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城驛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城驛鎮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地處會寧縣最北端,東與土高山鄉接壤,南與河畔鎮、頭寨子鎮為鄰,西與新莊鄉相連,北與靖遠縣大蘆鄉交界,行政區域總面積329.1平方千米。

會寧縣最大的鄉鎮企業集聚地、農副產品貿易集散地和省級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鎮及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素有"會寧小江南""古絲綢之路重鎮""會寧北大門"之稱。

三國時期,郭城驛鎮境域屬魏地,隸武威郡。1949年後,設立郭城區;1983年7月,撤社建鄉;2000年,撤鄉建鎮。截至2020年末,郭城驛鎮總人口達到5.5萬人。 2020年6月,郭城驛鎮下轄5個社區、11個行政村。

2018年,郭城驛鎮有工業企業26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9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2元,同比增長10.5%。 2019年,郭城驛鎮人均純收入10950.5元。[1]

建制沿革

郭城驛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漢朝時期為:祖厲縣治,是絲綢之路北線之要衝,歷史上曾經商賈雲集,集市繁華;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唐朝時期,會州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金新會州治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改名為新會州;據《金史》載,金末名將郭蛤蟆不歸順元朝,獨守此城十三年,率將士奮力死戰,無一人肯降,最後赴火自焚,後人感其忠勇,遂稱此城為郭蛤蟆城。

明朝時期,明正統五年,在清涼山下築城;設立驛站,郭城驛由此而得名。

民國時期,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地建立抗日農民協會。

解放初期,在郭城驛設立郭城區;

1983年7月,郭城驛建鄉;

2000年撤鄉建鎮,被建設部確定為部級小城鎮試點鎮,省級綜合改制示範鎮和重點建設鎮,曾多次榮獲省、市、縣先進單位稱號。

行政區劃

郭城驛鎮現轄11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36780人(2017)。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總面積329.1平方千米。[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郭城驛鎮:位於位於北緯36°13′,東經104°52′。地處靖遠縣南部,會寧縣北部,距離靖遠黃河36公里,距離會寧縣城75公里。東接土高山鄉,西接頭寨子鎮,南靠河畔鎮,北臨靖遠縣大蘆鄉,屬於黃河灌溉區;是靖會電灌工程的主要受益地帶。

地貌

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於祖厲河及其支流祖河、厲河、關川河、土門峴河兩側,為寬窄、長短、高低各異的三級河谷階地,呈樹枝狀嵌入梁峁丘陵之間。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溝川等七川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級階地為河灘,寬數米至數百米,為排洪區;高出河灘10-30米的二級階地為川地,地勢平坦,寬數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級階地為坪台地,斷續分布於川道兩邊。階地多由第四級沖積、洪積物組成,黃土層厚,土質較好。

清涼山:矗立於關川與新堡子川之間,山脈屬華家嶺余脈,呈南北走向。

氣候

主要氣候:特點是乾旱;春秋兩季有:大風揚沙等沙塵天氣。海拔高度:1500米左右;平均降雨量:300mm;年平均氣溫:8.7℃;無霜期:170-173天,日照充足;主導風向:東北風;屬乾旱區。

水系

祖厲河:黃河上游支流。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側。源出會寧縣南華家嶺,北流經會寧縣、靖遠縣入黃河。因流域地層含鹽鹼較多,水味苦咸,故又稱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較高。

關川河:祖厲河支流在甘肅省中部、上游分東西二支: 東河源於通渭縣華家嶺,西源於定西縣內官營胡麻嶺,兩河在定西縣城關鎮匯合為關川河。西北流過嶺口釋後,逐漸轉為東北入會寧縣境,至郭城驛鎮祖厲河。全長208.8公里,流域面積345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56億立方米,有80%集中在5~10月。水質苦咸,水源靠夏季降水補給。流經黃土高原丘睦溝壑區,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里1850萬噸,河流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高過1 250公斤,兩河交匯注入靖遠黃河。[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郭城驛鎮農業現有耕地8.1萬畝,其中水澆地5.2萬畝,旱山地2.9萬畝,土質肥沃,平整開闊,氣溫、降水、日照等氣候因子配合良好,農、林、牧、副全面發展。現有反季節種植日光溫室300座;塑料大棚1500座;大田蔬菜種植面積已達6000畝;菜用型早熟洋芋種植面積近4萬畝;砂田籽瓜種植3萬畝;養羊戶達1700戶。

生物資源

郭城驛鎮植物品類較多,並信息欄有豐富的中藥材分布。動物有狐、兔、野雞、錦雞、野鴨、鴛鴦、蛇、鼠等;[4]

城鎮交通

2009年11月甘肅省提出建設"蘭白(蘭州和白銀)一小時經濟圈"。屆時郭城驛鎮處於蘭白都市經濟圈內;

2014年針對原有的省道207公路因交通量劇增,大重型車輛增多,進行改建拓寬。新建國道G247路基寬度12米,為"雙向四車道"。

郭城驛鎮汽車站:開通了去會寧縣城,白銀市。及省會蘭州的班線,交通便捷。去會寧縣城及白銀市;20分鐘一個班次。去省會蘭州始發地:郭城驛鎮 班次:新堡子-蘭州,4個班次;始發地:蘭州 班次:蘭州-新堡子,2個班次;經過靖遠縣,白銀市。行駛路線:247國道,白蘭高速。

人口民族

郭城驛鎮:總人口3.6萬人,其中鎮區居民人口達1.2萬人,有漢族,回族、等民族。

經濟概況

綜合

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9223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370元;

2008年全鎮,經濟總收入2.3億元,農民純收入354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元。

郭城驛鎮是黃河高揚程灌區,具有較強的產業聚集優勢、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和活躍的商貿流通優勢,是會寧縣北部區域經濟中心,是全縣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

農業的保收優勢和小城鎮的輻射作用,形成了區域特色較顯明的建材市場、農貿市場、布匹市場、蔬菜市場、小雜糧市場.在會寧縣城鎮建設"三點一線"體系中,所形成的"窪地效應",正在成為帶動整個會寧縣北部經濟崛起和騰飛的增長極。按照"城鎮強鎮、項目興鎮、多業富鎮、重農立鎮、商貿活鎮、依法治鎮"的總體思路,實施了道路、排水、綠化和亮化、集中供熱、文化廣場、百貨市場、建材市場、商住樓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招商引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調發展。

財政收入

鎮財政包干基數以2006年度為準,5年不變,超收全留,欠收不補,自求平衡。 2、將預算內、預算外收入統一納入財政管理,規範收支行為,對鎮屬單位的各種收費全部納入鎮財政管理,並根據各單位支出需要,由鎮財政統一按預算撥付。

實行費改稅制度。鎮屬各單位各種收費(含附加費)改為財稅部門征管。企業管理費、衛生、治安管理費按國家現行政策徵收。水資源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徵收。同時,逐步清理收費項目,在不低於歷年平均收費水平的基礎上,簡化費目,為"費改稅"創造良好的條件。

為支持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鎮級財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於小城鎮公共設施建設。

第一產業

農業基礎條件好,產業化程度高,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現有耕地8.1萬畝,其中水澆地5.2萬畝,旱山地2.9萬畝,土質肥沃,平整開闊,氣溫、降水、日照等氣候因子配合良好,農、林、牧、副全面發展;農副產品豐富,種類多、品質好、產量高,主要產品有小麥、玉米、蔬菜等。旱山區以種植籽瓜為主,效益較顯著。全鎮現有反季節種植日光溫室300座;塑料大棚1500座。

第二產業

草畜產業:以祥源種羊繁育場為龍頭,採用先進技術不斷改良品種,帶動種羊發展。以康之源、金玲、億源等養殖企業為龍頭,發展壯大奶牛、肉牛產業。新建養殖場8個(其中:羊5個,豬2個,雞1個);新發展養殖戶180戶(其中:羊65戶,牛12戶,雞25戶,豬78戶);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12家。

以強化綠化基地建設為核心,着力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加強全縣植樹造林示範基地建設。郭城驛鎮積極探索,不斷創新,依託扎子塬村廣闊的地域資源優勢,綠化工作實現由以前的點、面綠化向綠化基地的轉變。以全力打造全縣綠化示範基地為契機,精心組織,嚴格標準,以栽植一片、成活一片為目標,全力開展植樹造林工作。廣泛宣傳動員,形成人人參與綠化工作、人人支持綠化工作的良好氛圍。郭城驛先後組織鎮、村幹部150餘人,學生1200餘人,群眾460餘人進行義務植樹,利用一個月時間栽植苗木3.5萬餘株(其中:刺槐2萬餘株)。

第三產業

郭城驛鎮工業集中區:集中區內擁有65萬立方米的水庫和6KV的輸(變)電站,商貿繁榮。郭城工業集中區規劃總面積348.387公頃,正在全力建設以農產品加工、高效養殖、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新型園區,近期規劃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遠期規劃吸納現代高新技術產業,以現代加工業為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建築材料生產及高效養殖為主,並成立了服務入駐企業的郭城工業集中區管理委員會。

截至2013年,工業集中區入駐企業7家,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1.1億元,產業類別涉及民用建材、高效養殖以及家政服務和小雜糧深加工。

建設為突破,在創新構築經濟發展平台上下功夫。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完成康源大酒店建設項目一期工程主體工程建設,新建貴賓樓9300 m2及附屬工程,完成投資2450萬元。採用BT模式實施郭城工業集中區綜合服務區道路給排水管網建設,共新建六條總長4184米道路及給排水工程,總投資3894萬元。

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郭城工業集中區綜合服務區引進的項目有:康源大酒店項目,占地面積28畝,總投資4500萬,規劃建築面積1.5萬 m2;康源住宅小區項目,占地面積約為40多畝,總投資 7368萬元,建築面積55798.56 m2,住宅406套,商鋪104間;向陽春集中供熱項目,占地面積20畝,總投資3600萬元;甘肅鼎新加氣站項目,占地面積20畝,總投資2200萬元,一期籌建CNG加氣裝備,設計規模為日供氣量2萬m3;二期籌建LNG加氣(大車)裝備,使工業集中區成為輻射周邊,帶動全鎮的鎮域經濟增長極。[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郭城驛鎮共有中小學32所,其中中學7所,小學25所,在校學生共計9289人,教職員工421人。中學均實現了校舍標準化,小學布點工作基本完成。

學前教育:郭城驛鎮有幼兒園6所。堅持以師幼發展為根本、以優質保教為中心、以科學管理為保障,規範與發展並舉。認真落實區教育局和學校工作指示,不斷提高幼兒園辦園質量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幼兒素質,使幼兒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更大程度發展。

義務教育:郭城驛鎮共有中小學32所,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學有所教,有教無類;學有所成,因材施教;學有所用,人人成才"的會寧教育夢為方向,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動力,以高效課堂建設為主線,以學生養成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以教師研訓一體化為支撐,以抓落實、改作風為抓手,繼續開展"教育管理年"(提升年)各項活動,全面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會寧縣"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會寧縣西北教育名縣建設實施方案》和《關於加快全縣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推進教育走科學發展的路子、學校走內涵發展的路子、教師走專業發展的路子、學生走全面發展的路子,努力建設西北教育強縣,着力打造會寧教育品牌學校。

會寧縣郭城驛鎮六百戶小學是全軍和武警部隊沿紅軍長征路在甘肅省援建15所八一希望小學之一。

高中教育:會寧縣第三中學;創建於1957年,學校地處黃河灌溉區,是會寧縣北部的高中。是白銀市唯一一所地處農村的市級重點中學,位於郭城驛鎮以南10公里的河畔鎮。

職業教育:會寧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位於會寧縣北部的郭城驛鎮是一所省級重點職業高中,市級重點中專。

會寧職專:始建於1975年,1994年被省教育廳批辦為職業中專,1995年通過職業中學省A級評估驗收。會寧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改辦於1982年,由教育新城校區和郭城校區組成。

醫療事業

全鎮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33895份,建檔率98.23%,全部實行電子化管理。免疫規劃各種疫苗接種率均在96%以上;各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報告率、報告及時率及合格率均達到100%;全鎮0-6歲兒童系統管理率92.22%,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6.2%,住院分娩率為99.38%。規範管理高血壓患者2490人,糖尿病患者338人,65歲以上老年人2696人,重性精神病患者96人,殘疾人289人,規範管理率均達到95%以上;為2萬餘人開展了中醫適宜技術及中醫健康指導,為15000餘人進行了中醫體質辨識、干預、施膳施治,累計受益群眾達60%以上。堅持把健康教育作為一項投資少、收益大、見效快的民心工程來抓,緊緊與群眾健康需求相結合,建立"兩進村四到戶"健康教育機制。一是"兩進村":健康文化牆、"健康沙龍"進村。整理匯集常見病預防治療知識、急救知識、保健歌訣、民間單驗方、食療及中醫適宜技術等內容刷寫健康文化牆,現已建成104塊,建設面積達490平方米以上,衛生宣傳標語刷寫26條,其中村級健康文化牆覆蓋率達100%,刷寫、噴繪9塊,建設面積達220平方米,鄉鎮健康文化牆覆蓋率為100%,方便村民學習應用。利用農閒時間組織村民開展"健康沙龍"49次,累計收益人次4795人次,更新固定宣傳欄39次,個體化健康諮詢2000多人次。二是"四到戶":健康工具保健包、健康教育服務袋、居民保健手冊、6項食療防病治病方法到農戶。累計為城鄉居民配發健康保健工具包3657個、健康教育服務袋7864份、保健手冊7236冊,轄區居民基本掌握食鹽保健袋、芹菜降血壓等6項常用食療方法。三是依託農民健康促進協會開展健康促進活動。成立農民健康促進協會,協會會員組織村民開展健康促進活動,吸收會員120人,制定會員章程,為其協調活動場所、配備文體健身器械。四是開展創建健康村"長壽老人"評選活動、"控煙、控鹽、控油、合理運動"等健康促進活動。已創建健康村1個,評選出"長壽老人"20戶。五是組織工作人員對已創建健康村開展了評估工作,評估顯示城鄉居民的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由2009年的38.9%增加到58.5%,健康行為形成率由28.6%提高到53.9%。

科技事業

科技工作效果顯著,廣大群眾的科技推廣意識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目標,改造了農村電網,接通了有線電視光纖傳輸網。文化、電視、通信及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大力發展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0%。

社會保障

在逐步完善新城社區各項工作良好運行的基礎上,由社區統一經辦全鎮幹部、職工、農民、個體工商戶等人員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事業,並根據不同情況,建立城鄉有別的養老保險制度。對有固定收入的居民,實行強制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建立以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擴大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

郭城驛鎮:在靖天路、郭巉路實施供、排水管網建設,鋪設φ=1米,長4000米的排水、供水管道各一條,安裝管網檢查井110眼,安裝街道路燈272盞,綠化街道1200平方米,新建鎮區公共廁所5座,垃圾台80處,垃圾箱56個,配備2台垃圾清運車,新聘15名清潔員,徹底改善鎮區環境衛生。積極爭取項目,改造葉灘、黑虎、小羊營三村的老化陳舊泵房3座,襯砌渠道累計達到320公里;全面完成紅堡子新農村試點建設;每年新修建通村道路48公里,硬化村組道路5公里。並利用新堡子安全飲水項目的實施,鋪設通村通組自來水主管道及通戶分管道,使自來水通戶率達90%。逐步完善並提高馱營村洋芋交易市場營運能力。落實"一池三改"沼氣項目6000戶,力爭到2012年戶均達到一眼沼氣池。[6]

政治體制

市場機制

強化工商、公安、稅務等部門管理市場的職能,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形成統一、開發、公開、有序的大市場,落實一批優惠政策對在規劃市場內經營的商戶,鎮政府在收費方面給予優惠。

引進商戶到市場內經營的,對引進資產規模在10萬元以上的,鎮政府按投資額0.5-2%獎勵中介人。

對在小城鎮投資10萬元以上的商戶,鎮政府除提供價格優惠的住房外,優先辦理從業人員家屬的城區落戶手續。

鎮政府為進入市場經營商戶疏通各種渠道,提供優質服務,保證商戶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

土地管理

在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監督下,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開發、統一出讓、統一管理的方針,除法律規定可以劃撥的用地項目外,均應有償使用。小城鎮現有建設用地的有償使用收益,除上繳中央財政部分外全部留給鎮級財政,統一用於小城鎮的開發和建設。進入試點鎮的投資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後,允許開發經營土地,獲得收益,並依法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投資者一次性繳納土地出讓金有困難的,經批准在3-5年內分期付清,試點鎮開發荒山、荒地用於農林牧業生產的,減半或免徵土地出讓金,用於工業生產的減收15%的土地出讓金。

戶籍管理

根據公安部及省公安廳的政策,在小城鎮有合法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已有穩定的生活來源,同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並且居住已滿兩年的人員,可以在小城鎮辦理城鎮常住戶口,並保護進入鎮區人員興業安居的合法權益。對辦理了城鎮常住戶口的,在子女入學、就業、參軍、社會保險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同等權利和義務。辦理了城鎮常住戶口的農民願繼續保留原有責任田的,派出所在進行戶口登記時必須註明,以便管理。要求返回農村的,允許返回成為農村戶口。在小城鎮開店、務工、從事建築、安裝、聯營、運輸、服務行業等,但不要求落戶的暫住人員,憑本人身份證,採取用人單位、鎮管委會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辦法,經審查批准,由公安部門戶口登記機關按規定登記造冊,發給《暫住證》或《寄居證》。

水利設施

靖會電灌工程

白銀市靖會電力提灌工程:是我省中部乾旱地區大型骨幹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位于靖遠縣南、會寧縣北的祖厲河二級階地和兩側塬區,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形,灌區北起靖遠城西黃河右岸(在城西4km黃河右岸設總干一泵站提水),南至會寧縣城,東至靖遠縣三場塬和會寧縣白草塬,西抵會寧縣頭寨鎮,海拔高程在1400-1900m之間,靖會灌區屬隴西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勢大致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灌區內土地面積127萬畝,耕地面積約90萬畝,其中川地、塬地約38萬畝,設計灌溉面積30.42萬畝。灌區境內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適宜灌溉,是發展灌溉農業的好地方。靖會工程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5.26萬畝,使靖南會北昔日荒蕪的土地變成了主要的產糧區,截至2008年已累計增產糧食16億kg,人均產糧和純收入分別達到509kg和2630元,灌區內會寧縣北部的灌溉面積為16萬多畝,不足全縣耕地面積的10%,而糧食產量達到全縣的43.5%,產值達47.6%,灌區群眾徹底擺脫了貧窮,解決了溫飽,灌區內集市貿易、商務流通、民營企業、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安居樂業;另外,該工程也是靖南會北地區人飲安全項目的唯一水源工程,通過節水改造,利用節餘水量,基本解決了周邊極度乾旱地區10.8萬群眾的吃水難問題;在灌區林網化建設的帶動下,大力發展生態工程,已累計植樹2349萬株,林業覆蓋面積達4.8萬畝。灌區既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是該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的"生命工程",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都非常顯著。群眾形象地把靖會工程譽為七十年代的"救命工程",八十年代的"脫貧工程",九十年代的"致富工程",本世紀的"小康工程"。

信息建設:已敷設光纜184.32Km,建成了一個中心機房和19個光端站。通信工程分二期實施完成,一期工程為武漢烽火公司設備,2003年底投入運行,二期工程為重慶普天公司設備,2004年底投入運行。通信系統由一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D、512線)和兩套光傳輸設備構成,實現了灌區電話、網絡數據的傳輸。

水文站

祖厲河郭城驛水文站:是國家重要站,位於會寧縣郭城驛鎮,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36°43′,至河口距離45km,站址以上河長142km幹流平均坡降2.55‰,流域面積5473平方公里,是中部乾旱黃土山區水文區域代表站。1956年10月設站翌年觀測。現測驗項目有降水、蒸發、水位、冰凌、水面,流量、含水量、水文調查等。管理雨量站8處,洪水調查斷面6處。承擔向省防汛辦公室、白銀市防汛辦公室和青銅峽水電廠拍發雨水情信息的任務。該站1959年8月3日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在斷面設施沖毀的情況下,全站職工團結奮戰,想方設法搶測洪水,實測得洪峰流量為1230立方米/秒並及時向下游有關部門發布了水情預報,為組織防汛抗洪贏得了時間,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該站多年來是系統內先進集體,受到水利廳的上級領導機關的表揚。

引洮一期會寧供水工程

引洮一期會寧供水工程:概算總投資8.79億元,水源工程由引水渠道和輸水總干管兩部分組成,起點為定西市魯家溝鄉政府所在地引洮二乾渠末端,將二乾渠渠線沿關川河延伸至石峽進口處,再採用隧洞方式穿越石峽段,到達頭寨子鎮河坪組。配水工程主要包括河坪、新堡子兩座水處理廠和李家塬、劉家寨子、草灘、土高山、塬邊等5個配水管網工程。年總引水量2305.61萬立方米,工程供水總量2041萬立方米/年,計劃在2012年底實現通水。

新堡子水廠

新堡子水廠:位於清涼山山腳。工程主要包括新莊塬、大溝兩處集中供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總投資3802萬元,將從根本上解決會寧縣14個鄉鎮11萬多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

歷史文化

郭城驛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時曾為漢祖厲縣治,唐烏蘭縣治,金新會州治,是絲綢之路北線之要衝,歷史上曾經商賈雲集,集市繁華,歷史人文積澱深厚。早在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西巡至祖厲,曾登上清涼山一覽三川形勢,在風嶺山上留下了漢武台的遺蹟。漢唐以來,絲綢之路橫穿於清涼山腳下,商旅往來,駝隊絡驛不絕,是連接歐亞大陸的一條重要孔道。

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改名為新會州,據《金史》載,金末名將郭蛤蟆不歸順元朝,獨守此城十三年,率將士奮力死戰,無一人肯降,最後赴火自焚,後人感其忠勇,遂稱此城為郭蛤蟆城,明正統五年,於此設立驛站,郭城驛由此而得名。

清涼山矗立於關川與新堡子川之間,郭蛤蟆古城、將軍點將台、郭蛤蟆城,等遺址猶存,並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剪紙、刺繡等民間文化經久不衰,民間傳說源遠流長,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黑虎古調屬於郭城驛鎮黑虎岔村。明朝初年,流落於會寧縣黑虎岔村的元朝皇室家族能歌善舞,在與漢民族的融合中,蒙古長調漸漸融進了漢族秦腔、眉戶唱腔的元素,變成了短調,形成了獨具蒙漢民族融合特色唱腔的黑虎古調。黑虎古調原來有曲目360多個,但如今大部分已經失傳。2013年,黑虎岔村委會在縣、鎮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了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村上成立黑虎古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動員在世的幾位古調藝人整理挖掘曲目,在原有曲目的基礎上,創作了部分現代曲目。[7]

風景名勝

郭蛤蟆城

郭蛤蟆城遺址:位於甘肅會寧縣郭城驛鎮新堡子村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稱會州城,金代貞佑初年,遷會州州於此,稱新會州。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元帥郭蛤蟆孤城抗元三年,城破舉家自焚,死節於此。後人念其忠烈,稱其城為"郭蛤蟆城"。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築成,內城南牆殘長360米,北城牆殘長172米,東城牆殘長444米,並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厲河沖毀。1982年,會寧縣人民政府將該城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8月8日重新公布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山寺

清涼山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西部古寺,坐落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的清涼山上,位於北緯36°13′,東經104°52′。寺院所處山脈屬華家嶺余脈,呈南北走向。東有祖歷河,西有關川河。雙河在山腳下交匯後流入黃河。清涼山歷史人文積澱深厚,早在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寺院主山總面積1300餘畝。山下海拔1552米,絕對高程118米。山上植物品類較多,並有豐富的中藥材分布。動物有狐、兔、野雞、錦雞、野鴨、鴛鴦、蛇、鼠等,寺院所在地山脈由鳳嶺、香爐峰、玉皇嶺、筆架山、饅頭山五座主峰組成。呈蒼龍回首,鳳展單翅山形。 清涼山寺歷史悠久,寺院下面的古鎮為歷代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名震中外的絲綢之路中大路就從寺院下通過。清涼山開山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4)並建寺,已有上千年之悠久歷史。宋朝于山下設置青蘭納心寨,充分顯示了該山該地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金占領西北後,在斯地設新會州以領一縣四堡寨,直至元初城被焚毀。明正統二年(1441年)在寺院下築城設置郭城驛站,直到清末。 清涼山峰巒毓(yu)秀,風景幽雅,歷代不乏名人登臨,漢武帝登山覽勝而留漢武台,郭蝦蟆守城盡節命名郭成驛。劉一明結庵講道,王言倫築台讀書,范振緒登山嘆彩畫絕綸,徐向前揮師經此北上抗日。由於帝王名流的登臨駐足,更使清涼山名垂史志,光耀千秋。 清涼山寺位於後山,是一座佛教寺院,歷史上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菩薩殿、金龍護法殿、韋陀殿、藏經樓、鐘樓、鼓樓等。寺院前山分布有諸多道家建築。根據史料記載,前山道教建築群為四門、五樓、十八宮等。寺院建築大多毀於同治兵燹(xiǎn),只殘留鐘樓和山後的菩薩殿。1993年當地民眾發起重建,在眾居士和信眾們的大力支持下,斥資一百餘萬於08年建成氣勢雄偉的五楹兩層式大雄寶殿,殿內塑有莊嚴的全堂聖像,當年的四月初八,數位法門寺大德高僧不遠萬里特意趕來主持了古寺大殿開光法會。現已恢復重建的還有大殿旁邊的三楹歇山頂式金龍護法殿,菩薩殿、講經堂、鐘鼓樓、僧房、山門等正在籌建中。寺院旁已建成二層十間的辦公樓。清涼山寺以弘揚佛陀正法普度苦難眾生為尊旨,大殿內陳列着一組高二米寬四點五米的明式雕花金絲楠木大經櫃,經櫃內供奉着佛祖法身舍利大藏經,寺院以及其下院清涼寺供奉有三部大藏經,分別是《乾隆大藏經》、《永樂北藏》和《淨土大藏經》,此藏經為寺院鎮寺之寶。清涼山寺法寶流通處現為江蘇弘化社、廬山東林寺等國內大型弘法機構的指定結緣點。擁有萬餘冊藏書。常年為周邊信眾以及臨近寺院免費提供各類經書法寶。 清涼山寺宗教活動主會為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佛祖釋迦摩尼聖誕日。屆時邀請法師講經弘法,並開展各種佛事活動。山會之日,商賈雲集,遊人如織,蔚為壯觀。作為一方佛教聖地,歷代不乏名人墨客的題吟酬唱,高度概括總結出了清涼八景為:汗烽秋聲(饅頭山漢代烽火台)、古驛流煙(明代郭城驛城)、青山疊嶂(清涼山主峰)、雙河霓霞(為祖歷河、關川河交匯處)、暖泉春漲(在大羊營關川河中有泉,冬天不結冰,春季水旺)、半城夕照(金會州遺址,今俗稱郭蝦蟆城)、臥牛望月(在紅堡子村,與清涼山遙相呼應)、響河滴翠(位於紅堡子村,為祖歷河瀑布)。內八景為:鳳翅層巒(北山東南山余脈,狀如鳳翅)、月坪晴雪(胤(yìn)嗣宮所在之月坪)、斷硯虹橋(筆架山與饅頭山之間斬斷硯)、寺嘴煙嵐(大羊營羅圈河灣寺兒嘴)、北嶺晨鐘(鳳嶺之鐘樓)、南山暮雨(即玉皇嶺)、龜蛇出山(山門口龜蛇象形山體)、筆架春曉(前山筆架)。[8]

當地特產

沙田西瓜

郭城驛鎮扎子塬村平均海拔1700多米,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高溫乾旱氣候下,沙田裡生產的西瓜具有個頭大、汁多、味蜜甜、耐貯存、耐運輸等特點,近年來得到全國,尤其是南方沿海省份廣大投資者的青睞,贏得消費者好評。

郭成驛鎮位於會寧北部靖天路與郭饞路交匯處,靠近平定與饞柳高速,連接連霍高速,所產西瓜一般運往四川、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廣東等省市,尤其是連雲港等大城市。

高原蘋果

權威機構研究表明,蘋果最佳種植地帶是北緯34º-37º,會寧地處北緯35.72º,種植蘋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會寧是蘋果的優生區,種植蘋果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沒有工業污染,所產蘋果以品質優而享有盛譽;

高原夏菜

海拔在1500-3300米之間,年無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5-9℃,日照達1627-2769小時、≥10℃的有效積溫2700-3300℃,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蒸發量是降水量5倍以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瓜果和蔬菜的有機物含量很高,尤其是蛋白質和維生素C含量高於外地蔬菜31%和28%,造就了優異的先天品質;二陰產區夏季氣溫較低,使冷涼型蔬菜營養豐富口感極佳;乾燥少雨,病蟲害少,農藥使用量次極低,又成為質量安全的先天保障。營養豐富,色澤鮮亮,菜香濃郁,口味純正,口感甜脆,使高原夏菜色、形、味俱佳,深受全國消費者喜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