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嵩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嵩燾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1]。字筠仙,號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晚清官員,湘軍創建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為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於壓力稱病辭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終年73歲。

人物生平

郭嵩燾年少時曾就讀於湘陰仰高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歲的郭嵩燾考中秀才,第二年進入著名的嶽麓書院讀書。強調經世致用、堅忍不拔、

不尚玄虛、摒棄浮詞是湘學傳統,歷史悠久的嶽麓書院一直是湘學重鎮。作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學影響不淺,而嶽麓書院的學習使他受影響更

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嶽麓書院,他與曾國藩、劉蓉等相識,互相切磋學問、砥礪氣節,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當然,他很可能想不到,與[[曾國

藩]]的結交將影響到自己的命運。他可能更想不到,這批"湖湘子弟"即將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咸豐二年(1852年)底,太平軍進犯長沙,並攻克武昌,咸豐帝飭令丁憂在藉的曾國藩興辦團練,曾國藩數辭不允,郭嵩燾幾度登門,曾國藩終為所動,創辦湘軍,羅致郭嵩燾於幕中,出謀劃策、募捐籌餉,成為曾國藩的得力助手。

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郭嵩燾率湘軍赴江西援救楚軍江忠源部。經實戰觀察,郭嵩燾認為太平軍之所以攻無不克,多賴水軍,遂向江忠源上"編練水師議,忠源韙之,令其疏請敕湖南北、四川制戰船百餘艘"。此舉使湘軍由劣勢轉為優勢,郭嵩燾因功授翰林院編修。 此後三年,受曾國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處籌餉,曾途經上海,參觀外國人所辦圖書館和外國輪船,接觸了一些外國人,了解到西方的情況,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動。

同治元年(1862年),授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 次年,署理廣東巡撫,鎮壓廣東境內的太平軍殘部。 同治五年(1866年),因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而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

郭嵩燾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光緒元年(1875年)初,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時清政府籌議興辦洋務方略,郭嵩燾慨然命筆,講自己辦洋務的主張和觀點寫成《條陳海防事宜》上奏。認為將西方強盛歸結於船堅炮利是非常錯誤的,中國如果單純學習西方兵學"末技",是不能夠起到富國強兵的作用的。只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國的工商業才是出路。郭嵩燾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時,雲南發生"馬嘉理案",英國籍此要挾中國,要求中國派遣大員親往英國道歉,清政府最後制派郭嵩燾赴英"通好謝罪"。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燾為出使英國大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駐外使節。 消息傳開,頑固派紛紛指摘、譏諷,更有文人編了一副對聯諷刺郭嵩燾:"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鴻章為他撐腰。

光緒二年(1876年)冬,郭嵩燾率副使劉錫鴻等隨員三十餘人啟程赴英,在倫敦設立了使館。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燾將沿途見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盛讚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後該書寄到總理衙門,不料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直到郭嵩燾去世,該書仍未能公開發行。郭嵩燾到達英國後,非常留意英國的政治體制、教育和科學狀況,訪問了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等,結識了眾多專家學者,並以六十高齡潛心學習外語。還將考察心得不斷寄回國內,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議。

光緒五年(1879年),郭嵩燾與繼任公使曾紀澤辦理完交接事務後,黯然回國,稱病回籍。 五月五日乘船抵達長沙。由於湘陰發生守舊排外風潮,形勢頗為緊張;連用小火輪拖帶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長沙、善化兩縣的阻止,大罵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貼在大街之上。儘管郭嵩燾欽差使臣的官銜暫時尚未解除,而自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對他傲慢無禮。

郭嵩燾蟄居鄉野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經常就時事外交上疏朝廷、致書李鴻章等重臣。晚年在湖南開設禁煙會,宣傳禁煙。郭嵩燾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賦詩一首以紀年的習慣。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初一,65歲的郭嵩燾在紀年詩中寫道:"眼前萬事隨雲變,鏡里衰顏借酒溫。身世蒼茫成感喟,盛衰反覆與誰論?"

光緒十七年(1891年),郭嵩燾病逝,終年73歲。 他去世後,李鴻章曾上奏請宣付國史館為郭嵩燾立傳,並請賜諡號,但未獲朝廷旨准。清廷上諭再次強調:"郭嵩燾出使外洋,所著的書籍,頗受外界爭議,所以不為其追贈諡號。"

主要思想

"自強求富"是近代中國的一種進步思潮,但對"富強"的理解卻有很大的差別。洋務派認為只要通過國家組織造船制器和經濟活動,增強了封建政權的軍事、經濟實力,就算達到了"富強"的目的。郭嵩燾對此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燾的"富強觀"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中國"富強"的"本源之計"在於循習"西洋政教",釐正治國之本,這就是振肅綱紀、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況下,不妨"姑務其末",即學習西方技藝,發展近代工商業,"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傳統教育制度,開辦西學,造就"通變之才"為謀求富強的"要務"。郭嵩燾的"富強觀"、"重商"主張,主要反映在他光緒元年上總理衙門的《條議海防事宜》一折中。"它衝破了'中體西用'的理論體系,為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出現,另闢了一個源頭。"[2]

郭嵩燾認為洋患生於中國,乃是近代中國的一大變局,是勢之使然。因此,他反對"嚴夷夏之大防",主張開放。他說:"茫茫四海含識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於天者,豈有異哉?而猥曰'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郭嵩燾外交觀的另一個基本內容,就是反對視西方諸國為"夷狄",主張把它們當作一個個獨立的文明國家來看待。針對封建士大夫的"虛驕"習氣,郭嵩燾認為:中國除"取法"西洋外,別無他法。為了幫助人們打開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燾還把出使英國途中的見聞,參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詳記下來,寫成《使西紀程》寄回總理衙門。不料,惹來一場軒然大波。

在郭嵩燾身上有着強烈的家國之憂,但他的愛國情感與民族主義意識是以極為理性的形式呈現的,並且更接近於近代民族主義觀念,也因此為當時的人們所誤解。這首先表現在郭嵩燾對於華夷之辨的看法上。當時,傳統士大夫仍然強調明華夷之辨,郭嵩燾通過自己的實際觀察,認為對西方絕不能再以蠻夷視之。他認為"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與遼、金崛起一時,倏盛倏衰,情形絕異" ,批駁了傳統士大夫關於"中國有道,夷狄無道"的觀念,並進一步指出過去比較落後的地區和民族可以轉化成先進的地區和民族。

對於傳統的華夏中心觀,郭嵩燾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傳統的華夏中心觀認為中國居天地之中,是行綱常教化和禮義文明的結果,夷狄無此教化與文明,故居"天地之偏鄙"。因為中西文明開化的格局已發生歷史的錯位,而時人卻仍然以天下主義的老眼光看世界,郭嵩燾感到了其中蘊含的民族危機。郭嵩燾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張,以攘夷狄為義,而置民父於不顧;必使覆國亡家,以快其議論而為名高" ,呼籲國人要摒棄傳統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向西方學習,樹立新的世界意識,走富國強民的近代民族主義道路。[3]

人物評價

郭嵩燾是近代洋務思想家,是中國職業外交家的先驅。 郭嵩燾的一生鮮明地反映出時代特徵,反映出方生與未死之際先行者的歷史命運,考察歷史,反顧來路,郭嵩燾是中國十九世紀末維新派的先聲,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全盤西化論"的嚆矢。郭嵩燾痛恨反手關家門,力主開眼看世界,早已被證實是明智之見和明智之舉,他是超越時代的先行者,生前沒有知音,沒有同道,內心寂寞如沙。郭嵩燾主張學習西方的藍調文明,面對重重阻力,真可謂是"雪擁藍關馬不前",他嘆息過、苦惱過,卻從未絕望過,相信未來,內心始終懷抱着沉重的樂觀。事實證明,郭嵩燾是對的。

《清史稿》:中國遣使,始於光緒初。嵩燾首膺其選,論交涉獨具遠識。

李鴻章: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郭嵩燾號)為最。

清廷官方評價:(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4]

焯瑩:謂公弗顯,聯翩節麾。志業宏多,欿如未施。眾榮我蔑,趣與世揆。思以先覺,覺彼後知,利在國家,豈圖其私?蠻貊或行,州里或疑,匪誠未至,人心積巇。召歸輟駕,遘疾江湄,天日掩照,時命孔哀。心不負君,魂清魄夷,孰聞天馬,徒戀敝帷。皦爾風節,百世之師,文章滿家,鸞鳳其儀。謗與身滅,積久彌輝,考三不朽,視此穹碑。 郭嵩燾自評: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個人作品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養知書屋遺集》、《史記札記》、《禮記質疑》、《中庸質疑》、《使西記程》、《郭侍郎奏疏》、《養知書屋文集》、《郭嵩燾日記》等,對後人影響極大。

軼事典故

終在1876年12月從上海登船赴英。行前,朝廷應總理衙門之奏請,詔命郭嵩燾將沿途所記日記等咨送總署。此正合郭氏之意,他早就想將自己所了解的西方富強之道介紹給國人,使國人從"天朝上國"、視異域文明為異端的迷夢中驚醒。經過幾十天的海上航行,他於1877年1月下旬到達倫敦,甫一下船便立即將這幾十天極為詳細的日記題名為《使西紀程》寄回總署。在日記中,他不僅客觀記述了所見所聞,而且對這些見聞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如見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輪船進進出出卻次序井然,他不禁嘆道:"條理之繁密乃至如此"。他還盛讚倫敦:"街市燈如明星萬點,車馬滔滔,氣成煙霧……宮室之美,無以復加。"從途經十數國的地理位置、異土民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到土耳其開始設立議會、制定憲法的改革,蘇伊士運河巨大的挖河機器,"重商"對西方富強的作用……日記中全都作了介紹,儘可能讓國人對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擺脫夜郎自大的狀態。

但總理衙門剛將此書刊行,立即引來朝野頑固守舊者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誅筆伐,一時間群情洶洶,有人痛斥他對外國"極意誇飾,大率謂其法度嚴明,仁義兼至,富強未艾,寰海歸心……凡有血氣者,無不切齒"。"誠不知是何肺肝,而為之刻者又何心也。""殆已中洋毒,無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燾"有貳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為理由提出彈劾他,有人上奏,認為應將郭嵩燾撤職調回:"今民間閱《使西紀程》者既無不以為悖,而郭嵩燾猶儼然持節於外","愚民不測機權,將謂如郭嵩燾者將蒙大用,則人心之患直恐有無從維持者"。由於找不到合適人選,清廷未能將他召回,但下令將此書毀版,禁其流傳。

親屬成員

弟弟:郭昆燾

妻子:梁氏

史書記載

《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三》

視頻

郭嵩燾紀念館宣傳片

郭嵩燾紀念館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 ,搜狐 - www.sohu.com/a...- 2018-12-17
  2. 百餘年來郭嵩燾研究之回顧,中華文史網, 引用日期2019-02-17
  3. 論郭嵩燾的外交思想, 中華文史網, 引用日期2019-02-17
  4. 晚清郭嵩燾:敢說真話的「人民公敵」, 新浪網, 引用日期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