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勻文峰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都勻文峰塔 |
中文名稱;文峰塔 外文名稱;Wenfeng tower 地理位置;都勻龍潭口岸 景點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占地面積;217.8 m² |
文峰塔位於黔南州都勻市。文峰塔原名文筆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系五層木塔。文峰塔的木塔年久傾毀,現僅存塔基。立於都勻龍潭口岸邊。明萬曆年間曾是一座五層木塔,傳說是一位姓桂的總兵率領郡人修建的。但木塔年久失修,僅剩塔基。1840年重修。1908年,洪水沖壞東、西、北三面塔基,1921年修復。1983年,人民政府撥款維修文峰塔,成為今天高23米,七層六面的實心石塔。文峰塔風景區已初步形成。[1]
文峰塔歷史
道光十九年,時任甘肅按察使的陶延傑收到一封來自都勻的家書後感慨萬千,信中說,家鄉的五層木塔文筆塔倒塌了。十六世紀的一百年裡,先後有兩個重要的讀書人來到都勻。「柳州八賢」的張翀來了,他深居龍山,講學於東山腳下的鶴樓書院,每日在江山之間跋涉,大筆一揮在壁上留下了哲理深刻的十六個大字「仁智之情,動靜之理,棲此盤古,飲此泉水」;張翀走後,東林黨領袖鄒元標來了,在拜會了張翀故居龍山道院後,決心考究群籍,聚徒講學,在離鶴樓書院不遠的之地開創了南皋書院,講學六年。
他們二人奠定了都勻的文教基礎。文峰塔的前身文筆塔修建於萬曆年間不是偶然,更不是頭腦發熱,他是勻城之子見到名流以後的吶喊:我們也需要文化!文筆塔鎮衛南天,直指文曲星,寓意文星下界便是這種心理的最好印證。文筆塔修建之前都勻無一人中進士,之後則層出不窮。是巧合?還是天意?
不難想象家書在深諳都勻歷史的陶延傑心中激盪起多少歷史幽思。他即刻揮筆疾書,修「告勻城同胞」一封並同一千兩銀子快馬加鞭的送回都勻。官員,鄉紳無不為之動容,又捐兩千兩合三千兩用於修建文峰石塔。次年,七級文鋒石塔建成,號稱「貴州第一塔」。
外形
文峰塔原名文筆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系五層木塔。當時認為都勻東、西、北三面皆有山峰,唯獨正南面缺少一峰,造成水口散漫,故在此建塔,作為水口關鍵,並以南應文明之象。
文峰塔的木塔年久傾毀,僅存塔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都勻人士、甘肅按察使陶廷傑於任上致書於家,捐銀一千兩作建塔資金。都勻知府陳西橋、知縣鍾海門又集士紳募銀二千兩,於原塔基上修建石塔,並改名文峰塔,塔為七級密檐式,下有正方形青石塔台,塔底直徑8.5米,塔高33米,是貴州唯一載入《中國古塔》圖冊的石塔。1999年,黔南州、都勻市在塔周征地85畝,以塔為主題修建文峰園。
內部情況
文峰塔公園採用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以文峰塔為主景,分為若干景區,各景區即獨立成景,總體又和諧交融。文峰園有西面和北面兩個入口,為開放式公園。西面距火車站300米。北面有文峰橋和市區相連。西面入口處有一巨石,重約50噸,運自都勻西部常年雲霧繚繞的螺絲殼山,名為「雲石」,石壁上「文峰園」三字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田紀雲所題,字體遒勁飽和。園中建有古樸雅致的長壽亭、民族特色濃郁的祥和門、仿古羅馬風格的立柱露天歌舞廣場,卡通式鴿苑,饒塔四周以磚石鋪成平坦廣場,園內碧草如茵,鮮花吐艷,樹木造型優雅,綠化率達80%以上。
深夜的文鋒園,涼風徐徐。陶延皋曾作有《南樓夜月》,詩云:「天風吹我上南樓,皓月當空景最幽。百尺豪情懷韻士,三分夜月小揚州。」南樓即百子橋樓。月漠於東,掛於塔角,陶延皋定是面朝文峰塔作出此詩。他也許不知道,如今的文鋒園於都勻迄止是「三分揚州」。
上百畝的綠地倔強地依偎着文峰塔,被劍江河水擁抱,僅一橋相連像皇家大院的士兵站在大門外,隔離道路的喧囂,人世的煩塵——儼然一副都勻的縮影。那座泛黃石塔和清馨的綠地就像是園中散步的老夫妻,用安靜和不言來闡釋忠誠的含義。巍巍文峰塔有些滄桑,有些憔悴,竅過記憶的石斑,它頑強地挺立,七級凌宵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它倒下過,又再次站起來。最後,文峰塔守護着綠地,綠地奉獻給文峰塔,相老終生。你說不是忠誠是什麼?
相關視頻