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柏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柏川
出生 (1901-07-21)1901年7月21日
台灣台南
逝世 1974年1月23日(1974-01-23)(72歲)
職業 美術家,教師


郭柏川(1901年7月21日-1974年1月23日),字少松台灣美術家。出生於臺南,曾任美術教師、創立台南美術研究會,有「中國馬諦斯」之稱。

生平

郭柏川於1901年出生於台南西區打棕街(今海安路一帶),父親早逝,由母親撫養長大[1]。 1910年,郭柏川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就讀(今立人國小),

1916年考上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1921年郭柏川從學校畢業,回到台南的母校第二公學校任教,並在祖父的安排下被迫與第一任妻子薛荳結婚,但兩人個性不合,在

1928年,郭柏川報考東京上野美術學院(今東京藝術大學)後,前往日本東京進修。

1933年,以半工半讀情形下,於梅原龍三郎處習畫,在終止婚姻關係後,又重回東京旅居[2]。1937年隨梅原前往中國,並於滿洲國各省畫生。 1938年,他從東北轉往北京定居,於日本控制下的北平師範大學北平藝專擔任教職[3]。 1940年,郭柏川與出身北京官宦世家、相差十幾歲的朱婉華結婚,當時也在北京的台籍好友音樂家江文也親自為其譜曲結婚進行曲[4]。 1948年,因國共內戰全家回台灣,並在

1950年於台南的省立工學院建築系(今成功大學建築系)任教,並創立領導台南美術研究會。

1974年去世。[5]

作品風格 

郭柏川的畫風有「中國馬諦斯」之稱,1949年之前以畫藝享譽中國北京,之後返鄉成為南台灣畫壇重要人物,學者謝里法曾形容郭柏川「前半生,文化故都;後半生,文化古城」;在北京旅居12年,他曾開始嘗試將油彩畫在宣紙上的實驗[6]。1949年返回台南定居,更將中國式的風格融入台灣民間器物、刺繡與廟宇紅牆。其畫風特點是單純但深入、著重構圖且色彩渾厚,嚴謹也筆觸精準。其線條處理更隱含中國書法的意境。[7]

故居

郭柏川故居位於台南市公園路321巷,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整區已列為市定古蹟「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戶戶庭院多種植原生喬木,綠樹早已成蔭,立面由基座、牆身、屋頂構成,基座有柵條式通氣孔,外牆採用雨淋板,大面積開窗,典型日式官舍群。 不過,產權屬於國防部,部份房舍早已失修殘破,關於土地使用,市府與國防部尚在協調中。後由其女兒郭為美女士私人出資修繕屋舍並闢為「郭柏川紀念館」,慶祝中華民國100年於每周六開放,現場並播放江文也音樂,紀念郭江兩家當年在北平相交情誼。目前成為321巷藝術聚落,有劇團、工作坊、藝術策展單位等團隊進駐,其中的郭柏川故居依過去的格局整修重現,以紀念館和藝術展演平台形態對外開放,2012年起由「城市故事人」進駐,團隊將古蹟的故事動態化,將郭柏川的生平故事遠播至偏鄉及澎湖等地校園[8]

作品賞析

相關

視頻

郭柏川紀念館巡禮
聲動美術館: 郭柏川

連結

參考資料

  1. 潘家欣. 漂浪男兒——郭柏川. 方格子. 2018-02-14. 
  2. 李宜樺. 畫家妻女的鄉愁與獨白:看郭柏川紀念館展演的兩代離散女性敘事 (PDF). 藝術評論. 2015,   (29期): 16. 
  3. 李欽賢. 追尋台灣的風景圖像.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 2015: 182. 
  4. 謝里法. 台灣出土人物誌: 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 台灣出版社. 1984. 
  5. 郭柏川與楊三郎. 陳凱劭的BLOG. 2008-01-19 [2017-02-06] (Chinese (Taiwan)). 
  6. 陳宛茜. 中國馬諦斯 前半生北平後半生台南. 聯合新聞. 2016-10-24. 
  7. 李欽賢 北國新人生.南國陽光新風格--郭柏川的藝術「放浪記」 藝術家 (雜誌) 2002.9 第328期 p.418-p.421 ISSN10164170 條碼9771016417007
  8. 曹婷婷. 歷史名人郭柏川 故居掛牌. 中時.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