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郢門秋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郢門秋懷》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郢門秋懷》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這首詩可能是李白流放夜郎時所作。[1]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隱居的嚮往之情,也蘊含了對光陰易逝,人生短促的慨嘆。

作品原文

《郢門秋懷》[2]

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朔風正搖落,行子愁歸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瀟湘煙。

清曠諧宿好,緇磷及此年。百齡何蕩漾,萬化相推遷。

空謁蒼梧帝,徒尋溟海仙。已聞蓬海淺,豈見三桃圓。

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終當游五湖,濯足滄浪泉。

詞句注釋

⑴郢門,即荊門也。唐時為峽州夷陵郡,其地臨江,有山曰荊門,上合下開,有若門象。故當時文士概稱其地曰荊門,或又謂之郢門。西通巫、巴,東接雲夢,歷代常為重鎮。

⑵吳均詩:「別離未幾日,高月三成弦。」

⑶《楚辭·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劉向《九嘆》:「日杳杳以西頹。」

⑸《後漢書》:仲長統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

⑹梁昭明太子《陶靖節集序》:「處百齡之內,居一世之中。」

⑺《莊子》:「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⑻吳均詩:「欲謁蒼梧帝,過問沅湘姬。」

⑼《十洲記》:蓬萊山,對東海之東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別有圓海繞山。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宮,蓋太上真人所居,惟飛仙能到其處耳。

⑽《神仙傳》:麻姑云:「向到蓬菜,水又淺於往日。」

⑾《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長五寸,衣冠具足。上疑其精,召東方朔至,朔呼短人曰:「巨靈,阿母還來否?」短人不對。因指謂上:「王母種桃,三千年一結子,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謫來此。」上大驚,始知朔非世中人也。

⑿江淹詩:「倚劍臨八荒。」

宋之問詩:「捫心空自憐。」

白話譯文

來到荊州客旅,到今天已經一個多月了,月亮也變換三次姿勢——上弦下弦,如同小船來迴蕩。

現在北風正緊,樹木落葉蕭蕭,出門在外不容易,想回家了。

山外的太陽是那麼遙遠,江上的天空是如此空曠,沒有依靠的感覺真不是好滋味。

洞庭湖水使人着迷,秋歸的大雁也乘着雲霧來到瀟湘洞庭。

這裡幽靜清曠,是個修真養性的好地方,我的愛好經歷多年也沒有改變。

人生百年,變化萬千,綿綿不斷。

此行既沒有尋找到仙人,也沒有感受到舜帝靈魂的昭示。

滄海桑田,你可見到海水變淺?你可見到王母的仙桃已經成熟了三回?一回就需要經歷三千年!

仙人在那裡?找你找得太辛苦,捫胸倚劍,仰天長嘆,顧影自憐。

我仍然要遊走遍大地,游遍江河湖海,做個自由的隱士,濯足滄浪。

文學賞析

詩題的意思是在郢門這個地方遇上了秋天而抒發胸中感想。此詩共二十句,除了尾聯兩句,其餘都是對仗,所以這是一首入律的詩歌。詩中抒發了對家鄉的思念,對隱居的嚮往之情,也蘊含了對時光易逝,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慨嘆,情感基調比較悲涼。

有人認為,也許是在李白年輕時候,拜見荊州刺史韓朝宗以後,因為不得舉薦而灰心,而產生出歸隱的思想,從而揮筆寫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李白剛剛出川到達荊州時候就產生了思鄉的情緒,「巴月三成弦」,總之,長期在外干揭遊說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沒有堅強的意志與雄厚的財力是難以支持的。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郢門秋懷》 古詩文網
  2. 《郢門秋懷》 詩詞文句網
  3.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4.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