。有承匡城。

  〖外黃〗有葵丘聚,齊桓公會此,城中有曲棘里。有繁陽城。

  〖小黃〗

  〖東昬〗

  〖濟陽〗

  〖平丘〗有臨濟亭,田儋死此。有匡。有黃池亭。

  〖封丘〗有桐牢亭,或曰古蟲牢。

  〖酸棗〗

  〖長垣〗侯國。有匡城。有蒲城。有祭城。

  〖己吾〗有大棘鄉。有首鄉。

  〖考城〗故菑,章帝更名。故屬梁。

  〖圉〗故屬淮陽。有高陽亭。

  〖扶溝〗故屬淮陽。

  ◎ 東郡秦置。去雒陽八百餘里。十五城,戶十三萬六千八十八,口六十萬三千三百九十三。

  〖濮陽〗古昆吾國,春秋時曰濮。有咸城,或曰古咸國。有清丘。有鉏城。

  〖燕〗本南燕國。有雍鄉。有胙城,占胙國。有平陽亭。有瓦亭。有桃城。

  〖白馬〗有韋鄉。

  〖頓丘〗

  〖東阿〗有清亭。

  〖東武陽〗濕水出。

  〖范〗有秦亭。

  〖臨邑〗有B925廟。

  〖博平〗

  〖聊城〗有夷儀聚。有聶城。

  〖發乾〗

  〖樂平〗侯國。故清,章帝更名。

  〖陽平〗侯國。有莘亭。有岡成城。

  〖衛〗公國。本觀故國,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有竿城。

  〖穀城〗春秋時小穀。有巂下聚。

  ◎ 東平國故梁,景帝分為濟東國,宣帝改。雒陽東九百七十五里。七城,戶七萬九千一十二,口四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

  〖無鹽〗本宿國,任姓。有章城。

  〖東平陸〗六國時曰平陸。有闞亭。有堂陽亭。

  〖富成〗

  〖章〗

  〖壽張〗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光武改曰壽張。有堂聚,故聚屬東郡。

  〖須昌〗故屬東郡。有緻密城,古中都。有陽穀城。

  〖寧陽〗故屬泰山。

  ◎ 任城國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雒陽東千一百里。三城,戶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十九萬四千一百五十六。

  〖任城〗本任國。有桃聚。

  〖亢父〗

  〖樊〗

  ◎ 泰山郡高帝置。雒陽東千四百里。十二城,戶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

  〖奉高〗有明堂,武帝造。

  〖博〗有泰山廟。岱山在西北。有龜山。有龍鄉城。

  〖梁甫〗侯國。有菟裘聚。

  〖鉅平〗侯國。有亭禪山。有陽關亭。

  〖嬴〗有鐵。

  〖山茌〗侯國。

  〖萊蕪〗有原山,潘水出。

  〖蓋〗沂水出。

  〖南武陽〗侯國。有顓臾城。

  〖南城〗故屬東海。有東陽城。

  〖費〗侯國,故屬東海。有BD25亭。有台亭。

  〖牟〗故國。

  ◎ 濟北國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雒陽東千一百五十里。五城,戶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盧〗有平陰城。有防門。有光里。有景茲山。有敖山。有清亭。有長城至東海。

  〖蛇丘〗有遂鄉。有下F446亭。有鑄鄉城。

  〖成〗本國。

  〖茌平〗本屬東郡。

  〖剛〗

  ◎ 山陽郡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一十里。十城,戶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八,口六十萬六千九十一。

  〖昌邑〗刺史治。有梁丘城。有甲父亭。

  〖東緡〗春秋時曰緡。

  〖鉅野〗有大野澤。

  〖高平〗侯國。故橐,章帝更名。有茅鄉城。

  〖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

  〖南平陽〗侯國。有漆亭。有閭丘亭。

  〖方與〗有武唐亭,魯侯觀魚台。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瑕丘〗

  〖金鄉〗

  〖防東〗

  ◎ 濟陰郡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

  〖定陶〗本曹國,古陶,堯所居。有三ED24亭。

  〖冤句〗有煮棗城。

  〖成陽〗有堯冢、靈台,有雷澤。

  〖乘氏〗侯國。有泗水。有鹿城鄉。

  〖句陽〗有垂亭。

  〖鄄城〗

  〖離狐〗故屬東郡。

  〖廩丘〗故屬東郡。有高魚城。有運城。

  〖單父〗侯國,故屬山陽。

  〖成武〗故屬山陽。有郜城。

  〖己氏〗故屬梁。

  右兗州刺史部,郡、國八,縣、邑、公、侯國八十。

  ◎ 東海郡高帝置,雒陽東千五百里。十三城,戶十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六。

  〖郯〗本國,刺史治。

  〖蘭陵〗有次室亭。

  〖戚〗

  〖朐〗有鐵。有伊盧鄉。

  〖襄賁〗

  〖昌慮〗有藍鄉。

  〖承〗

  〖陰平〗

  〖利城〗

  〖合鄉〗

  〖祝其〗有羽山。春秋時曰祝其,夾谷地。

  〖厚丘〗

  〖贛榆〗本屬琅邪,建初五年復。

  ◎ 琅邪國秦置。建武中省城陽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五百里。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

  〖開陽〗故屬東海,建初五年屬。

  〖東武〗

  〖琅邪〗

  〖東莞〗有鄆亭。有邳鄉。有公來山。或曰古浮來。

  〖西海〗

  〖諸〗

  〖莒〗本國,故屬城陽。有鐵。有崢嶸谷。

  〖東安〗故屬城陽。

  〖陽都〗故屬城陽。有牟台。

  〖臨沂〗故屬東海。有叢亭。

  〖即丘〗侯國,故屬東海,春秋曰祝丘。

  〖繒〗侯國,故屬東海。有概亭。

  〖姑幕〗

  ◎ 彭城國高祖置為楚,章帝改。雒陽東千二百二十里。八城,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萬三千二十七。

  〖彭城〗有鐵。

  〖武原〗

  〖傅陽〗有BB72水。

  〖呂〗

  〖留〗

  〖梧〗

  〖菑丘〗

  〖廣戚〗故屬沛。

  ◆廣陵郡景帝置為江都,武帝更名。建武中省泗水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里。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九十。

  〖廣陵〗有東陵亭。

  〖江都〗有江水祠。

  〖高郵〗

  〖平安〗

  〖氵夌〗故屬泗水。

  〖東陽〗故屬臨淮。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

  〖射陽〗故屬臨淮。

  〖鹽瀆〗故屬臨淮

  〖輿〗侯國,故屬臨淮。

  〖堂邑〗故屬臨淮。有鐵。春秋時曰堂。

  〖海西〗故屬東海。

  ◎ 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雒陽東千四百里。十七城,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萬一千八十三。

  〖下邳〗本屬東海。有葛嶧山,本嶧陽山。有鐵。

  〖徐〗本國。有樓亭,或曰古蔞林。

  〖僮〗侯國。

  〖睢陵〗

  〖下相〗

  〖淮陰〗

  〖淮浦〗

  〖盱台〗

  〖高山〗

  〖潘旌〗

  〖淮陵〗

  〖取慮〗有蒲姑陂。

  〖東成〗

  〖曲陽〗侯國,故屬東海。

  〖司吾〗侯國,故屬東海。

  〖良成〗故屬東海。春秋時曰良。

  〖夏丘〗故屬沛。

  右徐州刺史部,郡、國五,縣、邑、侯國六十二。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加號寧朔將軍。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加號寧朔將軍。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3]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